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經典賽/護國神骰來了!復刻版坐鎮 曾總:大家團結一心

傅崐萁問如何因應關稅…卓榮泰怒轟「沒聽進去」爆舌戰 韓國瑜看不下去

逆轉!八仙塵爆死者家屬請求國賠 觀光署、新北市府判賠2100萬

冬天泡湯…醫列「7大NG行為」要避免:有人瞬間斷電、溺斃

許多人會在冬天安排泡湯行程,急診科醫師翁梓華提醒民眾,錯誤的泡湯方法會造成生命危險,醫學上甚至發生過因為低血糖暈倒而溺斃的個案。 示意圖/Ingimage
許多人會在冬天安排泡湯行程,急診科醫師翁梓華提醒民眾,錯誤的泡湯方法會造成生命危險,醫學上甚至發生過因為低血糖暈倒而溺斃的個案。 示意圖/Ingimage

冬天就是要泡湯,特別是寒流來襲,泡在熱騰騰的水中不僅寒意瞬間消散,也能享受溫泉水對人體皮膚的滋潤,並促進血液循環和放鬆肌肉。不過,急診科醫師翁梓華表示,近期急診室收治不少因泡溫泉而意識不清的患者,提醒民眾錯誤的泡湯方法會造成生命危險,也列出7大NG行為和自救方法。

翁梓華指出,泡湯主要有三個健康風險,第一是「血管瞬間過度擴張」,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液會均勻分布在各器官中,但當泡溫泉時,高溫的水碰到皮膚,會讓皮膚血管擴張、血液積在皮下,這時候頭部、心臟等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可能出現暈厥甚至心肌梗塞。

泡湯的第二個風險是「新陳代謝速度增加」,原因是泡溫泉會讓身體進入「大量熱量消耗」模式,40度的高溫,會提升人體基礎代謝率約12%至13%,泡湯15分鐘大約能消耗300大卡,對於血糖調控異常的個案如糖尿病患者,就可能會在泡湯過程中出現低血糖症狀。

泡湯的第三個風險是「高溫水分散失增加」,泡湯會增加人體水分散失速度,研究顯示,高溫環境可能增加1小時2至3公升的水分散失,當水分散失過多,血液容積變少,就可能導致暈厥問題。

翁梓華也列舉出泡湯7個NG行為如下:

NG行為1:泡溫泉前喝酒

酒精會促使血管擴張,與溫泉協同下,皮膚血管容易過度擴張。

NG行為2:泡太久

一般建議溫泉不宜泡太久,15至20分鐘為上限,超過時間應讓身體先休息一下再繼續。

NG行為3:直接進入高溫池

皮膚血管會需要時間適應水溫,突然進入高溫池,會讓血管過度擴張風險增。

NG行為4:泡湯前吃太飽

由於消化食物會需要血液進入消化系統帶走養分,如果同時泡湯,大腦很容易得不到足夠灌流。

NG行為5:泡湯前空腹

泡湯前如果空腹,由於身體消耗血糖速度增加,當身體來不及提取肝糖補充血糖時,就可能發生低血糖狀況。

NG行為6:感冒還堅持泡湯

感冒時身體本身就處於相對高新陳代謝的狀態,加上溫泉帶來的高度新陳代謝,很容易誘發低血糖。

NG行為7:泡溫泉過程完全沒有水分補充

多數的溫泉會館,會提供一瓶礦泉水給泡湯的人進行水分補充,但如果泡湯時間拉長,身體還是可能會缺水。

翁梓華表示,泡湯應結伴同行,如果發生狀況才有辦法求救,同時不應喝酒。倘若身邊有人在泡湯過程中「暈倒」,這時可以先讓個案躺平,並且用涼水沖洗四肢,促使血管收縮,通常個案會在數分鐘內意識得到緩解。

至於因空腹和感冒所導致的低血糖,可能會讓人「瞬間斷電」,甚至暈倒溺斃。因此翁梓華提醒感冒的人應避免泡溫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患,最好在泡溫泉前先吃一點東西,同時隨身攜帶一些能補充血糖的小物,把風險大幅降低。

最後翁梓華建議,泡湯過程中每隔15至20分鐘,就應補充一瓶礦泉水,避免脫水問題發生,泡湯完建議可以稍微飲食,補充損失的水分與熱量。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溫泉

相關新聞

逐日回暖3/3高溫上看30度 3/4鋒面到明顯轉涼

氣象署今天表示,本週氣溫逐日回暖,持續至3月3日,高溫上看攝氏30度,228連假天氣相對穩定,偶有陽光露臉;3月4日鋒面...

曾率隊釐清寶林茶室中毒案!傳姜至剛接任食藥署長 本人回應了

衛福部食藥署長懸缺,醫藥界屢傳食安專家、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將接任,他今低調表示,「持續等部長做裁示,也還沒...

麵包內有蟑螂?業者不解稱但會檢討流程

基隆有百年老店授權製作冰棒中竟有蟑螂,業者道歉並下架。事隔數日,另有消費者投訴,在基隆一家麵包店買的麵包內,也有蟑螂。衛...

新冠又釀14重症1死…主流株變「XEC」 明起供11歲以下幼兒打疫苗

新冠疫情目前處在低檔波動,但仍有重症案例發生,加上近期冷氣團影響,易提高呼吸道傳染病發生機率。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上...

心臟外科先驅朱樹勳辭世享壽87歲 生前曾心繫這件事

台灣心臟外科先驅朱樹勳今天上午9時辭世,享壽87歲。朱樹勳完成台灣第一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譽為台灣心臟外科先驅、心臟救...

十大新聞牽動國人心理健康 球迷支持對球員有正向影響

從北市幼園兒到世界12強棒球賽等,精神健康基金會今日舉行「2024年台灣社會十大新聞事件」,票選依據要考量與心理健康相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