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傳英特爾內部熱烈討論分拆代工業務!專家爆料「最快1年內成形」

鳳翔專案F-16V至今零交機 為何預算執行率高卻不見戰機

iPhone 17 Pro系列傳漲價「至少貴1500元」!1關鍵向Pro Max看齊

為何願望越強烈「會越難實現」?從腦科學看吸引力法則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從腦科學看吸引力法則

你所體驗的一切,都是從充斥四周的訊息中挑選出來的。

我們的大腦搭載了優秀的搜尋引擎,就是腦內名為網狀活化系統的部分。據說每秒有1100萬個訊息經由五感傳入腦內。網狀活化系統會從這龐大的資訊中,自動篩選出(嗅覺訊息以外)必要的部分,上傳至你的意識,其作用如同過濾器。

我們靠著自己(顯意識)所認知到的部分,只占全部的0.00036%,其他99.999%根本意識不到。選擇自認為重要的資訊,將注意力集中在上面,這種認知機能的特性稱為「選擇性注意」。

例如,孩童沉迷於遊戲時,聽不到有人喊「吃飯了」,就是這個原因。在咖啡廳和朋友相談甚歡時,你可能看不到朋友以外的人、聽不到背景音樂,也感覺不到自己坐的椅子。這是因為選擇性注意促使你把注意力都放在和朋友的聊天。

再舉一個例子,你最近有過一旦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相關資訊就會透過電車廣告、YouTube廣告等媒體,不斷映入眼中的經驗嗎?舉例來說,當你開始想學英語會話時,英語會話的相關廣告明明沒變,卻因為你開始關注,讓大腦收到「好,要注意英語會話」的指令,把關於英語會話的資訊都自動上傳到顯意識,才會映入眼中。

你想要的一切,其實從一開始就存在,只是沒意識到而已。開始關注後,大腦會收到指令,讓你看到以往沒發現的相關訊息。這就是以腦科學解釋的吸引力法則。把注意力持續集中在想要的事物上,自然就能引發吸引力法則。

今天能做的小練習

閉上眼睛,想像「黃色」。

是淡黃色,還是深黃色?

然後,試著觀察大腦搜尋黃色的方式。

為何願望越強烈,會越難實現?

當你有「無論如何都想得到!」「絕對要實現!」的強烈意念時,其中很可能暗藏執念。一旦執著,意念越強烈,反效果越大,願望也越難實現。這是為什麼?因為執念的真面目就是恐懼。

強烈地希望「無論如何都想得到○○」,就是擔心「萬一得不到○○,我的人生將何去何從……」的表現。這時候,反而是「得不到怎麼辦」的恐懼更容易實現。

吸引力法則的最大祕訣,就在於「中性許願」。中性有「中立的」「不屬於任何一方」的意思。雖然下訂想要的事物時,必須明確地指定「就要這個」,但對於結果,則要抱著「怎樣都行」的心態,無須忐忑不安。你要放下執念,保持「雖然想要,但怎樣都好」的心境。若因此暫時忘記自己有許願(下訂),也是常有的事。或許你會感到意外,但這樣真的更容易實現願望。一起練習看看吧。

練習中性許願時,如果想著不顧一切也要得到,就不會順利。因為有了執念,就會過度努力。

中性許願不是靠理論,而是憑感覺,唯有靠體會才能培養。想養成這種感覺,一開始最好用可有可無的事物來練習。

圖為《願望加速成真:當3分鐘未來日記,遇見吸引力法則》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圖為《願望加速成真:當3分鐘未來日記,遇見吸引力法則》書封,方智出版社提供

在拙作《科學證實!吸引力實驗集》,第一個實驗之所以選擇吸引香蕉就是這個原因。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香蕉並非不顧一切也想得到的事物,不會產生執念。就算香蕉不來,也不至於感到挫折。

練習時也可以不用香蕉,改用蘋果或十元硬幣,總之只要是「能不能吸引到都無所謂」的東西就好。對大腦下指令後,就能開始體驗吸引力法則,看看會有什麼事物映入眼中,或是收到來自某人的餽贈。照這樣練習下去,以後就算是渴望得到的事物,也可以運用這種感覺,透過中性許願來吸引。

今天能做的小練習

來嘗試「十元硬幣吸引實驗」吧。

請看著十元硬幣的兩面,

想像硬幣的樣子,然後在心中默念:

「十元硬幣來了,謝謝。」

(本文出自《願望加速成真:當3分鐘未來日記,遇見吸引力法則》,方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新聞

救人的方法失靈了?揭開預防「蓄意自我傷害」最難面對的現實 真相可能讓人心碎

要預防自殺,前提是自殺必須是能預測的。讓我們來回顧關於預測自殺,我們所知道及不知道的事情。二十多年前,一位自殺學專家指稱:「發人深省的現實是,並沒有任何研究指出自殺可以在任何個體中被預測或預防。」此一結論至今仍然成立。

比失眠更可怕的,是你習慣了不想睡──寫給那些每天都「不小心」熬到凌晨的人

睡不著的人,不一定是有煩惱,有時只是覺得,今天還沒被好好過完。

諮商心理師:紅姐給的從來不是性 而是一種「你來,我就接得住你」的幻覺

最近,紅姐事件爆炸了。一位中年男性假扮女性,以免費性愛為名,邀約陌生男性上門。門開了,人進來了,性發生了,然後被偷拍、被上傳、被販售。一連串荒謬的過程,讓整起事件像極了現代的社會黑鏡,像是一個大型社會觀察現場…而我相信這一定也不是單一事件,只是剛好被暴露出來而已。

心理師到底會不會被ChatGPT取代?業內人士提4原因:樂見個案嘗試

最近諮商時常聽到個案與我分享他跟AI對話的經驗,通常我是樂見個案這樣的嘗試,有幾個原因:

「被愛」的孩子更會愛人!父母如何相愛 影響孩子未來如何對待自己的伴侶

你們覺得,孩子對於「愛」的認知基礎,是從哪來的呢?

《我,沒有極限》:別再讓「平凡」限制你!突破那條把「還行」跟「偉大」區分開來的界線

成為偉人並沒有先決條件。你可能是被一群狼養大,可能在三十歲時無家可歸、大字不識,可能在四十歲時從哈佛畢業;你可能是這個國家最有成就的大咖之一,但你試著征服一個新領域,依然比你認識的其他人還要飢渴又努力。這一切的起點,是「決心去看看自己已知世界的外頭」,超越你所在的街道、城鎮、州或國籍,超越文化和身分。只有這樣,真正的自我探索才能開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