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ux进程创建:fork、vfork与clone详解与地址空间剖析
下载需积分: 50 | 36KB |
更新于2024-09-13
| 115 浏览量 | 举报
收藏
本文档深入探讨了Linux系统中的进程创建过程,特别是通过内核接口函数sys_fork、sys_vfork和sys_clone实现的fork()、vfork()和clone()系统调用。在arm架构的内核代码(arch/arm/kernel/sys_arm.c)中,这三个函数展示了这些系统调用在硬件级别上的操作。
首先,我们了解到,系统调用如fork()被映射到内核函数sys_fork,但此处的重点是理解进程地址空间的分配和管理。在没有MMU(内存管理单元)的情况下,sys_fork无法支持,返回EINVAL错误。而当配置了MMU,do_fork函数会被调用,其中SIGCHLD参数在fork()中扮演重要角色,表示子进程的默认信号处理。
接下来,sys_vfork函数与fork有所不同,它除了SIGCHLD外,还包含了CLONE_VFORK和CLONE_VM标志,这表明在vfork过程中会共享父进程的地址空间,直到子进程执行`execve()`或者明确地调用`exit()`或`_exit()`。而sys_clone函数更为灵活,clone_flags参数允许用户自定义创建新进程的行为,包括是否共享地址空间等特性。
函数do_fork的核心步骤是调用copy_process,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关键环节。它首先要复制父进程的上下文(包括寄存器状态、堆栈指针等),然后根据clone_flags设置,可能还会进行地址空间的分割和初始化,如为子进程创建新的虚拟地址空间,以及处理信号、线程局部存储(TLS)等问题。此外,子进程的tid(线程标识符)也会被正确地设置和传递。
理解这些内核实现细节对于深入学习Linux内核机制和进程管理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开发者掌握如何在系统层面创建和管理并发进程,尤其是在涉及地址空间共享和隔离的场景下。通过分析这些源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Linux如何在底层保证程序的并发执行和资源管理。
相关推荐




















FSak47
- 粉丝: 242
最新资源
- Kubernetes V1.20企业级运维实践教程
- 解决Iris.Pro.1.1.7版本截屏图片偏黄问题
- 黑客新闻克隆:基于Mean Stack的开发实践
- Orthos库:EnyoJs平台的输入验证工具介绍
- LDAP Java客户端操作指南与示例解析
- hull-instant:在网页中快速部署Instant Win游戏
- AuroraAlarm:当北极光活跃时通过短信实时通知
- 互联网智能系统中的事件时间引用提取研究
- 3D井字棋:探索多尺寸3D浏览器游戏的可能性
- Swift开发者的福音:WatchKit用弧生成框架ArcGenerator
- 探索bash UNIX Shell命令行工具包v.0.0.1
- 非Android L设备的MaterialDesign兼容支持指南
- 探索ISS-Finder:Android应用实现国际空间站定位
- Gluii社交网络:Laravel 5框架打造的音乐爱好者社区
- TypeDoc 官方主页介绍与CSS应用分析
- txiki PHP框架:轻量级、安全且易于部署
- ClipboardRegex实用程序:剪贴板字符串正则表达式替换工具
- 移动端Windows平台的Fiddler抓包工具介绍
- 全栈js新框架:Sails RequireJS Backbone 应用示例
- Docker部署CumulusCI Jenkins实例:快速搭建与配置
- 亚信18年Java笔试题:应急响应工具包深度解析
- 基于 Vagrant 的 Virtual Box 配置:Xen 和 Mirage 实验环境搭建
- Java实现Inkscape与Emacs融合生成技术海报的实验性开源项目
- CodeTitans ZipArchive:旧版.NET框架下的ZIP操作新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