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爸爸
多年前在图书馆见到一本书,封面上赫然五个大字「我是你爸爸」。
看得我「噗哧」笑出声音,随手抄起那本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刷啦刷啦」地翻起来。
故事并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地方,文字也略嫌粗糙,导致目行至二十几页便丢在一旁,再也无细细读下去的念头。
话虽如此,可标题那几个字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总觉得有点奇怪,可又说不上哪里奇怪。
「我是你爸爸」,这几个字乍一看觉得有趣,可玩味起来,倒生出一股悲凉的情愫,甚至对说出「我是你爸爸」这句话的人动了怜悯之心。
「我是你爸爸」,说这话的人当然是父亲,可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声说「我是你爸爸」,总让人觉得这个父亲,似乎有种缺少被儿子尊重的感觉。本来,既为父子,一辈子的事,正常的家庭没有人刻意强调这种家庭关系,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就是儿子,「爸爸」是儿子口中说出来的字眼,若是需要父亲自己来讲,八成在儿子眼中,「爸爸」不说正处于尊严扫地,大概其也算地位岌岌可危,才会强调「我是爸爸」。
由此又联想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这几年总听人提到,那就是「我亲自」。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用这个说法的人,不光只习近平总书记一个人,很多人都会犯类似的错误。甚至有人并不觉得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我亲自」,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大多数人认同这种表达的同时,也理解其词句本身的意思。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我」,不能「亲自」。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特有的习惯和表达方式中明确规定的。注意,我说的是「规定」而不是「约定俗成」。
「亲自」,作为尊称,用在「你」「您」「他」「她」后都对,完全没问题——可能用在「你」之后也有些欠妥,应该「您」之后为佳。可,就是不能用在「我」之后。
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尊称,都用在别人身上,没有把尊称用在自己身上的。常听人问「贵姓啊?」回答的人客客气气地说,「免贵姓赵。」
这是个最简单的例子,敬称用在别人身上,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哪有人会问「免贵你姓啥?」回答的人说「我贵姓赵!」
汉语的习惯就是如此,敬称用于他人。那轮到讲自己的话,用什么呢?讲自己要用谦称。 「在下一事不明,求先生赐教。」这里「在下」就是谦称,表示我。说到这里就更清楚了,如果把「我亲自」,换成「在下亲自」,是不是会有更多人发现语病啦?
回到之前的话题,「我是你爸爸」,父亲要是经常需要跟儿子那么讲,听上去实在是可怜。本来,这世上能叫你「爸爸」的人并不是很多,有些家庭甚至只有一个小孩,那叫你「爸爸」的人,就只有一个。就那么一个人,还需要天天提醒才能对你有些许敬意,是不是很可悲呢?
同样,对于讲「我亲自」那些人,提醒别人换来的敬意,会不会也很可怜呢?
当然,敬意,是对方由心而生的念头,提醒,似乎并不管用。 。 。
已标注为XPzzz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