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錶龍頭連6年獲利 疫後險倒閉…推2千入門、1分上路錶款 亞馬遜開店年賣上億
【撰文‧曹悅華】
曾連續6年獲利的本土自行車錶龍頭,竟因疫後快速復甦,年虧損逾7千萬元。面臨需求下降、通路財務危機的雙重打擊,它是如何靠加入亞馬遜轉虧為盈?
2024年,來自非洲厄利垂亞的自行車選手Biniam Girmay,在環法自行車賽中摘下三站單站冠軍,是環法首位獲得單站冠軍與綠衫(衝刺積分王)殊榮的非裔選手。而為他助攻的自行車錶,竟是台灣本土品牌「Bryton」。
這個由群利科技打造的品牌,目前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全球30國銷售;國內市占率高達4成,與GPS大廠Garmin相當,在國際市占排名也躋身前三。
攤開群利財報,截至2024年11月,累積營收2.56億元,全年營收有望突破2.8億元,是2023年的兩倍。
一家資本額與對手Garmin差了40倍、員工數更僅是兩百分之一的興櫃公司,為什麼有機會在國際賽事中被肯定?
價格低、易操作 對決領先者
「我們靠CP值和簡易操作取勝!」群利科技董事長王聖慜向《今周刊》自承,2009年成立時,Garmin已在市場上具備相當知名度,身為後進者的群利必須想辦法突圍。
他指出,當時市面上的自行車錶,單價都偏高,動輒上萬元,對愛運動的小資族而言,入手門檻較高。他認為,自己在創業前有近10年的汽車用導航設計經驗,如果能推出容易操作、價格平實的產品,就有機會滿足客群。
於是,王聖慜帶領公司團隊,花了1年時間研發第一代產品,「從拿到錶再到設定,只要1分鐘就可以上路,反觀對手,可能要半小時起跳。」他自豪地介紹,強調Bryton平均售價低對手3成,初階款甚至不到兩千元即可入手。
「Bryton介面簡單明瞭,價格又親民,對非職業選手來說已經很夠用,推出後確實累積不少擁護者,不輸對手。」一名自行車店主管從消費者的回饋如此分析。
隨著營運逐漸穩定,2016年,群利開始獲利。加上疫情期間,戶外運動風潮興起,也為該公司帶來紅利,2021年營收近5億元、獲利逾7千萬元,每股稅後純益(EPS)還來到3.94元,都寫下新高紀錄。
「沒想到2022年疫後才是悲劇開始。」而他口中的悲劇,是民眾回歸正常生活速度比預期快上許多,許多人開始重回健身房懷抱,自行車錶的需求瞬間下降2到3成。
更棘手的是,受惠疫情初期的「甜頭」,實體通路不斷訂貨,無法消化高庫存所衍生的財務危機。
「2023年是倒店最高峰。」王聖慜以歐盟合作的3千家車店舉例,有高達兩成的業者,因為賣不出商品而倒閉。「通路完全走不動,當年就虧了快8千萬元,再一直虧下去,公司恐怕會倒閉。」回憶起當時情形,他難掩苦笑。
眼見實體通路卡關、找不到出海口,亟欲抓住生機的他,決定「死馬當活馬醫」,從線上找商機。
進軍跨境電商 另闢賺錢新徑
王聖慜先是花3個月鑽研市面上的所有電商,考量歐美仍是自行車錶的主力消費市場,他選定亞馬遜,並在2023年10月起開賣。光是廣告費、上架費和配送費,至少砸了3千萬元。
接著,他又選定銷售狀況較差的地區,如英國、德國等國家先試賣,以避免得罪業績較好的線下代理商。
同時,他不斷用蒐集到的數據,說服擔心線上和實體有互相競爭風險的日本代理商。他告訴日本代理商,電商的發展遠超過想像,是個不得不投入的市場,亞馬遜的部分收入也可用來補貼代理商,讓代理商以更低的價格,進行促銷活動,達到雙贏。
據群利統計,Bryton投入電商平台後,短短一年就賣出1.6萬台,挹注350萬美元(約1.1億新台幣)營收,超越實體通路業績,印證王聖慜決策正確。「我唯一後悔的是沒更早投入亞馬遜。」他並透露,2024年前三季已損益兩平,全年有望轉虧為盈。
輔導群利上架的亞馬遜全球開店觀察,群利決定投入跨境電商時面臨許多挑戰,包含缺乏市場需求數據、資源配置,且不熟悉海外市場法規,因此亞馬遜先是協助其進行商品成本優化、競品分析,並擬定長期營運策略與目標,同時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文案及產品合規支持等。
王聖慜預告,亞馬遜只是群利從實體跨足線上通路的第一步,接下來將陸續開通樂天、Never、 酷澎等電商平台,並著手自建網站,藉由數位行銷,彌補自身人力和資源上的不足,衝刺終點取勝。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64期)
延伸閱讀》
有10萬要買誰?0050、0056、兆豐金、台積電、台塑…施昇輝:這2檔沒理由不敢買「它千萬別碰」
工作40年攢1500萬存款,退休才6年竟見底!他42歲提早樂退提建言:3件事千萬不能做
淡江女大生「幫大象洗澡」慘遭攻擊身亡!友善生態旅遊興起,如何辨別真正的大象庇護所?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