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北極振盪」預報趨勢持續 鄭明典估1月中影響
「負北極振盪」預報趨勢持續,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在臉書表示,預估影響時間是2025年1月中。
鄭明典再發文介紹負北極振盪的主要冷空氣外流路徑,他說,氣候上,冬季洋面溫度高,所以大西洋和太平洋北端容易有暖空氣入侵北極圈,在氣壓場上顯示的就是「脊場」伸入北極圈。負北極振盪的啟動就是上述兩支脊場或其中之一異常偏強,更深入北極圈內,冷空氣外流路徑便和這脊場有關。
鄭明典說,第一條冷空氣路徑來自阿拉斯加脊場的增強,脊場東側的北風將冷空氣帶往北美洲中緯度地區;第二條冷空氣路徑來自格陵蘭脊場的增強,這脊場東側的北風將冷空氣帶往西北歐;第二條路徑的冷空氣和大西洋上的暖空氣遭遇,會有強烈溫帶氣旋發展,溫帶氣旋東側的南風將暖空氣往歐洲內陸傳送,這邊會有第三道脊場建立。這個動態變化的脊場建立,便會將冷空氣往東亞地區傳送,這是第三條主要冷空氣的路徑。
什麼是北極振盪?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北極振盪是北半球20˚N以北區域的一種大氣振盪現象,主要在描述北極與中緯度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呈現相反相位變化的關係。其中「振盪」是指有些時期北半球極區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低,中緯度的氣壓則異常偏高,稱為「正」北極振盪;而有些時期極區氣壓異常偏高,中緯度的氣壓則異常偏低,稱為「負」北極振盪。
中央氣象署說,正北極振盪發生時,中緯度高空西風噴流(風速最大的區域)一般會變得比較強,極區冷渦漩強,北極與中緯度的氣流不易交換,極區冷空氣較不容易南下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天氣,結果將導致北美和北歐容易發生氣溫異常偏暖的情形,以及使地中海區域降水減少、出現乾旱,北歐降雨增多。
相反地,負北極振盪發生時,西風噴流及極區冷渦漩會較弱,因此極區冷空氣便較容易南下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天氣,使得較接近極區的的北美、北歐及北亞容易出現偏冷的天氣,中緯度的地中海區域國家則出現降雨偏多的現象。
中央氣象署表示,由於台灣位於熱帶與副熱帶之間,與北半球極區相距較遠,北極振盪對台灣的影響較不直接,負北極振盪導致冷空氣南下的影響亦有限。因此,並不是有負北極振盪發生,台灣就會冷,而台灣冬季低溫也並非皆肇因於負北極振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