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网格算法:原理、实现与测试
立即解锁
发布时间: 2025-08-17 01:04:40 阅读量: 5 订阅数: 12 


科学计算软件开发指南:编写高效数值软件的最佳实践
### 多重网格算法:原理、实现与测试
#### 1. 多重网格算法基础
在求解偏微分方程时,我们常基于附近点的值 $u(x_p, y_q)$ 来近似二阶偏导数。例如,对于 $\frac{\partial^2 u}{\partial x^2}(x_i, y_j)$ 有以下近似:
$\frac{\partial^2 u}{\partial x^2}(x_i, y_j) \approx \frac{u(x_{i + 1}, y_j) - 2u(x_i, y_j) + u(x_{i - 1}, y_j)}{h^2}$
$\frac{\partial^2 u}{\partial y^2}(x_i, y_j) \approx \frac{u(x_i, y_{j + 1}) - 2u(x_i, y_j) + u(x_i, y_{j - 1})}{h^2}$
这些近似的误差分别约为 $\frac{\partial^4 u}{\partial x^4} \cdot \frac{h^2}{12}$ 和 $\frac{\partial^4 u}{\partial y^4} \cdot \frac{h^2}{12}$。由此,偏微分方程的精确解应满足:
$\frac{u(x_{i + 1}, y_j) + u(x_{i - 1}, y_j) + u(x_i, y_{j + 1}) + u(x_i, y_{j - 1}) - 4u(x_i, y_j)}{h^2} \approx f(x_i, y_j)$
为了计算 $u(x_i, y_j)$ 的近似值 $u_{ij}$,我们将上述近似替换为等式,得到方程组:
对于区域 $R$ 内的每个 $(x_i, y_j)$,有 $f(x_i, y_j) = \frac{u_{i + 1, j} + u_{i - 1, j} + u_{i, j + 1} + u_{i - 1, j - 1} - 4u_{i, j}}{h^2}$
对于区域 $R$ 边界上的每个 $(x_i, y_j)$,有 $g(x_i, y_j) = u_{i, j}$
$h$ 越小,近似值 $u(x_i, y_j) \approx u_{ij}$ 越精确,但线性方程组的规模也越大。例如,若 $R$ 是一个 $1 \times 1$ 的正方形,取 $h = 0.01$,线性系统将有 $99^2 \approx 10^4$ 个未知数。对于三维问题,未知数数量可能轻松达到数百万甚至数十亿。
#### 2. 多重网格方法概述
多重网格方法使用一系列“网格”,每个网格都有其对应的矩阵。这些网格从最细网格(与待求解的线性系统矩阵相关)到最粗网格(与一个小矩阵相关),编号为 $0, 1, \cdots, N - 1$。由于网格数量随未知数数量呈对数增长,$N$ 通常不超过 20。与网格 $k$ 相关的矩阵是 $A_k$,其中 $A_0 = A$ 是我们要求解的线性系统中的矩阵。
对于每个网格,我们需要一个平滑算子 $R_k$ 作为 $A_k$ 的预条件子。实际上,有两种平滑算子:预平滑器 $R_k$ 和后平滑器 $S_k$。矩阵 $A_k$ 是一个 $n_k \times n_k$ 的方阵,且 $n_0 \geq n_1 \geq \cdots \geq n_{N - 1}$,其中 $n_0 = n$ 是原始系统中的未知数数量。为了连接这些网格,有插值矩阵 $I_{k}^{k + 1}$($n_k \times n_{k + 1}$)和限制算子 $I_{k + 1}^{k}$($n_{k + 1} \times n_k$)。以下是一个抽象的多重网格算法:
```cpp
multigrid(k,bk)/* Solve Akxk = bk */
{
if k = N
solve AN xN = bN directly
else
{
xk ← 0
repeat ν1 times: xk ← Rk(xk, bk)
rk+1 ← I k+1
k
(bk − Akxk)
ek ← I k
k+1 multigrid(k + 1,rk+1)
xk ← xk + ek
repeat ν2 times: xk ← Sk(xk, bk)
}
return xk
}
```
操作 $x_k \leftarrow R_k(x_k, b_k)$ 和 $x_k \leftarrow S_k(x_k, b_k)$ 可以是高斯 - 赛德尔方法、高斯 - 雅可比方法、SOR 方法、它们的反向版本,或其他线性迭代方法,如不完全 LU 分解(ILU)的迭代细化。这些操作通常可以用矩阵 $\tilde{R}_k$ 和 $\tilde{S}_k$ 表示:
$R_k(x_k, b_k) = x_k + \tilde{R}_k(b_k - A_kx_k)$
$S_k(x_k, b_k) = x_k + \tilde{S}_k(b_k - A_kx_k)$
为了保证整体多重网格方法实现对称预条件子,我们需要 $\tilde{S}_k = \tilde{R}_k^T$,所有 $A_k$ 对称,且 $I_{k + 1}^{k} = (I_{k}^{k + 1})^T$。这是一个 V 循环多重网格算法,使用相同的组件还可以构造其他变体,如 W 循环。
#### 3. 框架实现
我们使用 C++ 语言和模板来实现这个框架。主模板类是一个抽象类,所有组件(函数 $A_k$、$I_{k + 1}^{k}$、$I_{k}^{k + 1}$、$R_k$、$S_k$ 和支持函数)都可以在派生类中重载。这些“组件”由计算矩阵 - 向量积的函数表示,例如计算 $y = A_kx$。
主模板参数是向量和标量类型,这使我们可以使用相同的代码处理单精度、双精度和扩展精度(如果可用),以及不同的向量表示方式。我们选择使用印第安纳大学开放系统实验室开发的矩阵模板库(MTL)进行最终实现,其他可选库包括 MV++、SparseLib++、Blitz++、uBLAS 等。
在向量类上需要执行一些操作,有些操作可以由 STL 向量模板类支持,有些则不能。在设计算术运算时,我们选择使用输出参数的“三参数”函数,以提高效率。
我们还使用了类型绑定器技术。类型绑定器利用 C++ 类中可以定义类型的特性,使这些类型“局部”于类。以下是多重网格框架的类型绑定器的主要部分:
```cpp
template< typename T, class VectorType,
class MatrixType, class PermType >
class TypeBinder
{
public:
typedef TypeBinder< T, VectorType, MatrixType, PermType >
Types;
typedef T
value type;
// Scalar Type
typedef unsigned int int type;
// Integer Type
typedef MatrixType
Matrix;
// Matrix (dense)
typedef VectorType
Vector;
// Vector (dense)
typedef PermType
Perm;
// Permutation or pivot
typedef typename Vector::size type size type;
// Grid class contains vectors for internal use
...
}; //TypeBinder
```
这个类型绑定器包含了创建多重网格类所需的所有类型。由于值类型 $T$ 是模板参数,我们可以轻松切换单精度、双精度或扩展精度,所有计算都会传播相应的精度级别。
类型绑定器还包含一个 Grid 类,用于存储每个级别的残差、右侧项和近似解:
```cpp
struct Grid
{
Vector x, b, r;
// Constructor of dimension dim
Grid(size type dim)
{
Vector x(dim), b(dim), r(dim);
}
// Empty constructor
Grid() { }
// resize -- sets new dimension
void resize(size type new dim)
{
x.resize(new dim);
b.resize(new dim);
r.resize(new dim);
}
}; // class Grid
```
主多重网格模板类既是模板类又是抽象类。多重网格方法的主要“组件”是纯虚函数,必须在派生类中定义。定义多重网格 V 循环的例程不是虚函数,因此派生类只需定义多重网格方法的组件,基类会处理如何组合它们。
以下是多重网格模板类的大纲:
```cpp
template < type
```
0
0
复制全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