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9歲時就在上海《大公報》以一篇「可憐的小青」初試啼聲
知名言情小說作家瓊瑤昨4日下午在家中去世,終年86歲;兩岸讀者觀眾都為此感到錯愕。上海解放日報的網路版《上觀新聞》昨深夜報導,少有人知的是,20世紀40年代,瓊瑤父親陳致平曾在上海的同濟大學任教,而瓊瑤童年曾在「上海第十六區國民小學」即今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就讀。而本名陳喆的瓊瑤在九歲時就投稿上海《大公報》,在民國36年12月以一篇《可憐的小青》初試啼聲,登上大公報版面。
報導說,陳致平夫婦育有二子二女。雙胞胎長女、長子1938年春天出生於成都。長女取名「陳喆」,就是瓊瑤。 1945年秋,陳致平被遷至四川宜賓郊區李莊古鎮的同濟大學「公共科」延聘為講師,並在附中兼課。從李莊遷回上海後,因原吳淞校舍毀於日軍炮火,為解決教師住房問題,學校租用了距學校不遠的外灘禮查大樓(即浦江飯店,今中國證券博物館)附屬建築金山大樓部分房間作為教師宿舍,陳致平一家也住在這裡,辦公地點在四川北路2066號(今新復興初級中學)。
報導說,瓊瑤家裡有一張書桌。白天,爸爸在書桌上備課、改作業,晚上,媽媽鋪上棉被,書桌就成了瓊瑤和弟妹們的床。瓊瑤曾回憶:「9歲,父親執教於同濟大學,我們舉家遷往上海。記得上學第一天,母親牽著我的手,站在上海第十六區國民小學的走廊上,觀賞那些高年級學生的壁報。」
報導指出,正是在上海市第十六區中心國民學校「觀賞那些高年級學生的壁報」時,瓊瑤受到深深觸動,從而開始迷上寫作,並常常以父母之間的日常對話為素材,讓父母笑到肚子痛。當然,這其中也有她自己的影子。
不久,她請父親幫忙將習作──小說《可憐的小青》寄給上海《大公報》。 1947年12月6日,《大公報》第9版「現代兒童」專欄發表了9歲瓊瑤的處女作《可憐的小青》。有趣的是,同期發表的還有《大公報》「現代兒童」專欄主編、兒童文學家陳伯吹的《不上軌道的小火車頭》。
以下為全文:
《可憐的小青》
文/陳喆
發表於1947年12月6日《大公報》
小青是個十歲的小女孩,長得很美麗,但是很瘦。她的父親在工廠裡做工,每月拿很少的工錢,她的母親在家裡忙著做家務,還要做衣服給小青穿。
小青本來在一個小學裡讀書,因為聽不懂同學的話,因此個個同學都欺負她,但她卻非常用功,因此老師很喜歡她。後來她的父親失業了,她就不能繼續讀書了。
她失了學以後,心裡非常難過,日夜不寧,因此得了病。她的母親非常著急,想要去請醫生但是沒有錢。
後來小青的父親,向人借了幾萬塊,請了一個醫生來。那醫生匆匆地開了一張藥方,就要五萬元,小青的母親就給了他五萬元,那醫生拿了錢就走。小青的父親拿了藥方去買了藥回來,給小青吃了, 就漸漸地好了。
但是她的家也就更窮了,所以她的病剛剛好,母親就要她幫人家做事,小青做事很忠實,所以主人很愛她,一個月給她十萬元工錢,小青完全交給母親。
她這樣地做了幾個月,因為過勞身體更不健康了,有時會突然昏倒在地上。但是她不能休息!她咬著牙忍受著一切的痛苦,不停的工作,終於又生了病,這次病很厲害,又沒有錢請醫生了,這樣的過了三天,小青就死了。
唉!這樣好的一個孩子,她一點過錯也沒有,為什麼會死呢?
瓊瑤以她敏銳的心思與繾綣的文筆在台灣走紅後,當年主編兒童版,並也有一篇作品一起刊載在同一版面上的陳伯吹發現,瓊瑤就是當年以「感情真摯、文筆清麗」被他選中作品決定刊載的陳喆。1988年5月,陳伯吹先生在《解放日報》朝花副刊發表《遙寄瓊瑤》一文,其中就記述了這件事情。
報導稱,陳伯吹回憶道,「時在1947年初夏,《大公報》準備每天出版一個副刊,記得周末版的副刊是巴金、靳以合編的《文藝》;星期日的副刊,則是由我負責編輯的《現代兒童》。 偶然間發現「新大陸」了,我得知這位原名陳喆的小作家,即是當今台灣文壇上享有盛譽的著名作家瓊瑤。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