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批判粟裕’事件
1958年批判军中教条主义,如果称为是一场运动,从国家层面的框架上,可以表述为控制一下与老大哥苏联的关系。当时,一方面为了白手起家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体系,需要全方位地引进苏联的一切东西,包括硬件的设备、装备、教育体系,还包括软件的各种知识、技术、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特别是军队建设方面。但是这里有一个边界,就是必须认清楚中国一切事物的最高领导不在莫斯科,而是在北京。因此,‘教条主义’和‘里通外国’就是两个标靶的靶心,谁越界了或者被认为是越界了,就得给他贴上,然后大家一起集中火力瞄准了打。这是总的原则。对于粟裕,很明显他在作为军方领导人参加由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带队的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向苏方有关人员索取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责任分工的有关文件,确实是触犯了这一个‘天条’。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属于顶层设计,总设计师是谁?当然是党中央,不是苏联。更合理的方式是在军委办公会议上提出来,请示上层给出一个规范。还不用他亲自跑去中南海,自然有人上达天听,把这层意思告诉毛刘朱周。你直接去问苏联,有几层意思?难道中央连这个都不懂?所以,批一批是应该的,作检讨也是深刻的。另一个问题,按照中央已有的决议和时限,总参谋长下令把志愿军撤回国,没什么毛病。但是如果彭德怀和黄克诚认为是绕过了军委,那就可圈可点了,因为有现成的例子是主席吩咐军委干事,然后彭批示‘交粟裕办’。所以,协调一下层级之间的关系也很有必要。当然,如果把粟裕挪开,以后有事的话,就不用再交粟裕办了,而是彭黄就直接自己安排自己办了。这叫啥?按照新时期建军思想,是‘扁平化指挥’。粟裕大将到了军科院以后,与叶帅配合完美。到了国务院受命负责军工方面的指挥调度,也与周恩来总理配合完美。文革初期林彪找粟裕谈话让多下部队和边防,粟裕给叶帅汇报后也是从善如流。在建国前,粟裕先后配合过多位大领导,饶漱石、陈毅、张鼎丞、邓子恢、刘伯承与邓小平,都没事。唯独在1952-1954和1954-1958年期间给聂荣臻和彭德怀当下属时出现问题,这不明摆着是彭德怀太难伺候了?有这种感觉的下属不仅有粟裕,其他人像刘伯承、陈赓,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案例。所以1959年庐山会议在之后的军委扩大会议批判彭德怀,那些不在他一个系统的不少人是积极的,很多原红三军团的人马歇菜。至于聂荣臻,那还有另一层意思。聂帅自上任以来,当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一直到离任也没有去掉那个‘代’字。而粟裕一上任,就接手全面工作,更是在聂荣臻离任后直接正式就任总参谋长。这是不是会让人心里不平衡呢?聂荣臻元帅,自从离开总参谋长的位子,高升为军委副主席,是他在军委会议上传达中央政治局关于粟裕职务变动(免总长、任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的决定,也算是一个交待。此后,聂帅在军事工业和国防科技领域执掌帅印,从此国防领域的所有巨大成就就等于是盖上了一枚钢印,聂帅不愧是中国国防科技的奠基人。不仅如此,聂帅还完美成就了父子接班,丁衡高将军接班执掌国防科工委,继续了聂帅的辉煌。在粟裕平反这件事上,到了还是因为包括聂帅在内的一些人没有表态而没有在当事人生前完成。后来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联名发表文章评判对粟裕的批判为‘错误批判’,历史没有饶过那些批判者,也没有饶过为粟裕平反的蓄意阻挠者。 自从粟裕离任后,数一数后来的总参谋长,好日子都过不长。黄克诚干了一年,吃了彭德怀的瓜落,作为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下台。然后是谁?罗瑞卿大将。罗瑞卿大将很能干,干过红军保卫部长、纵队和兵团政委、公安军司令和公安部长,在文革之前身兼军政数职,因为‘彭罗陆杨’事件下台。再后边是杨成武、黄永胜,都是悲惨结局。
已标注为QL的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若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