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紀實影集「上醫」開播在即 5人物故事討論全齡健康
健康活到老是每個人的目標,在科技飛速發展下,不再遙不可及。國衛院與影視傳播製作團隊合作,拍攝類紀實科普影集「上醫」,透過5個角色的生命課題,把精準全齡健康、精準智慧醫療的研究成果呈現在戲劇中,其中故事核心人物「黃光和」的形象與靈感,取自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台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
「上醫」描述有阿茲罕默症前兆症狀的教授黃光和(魯文學飾)、熱血的偏鄉駐地醫師劉宇蓁(周儒欣飾),及經歷漸凍症帶因的窘境的研究員郝建安(蕭子墨飾)與其懷孕的音樂家妻子涂孟靖(詹凱琪飾),還有身為故事敘述者的記者安慕希(覺婉榕飾)等5個角色的故事與生命課題。
製作人袁瑗今天在首映會中指出,影集名為「上醫」,是楊泮池曾在演講中引用「黃帝內經」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以其中「上醫」的觀念解釋全人健康,從高科技回到以人為本、返璞歸真的理念,透過現代先進的技術,精準地照顧民眾,讓她深受啟發,
加上司徒惠康的學者外型與氣質,兩者共同促成「黃光和」的人物形象,演員魯文學也在「上醫」中,演繹原本高大上的教授,罹病後的恐懼、憤慨與傳承經驗的任務,及「醫者自醫」的心路歷程。
導演夏紹虞說,從未接觸相關題材,在開拍前後與過程中都在一邊學習、一邊做功課,影集要推廣給不同領域的民眾,太學術的內容要盡量轉化成易懂的知識。
袁瑗說,「上醫」的類紀實敘事手法,融合自身相關專業背景與導演夏紹虞的電影功底,以一個名為「上醫」的研究計畫展開,透過具脈絡、起承轉合的人物群像而非單元劇的呈現方式,描述AI(人工智慧)與IOT(物聯網)等科技介入生物醫學領域為核心主軸,帶領民眾思考人性與科技共存下的健康議題。
袁瑗指出,當初用8個月琢磨劇本,但與夏紹虞對內容偏重比率等部分有不同的看法,如「要以科普的知識內容,還是演員各自的故事衍生的劇情為主」,一度推翻原先計畫,拍攝過程中也經歷摸索期,演員與劇組都在探索該透過何種方式表現偏鄉、城市的醫療情況與醫病關係。
司徒惠康說,「上醫」強調醫師的基本職責,首先是教會人們如何不生病,著重在「治未病」,反之醫療技術再怎麼發達,醫治病患恐怕都只能算是下醫,除了仰賴醫療技術,可從飲食、運動與睡眠作起,影集科普化呈現許多艱澀的醫學知識,包括預防醫學觀念,及基因檢測、流行病學、數據分析等各類技術,還有穿戴式的智慧手錶等輔助器具。
司徒惠康說,國衛院希望增進台灣民眾健康福祉,為了達到目標,不斷針對不同疾病進行深入研究,轉化成臨床上的診斷、治療、預後疾病的方式,並將研究成果推廣出去並落地生根,增進民眾預防疾病的觀念。
國衛院自2018年建構國家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累計數十萬人自願參與提供人體生物資料,讓科學家可透過資料庫中的大數據與基因進行研究,發展預防、診斷、醫療、開發藥物的智慧醫療體系,再加上人工智慧的高速篩選與分析,有助於為健保制度省掉不必要的支出。
國衛院為了讓觀眾更了解相關政策,推出一系列科普影集「上醫」,將精準全齡健康、精準智慧醫療的研究成果,以類紀實的戲劇手法來呈現出來,讓民眾更了解科學知識。「上醫」於1月12日起,一連三個周日下午3點至4點,在民視新聞台(原時段「科學再發現」)播出,歡迎準時收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