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系统:原理、评估与应用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17 01:41:45 阅读量: 1 订阅数: 7 

# 自适应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系统:原理、评估与应用
## 1. AFINN架构
在模糊逻辑系统和神经网络的众多组合中,提出了一种前馈多层网络形式的模糊系统连接主义模型,即自适应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系统(AFINN),它可通过迭代算法进行训练。
### 1.1 网络结构
AFINN系统由五层组成,具体如下:
- **L1和L2层**:前提部分,对应模糊规则的模糊化部分(IF部分)。
- **L3层**:通过竞争学习过程在规则层和输出层之间进行映射。
- **L4和L5层**:结果部分,包含模糊规则的“THEN”部分信息,并执行去模糊化任务。
L4层的局部线性系统与L3层的每个项相关联,而非规则基L2层,这使得最小二乘估计所需的矩阵规模更小。
### 1.2 聚类算法
在L2层应用的聚类算法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
类似于LVQ算法,将学习数据划分为清晰的c - 分区,确定聚类数量c和聚类中心 \(v_i, i = 1, \cdots, c\)。具体步骤如下:
1. 以数据集中的第一个数据向量创建第一个聚类,将其值作为聚类中心的初始值。
2. 其他数据向量若满足 \( \|x_k - v_i\| < D \) (其中 \(x_k \in X, k = 1, \cdots, n\) ,\(v_i, i = 1, \cdots, c\) 为聚类中心,\(D\) 为算法开始时固定的常数),则被纳入该聚类。
3. 聚类中心 \(v_i\) 根据以下公式更新:
\(v_i(t + 1) = v_i(t) + a_i(x_k - v_i(t))\)
其中 \(t = 0, 1, 2, \cdots\) 表示迭代次数,\(a_i \in [0, 1]\) 是学习率,在算法执行过程中根据聚类中的元素数量递减。
#### 第二阶段
使用模糊c - 均值(FCM)算法,这是一个约束优化过程,旨在最小化加权组内平方误差目标函数 \(J_m\) :
\(J_m(U, V; X) = \sum_{k = 1}^{n} \sum_{i = 1}^{c} u_{ik}^m \|v_i - x_k\|^2_A\)
其中 \(U = [u_{ik}]_{c \times n}\) 是模糊c - 分区矩阵,满足以下条件:
\(\sum_{i = 1}^{c} u_{ik} = 1, \forall k\)
\(0 < \sum_{k = 1}^{n} u_{ik} < n, \forall i\)
\(0 \leq u_{ik} \leq 1, \forall i, k\)
当距离矩阵 \(A\) 选为单位矩阵 \(I\) 时,\(x_k\) 和 \(v_i\) 之间的距离为欧几里得范数。聚类的质心是所有点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它们属于该聚类的程度:
\(c_i = \frac{\sum_{j = 1}^{N} u_{ij}^m x_j}{\sum_{j = 1}^{N} u_{ij}^m}\)
最优的模糊隶属度 \(u_{ik}\) 和聚类中心 \(v_i\)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u_{ik} = \left[\sum_{j = 1}^{c} \left(\frac{\|x_k - v_i\|_A}{\|x_k - v_j\|_A}\right)^{\frac{2}{m - 1}}\right]^{-1}\)
重复公式(7)和(8),直到 \(J_m\) 不再减小。
### 1.3 AFINN的特点
- 基于Sugeno型模糊逻辑系统,引入了额外的输出分区层。
- 与ANFIS系统不同,AFINN能够控制局部线性系统数量的增长,在系统阶数增加时仍可应用最小二乘估计,且性能不会下降。
- 模糊系统的模糊蕴含基于输入空间的模糊分区,而非输入空间每个维度的模糊分区,因此使用的是多维隶属函数,规则数量和局部线性系统数量较少。
- 在训练开始时应用竞争学习技术,根据模糊规则的聚类定位空间分区。
### 1.4 模糊模型的可解释性
模糊模型的可解释性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模糊规则库的复杂性(即规则数量)和模糊规则中使用的模糊集的可读性。找到规则库规模和模糊模型准确性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
## 2. AFINN的训练过程
在调优阶段,AFINN方案有两组不同的参数需要调整:模糊化部分的非线性前提参数和去模糊化部分的线性结果参数。因此采用了混合学习方法:
- **前向传播**:使用最小二乘法在前提参数固定的情况下优化结果参数。
- **反向传播**:一旦找到最优的结果参数,立即开始反向传播,使用误差反向传播调整隶属函数的前提参数,使用递归最小二乘估计找到局部线性系统的结果参数。
## 3. 评估
### 3.1 模型生成方法的评估
使用来自30名顶级运动员的UNI测试时间序列数据,分为两组:15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和15名年轻精英滑冰运动员。为每组创建两个模型:
- **Mbasketball模型**:使用10名篮球运动员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另外5名作为测试集。
- **Mskating模型**:使用10名滑冰运动员的数据作为训练集,另外5名作为测试集。
通过比较测试组中的每个个体与两个创建的模型,使用稳定测量时间序列比较方法进行评估。该过程重复五次,改变训练集和测试集。最终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