活动介绍
file-type

抑郁症与自尊关系探讨:内隐与外显自尊的影响

PDF文件

下载需积分: 0 | 197KB | 更新于2024-09-04 | 166 浏览量 | 2 下载量 举报 1 收藏
download 立即下载
"抑郁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研究动向,李湘兰,张林,探讨了自尊在抑郁症中的角色,强调了自尊作为人格和认知易感性的交叉点对于理解抑郁症发病、维持和复发的重要性。文章涵盖了抑郁易感性理论,如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应激认知易感交互作用模式,态度双加工模型和人格易感性动力交互模型。同时,着重讨论了自尊水平、稳定性和内隐与外显自尊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具有高发病率和复发率。研究抑郁的易感性因素,如自尊,对于预防和治疗抑郁症至关重要。自尊,即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认知评价和态度体验,被视为人格结构的关键部分,也是抑郁症患者人格易感性和认知易感性的交汇点。 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是研究抑郁的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了功能失调的认知图式在抑郁症形成中的作用。个体的自尊水平如果低且不稳定,遭遇生活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消极自我评价,从而加重抑郁情绪。此外,文章还提及了应激认知易感交互作用模式,该模式认为个体的认知风格与生活事件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抑郁的发生。 态度双加工模型指出,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有两种方式,即快速、直觉的内隐处理和慢速、分析的外显处理。在抑郁个体中,内隐和外显自尊可能表现出不同,内隐自尊可能更深入地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但研究相对较少。人格易感性动力交互模型则关注个体特质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抑郁的发展。 当前的研究趋势聚焦于内隐自尊,因为它反映了无意识的自我观念,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个体的内心状态。低内隐自尊可能在无意识层面加剧抑郁症状。通过对内隐和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自尊对抑郁的影响,为抑郁症的干预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更深入探索内隐自尊的测量和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提升个体的自尊,以降低抑郁的风险。同时,结合生物、社会和环境因素,构建更为全面的抑郁易感性模型,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

相关推荐

weixin_38625708
  • 粉丝: 4
上传资源 快速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