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记忆
80年代未,我到北京谈一笔生意,为了表示公司有实力,住北京饭店。几天的艰难谈判,总算把合同签了,高兴之余想放松一下,就一个人走到北京饭店后面的街上找了家小饭店。
坐定后,点了几样小菜,要了一瓶“卢洲老窖”,我喜欢喝高度白酒,一瓶卢洲老窖是不在话下的,可今儿高兴,一个人是喝闷酒,得找个伴。四下张望,正巧门口进来个汉子,长得高大壮实,象是北方人,正在找座,我跟他对视了下,示意他这里有空位。
北方人就是干脆,几杯酒落肚,大家已经象是多年的老友,相谈甚欢。
北方汉子姓苏与我年龄相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一家公司经理。闲聊中知道黑河市跟前苏联只一江之隔,而苏联那时的经济已经不行,处于分裂前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黑河不久前跟对面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我们叫海兰泡)开通旅游及小额贸易,苏经理约我方便时可以到黑河走走,还可以到出国到对面看看。
不多久,我就借机跟公司的一位同事去到黑河。
当时的交通非常不方便,火车票,飞机票都很难买。我们先到北京,然后再飞到哈尔滨。哈尔滨到黑河每周有几趟到黑河的航班,是小飞机。
到了黑河,苏经理已经帮忙安排好了住宿及黑河对岸的海兰泡三日游。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也是第一次到苏联。
从黑河乘渡轮过江,江面不宽,大约就百来米吧。表面看黑河水是有点黑色。1912年8月,中国政府在这里设置黑河兵备道。1980年11月,正式定为黑河市。
到了对岸,前苏联頽败之相已显。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城市死气沉沉。
当时我国改开已经十多年,沿海几个省份充满活力,大家都一门心思搞经济,浙江沿海的塑料,羽绒服等很多价廉物美的工业日用品运到黑河跟苏联那边交换做易货贸易,开始时非常受苏联百姓欢迎。
当时的苏联真的是什么都缺。
黑面包要排队,酸黃瓜要排队,还有一个队伍更奇怪,见大家都拿着瓶瓶罐罐,我们到队伍前看看卖的什么?一看居然是酸梅汤!!!可见当时的物质馈乏到什么程度了。
不过苏联人纪律性还是蛮强的,每个队伍都很有次序,大家安安静静地等。
我们是旅行团队,几辆大巴前后都有警车护送,感觉提高了一个档次。
一个象集市的地方,人很多,警车停在边上,我们自由地穿梭在人群中。
有人蹲在地上,膝头摊开块蓝格子布,上面码着几盒莫斯科牌香烟。他竖起三根手指,用生硬的中文说:“换牛仔。”
有一个摊主是残疾人,导游说他是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他擦拭黄铜望远镜时,我看见他颤抖的食指缺了半截。他前面摆着苏联的军用望远镜,指南针,军用手表,军呢大衣等,苏联的产品质量不错,非常耐用,但就是太粗笨。集市里还有各种动物皮毛,看上去都很不错。但这里所有的东西我都用不上。福建当时有很多走私的折叠伞、日本或瑞士的手表、二喇叭或四喇叭的三用机、各种价廉物美的进口服装,我们那里天热,毛皮也不适合。
这里都是易货贸易,他们喜欢中国的二锅头、的确良衬衫、羽绒服、清凉油等日用品。我出关时苏经理帮我兑换了一些卢布,在这里现金交易并不太受欢迎。一个蓝眼睛的小男孩,用中文对我们说:“大大,大大”,导游解释说他想要大大泡泡糖,是这里小朋友喜欢的东西。
最饱眼福的是那里的女孩真漂亮,十五,六岁的女孩婷婷玉立,修长腿,穿着短牛仔裤,前凸后翘。打破了我原先从苏联小说中,除了安娜外,多数是丰乳肥臀的苏联妇女印象。当时惊讶的程度不亚于第一次看《列宁在一九一八》的电影中四小天鹅舞时的感觉。
去黑河时问过家中领导,要买些什么,她实在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买,随口说了句,要么看看那边的胸罩吧。军中无戏言,我乘着到大百货公司逛时,特地到妇女用品柜台,通过导游问了一个服务员,等她拿出几个胸罩,一看,差点没晕倒,那玩艺,最小号的也能兜二大香瓜,且做工很粗,密密的缝车线象蜘珠网一圈一圈的。大百货里实在是啥都没,后来勉强买了一个金属的鞋拔子,那价格是用钢印打在上面的,导游说这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全国价格是统一的。可见苏联的计划经济有多么死板。
当时还买了些什么不记得了,这鞋拔倒是我父亲还在用。
剩下没用完的卢布因为都是崭新的,想留个纪念,就带回来了,直到十几年后到莫斯科旅游时,俄罗斯导游看到非常惊喜,让我换给她。
那时黑河不大,象一个县城,就是一二条主要的街道。嗅觉灵敏的浙江人带了塑料制品,羽绒服等在这里摆卖。
几年前东北自驾游时又特地到了黑河,几十年过去,黑河从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成了现在的百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城市面貌也大为改进,完全认不出了。老朋友苏经理因为多年没联系,也找不到了。
我们参观了瑷珲历史陈列馆 ,这是中国首座以中俄关系史为主题的专题纪念馆。《瑷珲条约》就是在这里签订的,是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条约导致中国丧失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瑷珲城由此成为近代国耻的象征地。纪念馆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主展厅形似被劈开的城墙,象征国土分裂的历史创伤;广场设有“母亲河”雕塑群,寓意悲壮抗争。 展厅里通过巨幅油画与声光技术再现“海兰泡惨案”等历史事件,极具震撼力。这里被列为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沙俄对东北的侵略是非常野蛮的。陈列馆中的声光技术模似了当时的情景。
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原为中国领土,1858年《瑷珲条约》后被沙俄强占。1900年,沙俄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对当地中国居民展开屠杀。俄军以“遣送过江”为名,将数千中国居民驱赶至黑龙江边,用刀枪逼迫其渡江。因江流湍急且无船只,多数人溺亡或被射杀,婴儿被刺刀挑起割碎,妇女遭虐杀。屠杀持续至7月21日,约5000-7000人死亡,仅百余人幸存。
沙俄当局将中国居民财产充公,房屋改作军用设施,并进一步入侵东北全境。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黑龙江东岸,按条约中国居民享有永久居留权,但沙俄企图独占此地。俄军焚烧村庄,将村民集中至屋内活活烧死,或驱入江中溺毙。约2000余名中国居民遇害,幸存者寥寥。
两起惨案合称“庚子俄难”,黑龙江“浮尸蔽江”,成为近代沙俄侵华暴行的标志性事件。
沙俄以“黄俄罗斯计划”为纲领,分多路攻占黑龙江、吉林、盛京(今辽宁),焚烧瑷珲城、屠杀黑河屯,造成数十万军民死伤,东北全境沦陷。
魁星楼,原楼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供奉魁星(科举之神),祈求文运昌隆,于1900年被入侵的沙俄军队焚毁。 2000年按原貌重建,成为瑷珲古城的地标之一,象征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
这是焚毁前的楼:
重建的:不知咋滴,瑷珲历史陈列馆边上还有一个俄罗斯艺术展览馆,进去转了转,展品不多只有一些油画之类。
随着中俄关系的改善,海兰泡与黑河市之间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边境贸易和人员往来更加频繁。
现在黑河跟对面的海兰泡之间造了座跨江大桥。
说起中俄跨境大桥,其实这个项目老早就有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就有意跟俄罗斯修建这座桥,但是他们那边总是因为一些原因,就一直耽误着,先是苏联解体,耽误到九五年,后来谈成了又因为他们经济危机实在没钱,这座桥直到2013年才又被提上日程,最后确定2016年年底开始动工,2019年11月建成,然后到了2022年六月才通车。
其实俄罗斯侵占我国东北那么多地,他心里也是有小九九的。俄罗斯的大部分人是住在欧洲部分,西伯利亚由于气候寒冷,不适宜居住,相对于广袤土地,俄罗斯在这一带人数并不多。长期以来,这里并不是他发展的重点。他们也担心一旦开放,交通便利了,大批中国人涌进去,对他们这片地区有威胁。
海兰泡在苏联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边境城市,具有显著的军事和经济地位。苏联解体后,海兰泡逐渐转型为一个以边境贸易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但经济一直没什么起色。
俄乌战争后,俄罗斯遭到西方国家严厉制裁,俄的经济陷于困境,俄才不得不有求于我。这条跨境大桥之前俄方一直拖拖拉拉的,耽误了多年。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俄现在想明白了,要把重点转向东方。
国家间没有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利益。俄强占我国的领土,有人说不是厉害了我的国吗,咋不把这些土地弄回来呢?
现在面对西方共同的压力,跟俄不是主要的矛盾。南海、台湾是重点。东北的帐可先记着,土地是跑不掉的。老祖宗不有句俗话: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会有一天时辰到的,俄罗斯心里也明白着呢。
已标注为道路曲折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