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傳英特爾內部熱烈討論分拆代工業務!專家爆料「最快1年內成形」

鳳翔專案F-16V至今零交機 為何預算執行率高卻不見戰機

iPhone 17 Pro系列傳漲價「至少貴1500元」!1關鍵向Pro Max看齊

來莿桐找Sandy 帶你認識地方農產 田間實拍短影音 農會盼導流帶人帶貨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張鈺萱在田間做脆瓜料理並拍攝成短影音,讓觀眾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而推動農產品銷售。

張鈺萱

主要經營平臺:「來莿桐找Sandy」FB追蹤數2.1萬人、自然觀看數600萬

代表作:短影音「當季酪梨新吃法」、「新青安貸了很心安」

【 撰文╱吳秉容 攝影╱薛穎琦 】

「來莿桐找Sandy」,農會總幹事搖身成為網紅。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以「帽子是農夫必備,白襯衫是CEO標配」穿著走入田間,彎腰種蒜頭、絲瓜園裡現炒絲瓜,或是駕駛割稻機收割,今(2024)年6月底透過臉書60秒短影音介紹,快速圈粉,進而將流量化為金流,創造農會、農民收益。

「今天來教大家怎麼做脆瓜,使用長不大的小黃瓜格外品比較脆,做起來更好吃。」身穿白襯衫、頭戴草帽的張鈺萱帶領《豐年》記者,重現平常拍攝短影音的過程,直接在當地永珍農場小黃瓜田間「開伙」做料理。「小黃瓜切1.5公分,這樣才會有口感」、「醋、醬油、糖,一定要薄鹽醬油才不死鹹」、「第一個泡泡出現就要撈起來,滾了就不脆」在與掌鏡「操盤手」問答互動中,張鈺萱於鏡頭前一邊說著料理祕訣,手上動作也不間斷,將兩臺斤厚切小黃瓜放入炒鍋中,接著倒入各一碗薄鹽醬油、台糖甘蔗糖與白醋,用中小火不斷翻攪、浸漬,待鍋中冒出第一個氣泡即停火、降溫、裝罐一氣呵成。

無須昂貴的器材設備,僅用簡易攜帶式瓦斯爐、廚房常見炒菜鍋、連降溫工具都是採收車上附帶的電風扇,加上新鮮現採小黃瓜,就在田間完成吸睛的料理短片。從今年6月25日起於臉書「來莿桐找Sandy」陸續上架短影音影片,至今僅僅3個月在Facebook(FB)臉書社群平臺總自然觀看數即破600萬、追蹤者數超過2.1萬,張鈺萱指出,走進田間拍攝能創造真實的連結吸引關注,「教愈多料理、愈多人想做、小黃瓜需求量就會愈高」,影片最後會附上臉書「莿桐田田圈」網購平臺連結,今天上架影片所介紹的農產品,隔天就會開放訂購,將流量轉為金流的數位行銷模式,成功為農會、農民創造獲利。

張鈺萱示範烹製脆瓜,將醃製入味的小黃瓜撈起,靜置放涼後裝罐放入冰箱3天即可享用。
張鈺萱示範烹製脆瓜,將醃製入味的小黃瓜撈起,靜置放涼後裝罐放入冰箱3天即可享用。

從農業文創跨域數位行銷 嘗試短影音推播莿桐

3個多月前才投入轉戰FB短影音的張鈺萱,在此之前,已經擔任了17年的農會總幹事,主要致力於農業文創與農業美學的推廣。她回憶,就任當時莿桐鄉農會只有蒜頭精一項產品,「我上任那年中秋節,信心滿滿想要賣楊桃禮盒」,因此上網找了一位年輕設計師,並請書法家題字,設計出簡約風楊桃禮盒,一推出1萬多盒禮盒就迅速售罄。

此後張鈺萱帶領農會逐步開發新產品,包括「莿桐說的蒜」、「豆豆鮮生」、「大美人楊桃」、「田美學」,以及近期推出的「雲林都知稻」等系列產品,並透過農會官網、超商電商及農會超市等通路販售;然而,隨著品項的增加,以及客群的定型與上架費的限制,張鈺萱也不斷思索,如何將農產品推廣給更多人,從兩年前開始觀察數位潮流,發覺短影音能在最短時間吸引最多關注目光,決定嘗試用短影音行銷農產品。

準備的過程中不斷刷TikTok、上網搜尋做功課,甚至帶著農會成員上課學習,最後決定由張鈺萱企劃拍攝內容,找專業團隊操刀拍攝與剪輯,定位從莿桐出發介紹當季作物,再往外延伸至雲林,如斗六文旦、林內鳳梨,以及在地餐廳小吃與風景人文等;張鈺萱表示,她介紹的皆為自己熟悉的農民作物與餐廳飲食,「都是我們莿桐具代表性的」,絕不會隨意推薦,「我希望我的故鄉能被更多人看見。」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26歲空姐裸辭返鄉養豬拍短影音 去年年底兩個月賺近90萬

北港鎮農會遭挪用公款 農金署裁罰、雲縣府助穩定

找到了!懸掛「百萬懸賞」恐影響選情 嘉義大林農會要提告

北港鎮農會職員近9年挪用上億公款 農會:客戶權益不受影響

相關新聞

憑養殖實力單身 漁男養好臺灣鯛 工程師轉職 不懼日虧百萬元

原本是工程師的郭紘瑜,30歲後回到家鄉當漁二代。雖然情場失意,但他把養殖臺灣鯛事業打理得有聲有色,每個環節皆是他的獨門心法。雖然外銷漁市仍有讓人洩氣的地方,但他仍看好其他國家對臺灣鯛的需求。原因無它,就因為他全心投入在這個產業,最知道臺灣鯛的品質有多好。

順一漁場養殖70甲、產量全臺第一 總統也讚聲 第三代王偉珉接班 企業化經營首重養殖計畫

從臺南西港起家的順一漁場,6年前第三代漁青王偉珉接手家族事業,發揮管理專長,將傳統魚塭蛻變企業化養殖,採以承租方式養殖範圍分布北臺南7個行政區,產品包含各式規格吳郭魚,中間育成的魚苗、能裝進便當盒的菜魚,到1臺斤以上內外銷規格的成魚,自然也包括符合嚴格「臺灣鯛」標準的產品,占有國內產量一定的比重。

契約養殖穩供貨 口湖臺灣鯛魚片銷美勤 取得國際驗證符世界趨勢 智能養殖抗全球暖化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高鉦打造臺灣鯛種苗王國 年供苗億尾 市占全臺七成

「高鉦臺灣鯛繁殖場」繁殖出的魚苗,在臺灣市占率超過七成。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市占率,除了優異的育苗技術外,以科學化管理、智慧設施,精準把關的規格化產品與精準出貨量,是商譽與口碑的關鍵。有了好的魚苗,才有好的成魚;在極端氣候肆虐的今天,高品質魚苗帶來的高抗病、高環境抗壓,更是臺灣鯛產業鏈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源頭。

毋免驚 臺灣鯛好吃國際攏知影 搶攻市場時機近 漁民業者須齊心

臺灣曾是第一個把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東南亞等地生產的低價魚瓜分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臺灣將國產吳郭魚取名為「臺灣鯛」,經過20多年時間,臺灣鯛深受在美華人喜愛。就好像紐西蘭奇異果一樣,臺灣鯛在國際上,也代表著產銷過程經過嚴格把關的最高品質吳郭魚。

從吳郭魚到臺灣鯛 源於非洲的臺灣之光

臺灣鯛是臺灣重要的水產,牠的另一個名稱吳郭魚,背後跟隨一段傳奇故事:臺籍日本兵吳振輝、郭啟彰將魚苗從新加坡帶回臺灣,順利繁殖成功並獲推廣,「吳郭魚」之名就是為了紀念他們。這段故事並非吳郭魚身世的結局,後續各試驗單位持續引進其他品種,嘗試選育肉質更佳、產量更大的吳郭魚,近年更以臺灣鯛之名行銷海內外。讓我們一起認識這條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