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窗

學術潮流瞬息萬變,選錯時間點,研究的命運會走向何方?學者建議,最好是有幾篇擲地有聲的論文備著,第一篇發表後,再有系統推出其它著作。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論文壓力鍋/發表論文藏生死時機 提升學術聲望靠平衡

學術潮流瞬息萬變,選錯時間點,研究的命運會走向何方?學者建議,最好是有幾篇擲地有聲的論文備著,第一篇發表後,再有系統陸續推出其它著作,關鍵在於找到平衡。如何避免論文「斷更」,維持學術存在感?資深教授提醒4個常見錯誤。

美國最新針對逾萬名學者的一份研究,揭露終身職會強烈影響論文產出率及研究方向的選擇,這場沈默轉變,是否影響整個科學界?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論文壓力鍋/終身職成研究轉折點 高被引論文為何減產?

面對六年條款,許多大學教授在升等關鍵期全力衝刺論文,盼獲得終身職保障。一旦達陣,研究產出是否隨之鬆動?美國最新針對逾萬名學者的一份研究,揭露終身職成為學術動能的轉折點。某些領域持續穩定發表,另一些則明顯下滑。這場沉默轉變,正悄悄影響未來學術節奏與生涯選擇。

一名美國台籍教授表示,在美國招收博士生的成本極高,他的實驗室走了3名學生,損失經費約200萬美元。路透

高教耗材/美博士生成本高 實驗室走3人損失200萬美元

「開除博士生,是我學術生涯中最大的失敗之一。」北美神經科學台籍教授Y,開除1名指導的博士生,2人中途退學,3人都沒有留下任何學術成果,粗估損失約200萬美元,他反省帶學生的兩大錯誤,其一是對自己的帶人能力過分自信;他認為台灣教授收學生成本幾乎為零,學生像「免費勞力」,台灣頂大教授卻不認同。

少子化下,學生素質變化大,平均程度下降,有些教授選擇消極指導甚至不指導。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耗材/少子化教授找無英才 是制度問題非不願培育

大學教師指導研究生,能提升自己的發表能量,反之,則可能導致研究停滯。不過,少子化下,學生素質變化大,平均程度下降,有些教授選擇消極指導甚至不指導;一名大學校長直言,沒有遇到「英才」的教授,以及無法遇到「因才」施教老師的學生,就形成目前「追求指標,忘記目標」的高教學術殿堂,逐漸變成「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戰場。少子化急需珍惜的人才,卻變成了「耗材」。

多名學者吐心聲,指目前的獎勵或升等機制,多半著重國科會計畫或期刊出版,花再多心思指導學生,等於「做功德」,甚至衍生出放生亂象。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耗材/凹學生或放生 教授指導壓力觸發學倫問題

不少碩博士生分享被指導教授當「長工」剝削的遭遇,部分教授只顧研究,無心教學。但學者吐心聲,指目前獎勵或升等機制,花再多心思學術指導學生像是「做功德」,甚至衍生「拒絕指導」或「放生」亂象。學術壓力之下,是否引發倫理問題?值得重視。

一名老牌私校教師K(化名),38歲取得博士學位,任教第六年成為副教授,他坦言從求職到升等不斷被比較,每次進到那種「被審查」的狀態時,心態上難保持正向。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教三明治/在「比價」創傷中升等 私校師季風法則求生

教師評鑑與升等機制對私校大學教師並不寬容,沒有穩定國科會計畫,只能在邊緣與生存之間掙扎。一名老牌私大教師K(化名),38歲取得博士學位,任教第六年通過副教授升等,身為高教體系中的三明治,從求職到升等不斷被「比價」創傷。他自創「季風式」規畫法分配時間,不過,他說,這只能「求生存」,無法在研究領域追求卓越。

輔仁大學副教授葉正賢,33歲成功升等副教授,前途不可限量,他認為「研究能力對於謀取教職很關鍵」。圖/葉正賢提供

高教三明治/獲國科會計畫續命 3年半升副教授有何祕訣

大學教師在升等副教授關鍵期,受制於大學排名與國科會計畫申請,無論是人社或理工背景教師,都難逃學術KPI與教學行政的多重消耗。輔仁大學教師葉正賢,博士班畢業前就取得教職offer,33歲成功升等副教授,同時獲得國科會兩年期計畫,讓他可在學術界「活」下去,是怎麼做到的?

大學教師延退涉「世代正義」,有學者建議可設立「長青學者方案」,將65歲前的員額與延退員額脫鉤,讓年輕學者有機會擔任正式教職。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二春/教授延退占員額 比照玉山學者設長青學者?

大學教師延退是頗為敏感的議題,因為事涉「世代正義」。即將退休的老師常是系上最資深,甚至是老師的老師,難免有人情考量,甚至有人提早布局造成不公平。學者建議既然已有玉山學者計畫,何不考慮設立「長青學者方案」,將65歲前的員額與延退員額脫鉤,讓年輕學者有機會擔任正式教職。

在年金刪減之下,選擇延後退休來累積退休本的公立大學教師人數逐年增加。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二春/延退制度更嚴 反激發老教授學術發表潛力

年金刪減下,教授延退來累積退休本的公立大學教師人數,去年創史上新高。多校近年修改續聘標準,是放寬還是更嚴才好?學者沒有定論,但「擇優留下」以利新陳代謝有其需要性;有位延退教授發表績效比65歲前好太多,竟意外激發教授的研究發表潛力,他已延退第4次。

隨著生成式AI興起,加深資通訊產業人才需求,不少頂大資通訊相關科系招生開出紅盤,但近年教師徵聘困難,導致師生比嚴重超標。示意圖,人物與新聞無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資通訊系生師比太嚇人 教授薪資差恐讓台積電失後盾

大學資通訊科系熱門,教師卻不足,傳出又有頂大相關科系生師比竟高達91.21。當產業薪資400萬vs.教授薪資250萬,學界人才當然可能流動到業界,資通訊科系要找老師比其他系還難,教師短缺恐讓台積電等護國神山群失去人才後盾。彈性薪資方案能解?

一名原任職於中部私立科大的六年級黎姓教師,5年前遭校方以「教學不力」不續聘而失業,他感嘆,現在的教師如果沒有法律觀念,靠熱情很容易受傷。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失業/約聘師遭不續聘 失業求助法扶又被二次傷害

一名原任職於中部私立科大的黎姓約聘教師,遭校方以「教學不力」不續聘,他怒告校方後勝訴。但失業這2年,他經歷無收入煎熬,妻子名下的房子差點被法拍,求助法扶律師又被「二次傷害」。如今重回產業界的他,給教師一句忠告,如果沒有法律觀念,靠熱情很容易受傷。

北部某私立大學吳姓教師,被校方以學術舞弊及教學異常不予續聘,吳師告校方亂找理由,用「投票部隊」弄走他。圖為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失業/私大為解聘教師亂找罪名?他纏訟5年賠百萬

北部某私立大學吳姓教師,被校方以學術舞弊及教學異常不予續聘,吳師告校方亂找理由,用「投票部隊」弄走他,案子纏訟5年翻案。吳師嘆,失業1年多,花光上百萬老本,甚至用保單去借錢,日子太慘了。少子化衝擊下,私校退場潮蔓延,教師勞權保障若失守,下一個失去一切的,會是誰?

一批前來明新科大就讀半導體專班的學生們,多來自熊本市的開新高中及玉名工業高中。目前正在學中文,融入台灣環境,預計9月進入半導體學院相關科系就讀。記者郭政芬/攝影

台積光環/日本學子來台讀半導體 學費便宜非唯一優勢

台積熊本廠JASM風光開幕,揭開台日最強「3小時半導體島鏈」。台日校企教育合作,讓日本學生驚呼,在日念大學需要貸款,台灣學費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與半導體大廠合作培育國際人才,也刺激國內招生,更有科大校長說,這波「科技外交」很強勁,打算推雙聯學制。

雲林科技大學到日本招生,說明來台參加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條件與相關補助。圖/雲林科技大學提供

台積光環/半導體課程掀留學熱 日本學生來台5年增7成

來台留學的日本學生近5年大幅成長72%,成為台灣第四大境外生來源。除了台灣半導體發展領先全球,加上台積電在日本熊本擴廠,日本境內對半導體人才的需求增加,催化出這波「來台留學熱」。

專案教師最為人詬病的是把作育英才的專業人才當免洗筷,但對大學來說,要解聘表現不佳的老師很難,專案師制度若消失,只會讓學校聘任老師更保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虛耗學者/購車試乘是大學聘用之道?專案師面臨危機

少子化,專任教師聘任愈加謹慎。《教師法》的嚴格規範令學校難以解聘不適任教師,專案教師好用好換,成了解決之道。但教育部要求逐步取消專案制度,將進一步壓縮年輕教師入職機會。一位私校校長舉例「買車不能試開,你敢下手嗎?」年輕教師該如何突圍?

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如同「逐計畫而居」的學術遊牧民族,面臨高壓續聘威脅與學術剝削。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虛耗學者/逐計畫而居經費卻充公 年輕學者陷免洗困局

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如同「逐計畫而居」的學術遊牧民族,面臨高壓續聘威脅與學術剝削。大學透過高教深耕等各種政府計畫,驅使年輕學者如牛馬疲於奔命,國科會計畫競爭資金甚至被要求充公,年輕學者專業沉潛養成階段被虛耗,陷入「免洗筷教師」困局。

在台灣做跨領域研究需要極大的勇氣,跨領域研究經常落入「沒人看得懂 → 沒人敢支持」的死角。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跨域死角/文史哲學術審查荒謬 學科邊界研究存在偏見

學術界、國科會鼓勵跨領域研究,但當研究落在學科邊界時,卻缺乏公平專業的審查制度,跨領域研究經常落入「沒人看得懂 → 沒人敢支持」的死角,從GIS被寫成GPS,到對主持人年齡的情緒性攻擊,誤解與偏見不斷上演;台大前校長管中閔認為,創新或突破性研究要能得到發展,「容錯」是必要條件。

航空工程學士、中國文學博士吳長青,自稱是「二轉」的學術人,47歲取得國立大學中文博士學位後,投了一年的大學教職屢屢碰壁。圖/吳長青提供

跨域死角/挑戰學術研究 跨學科博士原訂出路一夕崩解

跨域博士吳長青,從航太跳到中文再轉戰電機,他歷經畢業訴訟爭議,原訂出路、婚姻都走向崩解,47歲取得國立大學中文博士學位後,投了一年的大學教職屢屢碰壁,今年他考取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博士班。跨域是開創新局?還是更易卡在夾縫中?這位「二轉」學術人有深刻領悟。

教師角色大辯析,著重研究的學者應該遠離大學?若不熱愛教學,要在大學教書30年會不會很痛苦?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生存/教學耐受度受挑戰 只愛研究別當教授害人?

大學專任教師幾乎等同「永久長聘」。若不熱愛教學,要在大學教書30年,會不會很痛苦?有學者認為,只想做研究應去研究單位,「別進大學害人」。也有教授說,要把大學生的「情緒價值」拉滿,考驗老師的教學耐受度,過度熱愛教學反而不適應。

資深學者直言,只要獲得大學專任職缺,幾乎不可能被辭退,且學校普遍有「限年升等」條款,功利來看,應全心投入研究,教學過得去就好。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生存/先升等再說?研究與教學怎分配考驗助理教授

大學助理教授如何分配研究和教學,是「殺人誅心」的問題?取得專任職缺後幾乎不會被辭退,在限年升等制度下,「政治正確」的功利生存指南若是「先升等再說」,全心投入研究,教學過得去就好,但學術初心過得去嗎? 資深學者直言,高教這條路,必須要有與「胡椒鹽(服務、教學、研究)」和平共處的決心。

一名大學教師回憶,初任專任助理教授第一年備課負擔沉重,曾經被要求一學期教30學分,根本無暇做研究。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授生存/減免授課機制失靈 新進助理教授被榨乾熱情

教育部統計,有國立大學副教授每周平均要上17小時的課,壓力爆棚;也有教師回憶,初任專任助理教授首年被要求一學期教30學分。為何學者直言,大學教師授課時數「齊頭式規定」不合理,新聘助理教授6學分就算多了?減授機制真有減壓?

一名國立科大在職碩士應徵該校某教授實驗室技術員,收到錄取通知、辭去原工作後,卻在簽約兩天後被告知「職缺沒了」,這起勞資爭議讓他質疑國立大學竟帶頭違法。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拿到國立大學職缺聘約卻落空 公開招聘「玩假的」?

一名國立科大在職碩士應徵該校某教授實驗室技術員,收到錄取通知、辭去原工作後,卻在簽約兩天後被告知「職缺沒了」,這起勞資爭議讓他質疑國立大學竟帶頭違法。但為何校方和實驗室教授對此說法不同,有何「不能說的秘密」?

頂大資深教授直言一所大學如果要「拗」新進的年輕老師兼行政,那這個學校「沒救了」,擺明是妨礙升等。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聘任爭議/新聘教師面試行政力 大學教評會角色被稀釋

大學教師願意兼行政的人愈來愈少,有大學新聘教師擬增「主管面談」評審行政能力,但教師憂心學術遴選遭行政綁架,也可能造成助理教授升等卡關。頂大資深教授直言,一所大學如果要「拗」新進的年輕老師兼行政,那這個學校沒救了。

近期一所南部國立大學傳出在113學年度行政會議上決議擬修改教師聘任辦法,在三級教評會外另設「行政主管會報」面談程序。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聘任爭議/大學法遭挑戰?教評會外設「第四審」引反彈

《大學法》明訂「三級三審」,卻有學校擬新增「行政主管會報」面談新聘教師,成為隱形「第四審」。教師憂心,這將使教評會成為橡皮圖章,各系所為順利聘到老師、順利開課,不得不與行政高層「友好」?當行政意見變成「建議性否決權」,學術自主是否正被溫水煮蛙式侵蝕?

目前的升等制度各校不同,有些學校還算客觀,公平,有些學校過度嚴苛,「對年輕的助理教授相當不公平。」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萬年不升等/升等年限壓力爆棚 學者:別開太多戰線

不少大學仍規定限期升等,甚至升等副教授前的5年至少有5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研究水準,讓年輕助理教授升等壓力爆棚。資深學者除了建議別開太多戰線,確定主要研究及升等代表作的目標期刊外,還有哪些要訣?

一名頂大資深教授提到,如果學校不介意萬年助理教授存在,其他老師也很難置喙。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萬年不升等/陷教學研究兩難 10年升副教授是尸位素餐?

大學教師升等壓力山大,國立成功大學還有6年條款,有助理教授因為研究論文卡關,到第十年才升上副教授。學者認為,萬年助理教授薪水約7萬多元,有些人不升等並非「擺爛」,而是因研究領域冷門。但也有頂大教授認為,在學界不思進取,就像是尸位素餐,不會被人尊重。

目前多所大學仍維持專任助理教授「限期升等」規定,示意圖非當事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萬年不升等/他樂當助理教授 立志不升等就不用求人

許多大學維持「限期升等」,但也有學者立志當「萬年助理教授」,智慧財產權專家章忠信就是其一,他說,江湖行走,難免有不可預期的人事利益衝突,不升等就不用求人、委屈自己,不過,他也支持大學教職還是要有考評及升等制度,才能汰除不適任教師。

原本在公幼任教的張唯宸,40歲時決定念博士「砍掉重練」,4年後取得學位,應聘大學專任助理教授,之後便辭去原本的教職,轉到大學任教。圖/張唯宸提供

晚熟學者/40歲砍掉重練讀博士 幼教師中年轉職經驗法則

張唯宸,一位資深幼教老師,40歲時決定「砍掉重練」攻讀博士,並在4年後取得學位,應聘大學專任助理教授。雖然幼教轉高教,一開始薪水變少,更因教學、研究兩頭燒導致1個月沒回家,但張唯宸一一克服後指出,中年轉業要考慮時間管理、家庭支持,還有有效人脈。...

原本一直在業界打滾的黃國宏,35歲考取大學,到45歲取得博士學位,現在又回歸業界,同時到大學兼課。圖/黃國宏提供

晚熟學者/45歲念完博士 半工半讀12年也能成學術績優股

建築學者黃國宏35歲考取大學,45歲取得博士學位,扭轉傳統線性思考的學術發展職涯,黃國宏17歲就立定目標,長達12年半工半讀,他不後悔也不喊苦,如今,重返業界又在大學當助理教授,實務知識並重,他的勇氣和毅力,證明晚熟學者也能成為學術績優股。 聯合報數位版採訪數名40多歲取得博士學位的學者故事,分享對高教的反思。

台大近5年「逕博」人數從159人增至201人,其中不少是「學逕博(學士逕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的時間平均可節省1至2年。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博班招生/退休潮引資源爭奪 逕修博士申請教職更有利

台大近5年「逕博(逕行修讀博士)」人數從159人增至201人,其中不少是「學逕博(學士逕讀博士)」。成大近年優化逕博獎學金,每人每月最多可領4萬元,114學年包含逕修的博班報考人數增加7.48%,社科院更達67.65%。 教師退休潮讓不少大學紛開教職缺,想走學術路的學生不再裹足不前,而逕博平均可節省1至2年取得博士學位,高能見度對未來申請教職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