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代表團無法參與川普就職典禮仍訪美 國民黨決定關鍵曝光

114學測首日登場!理組迎戰 數學A、自然科解答一次看

下周兩波東北季風先乾後濕 過年前還有一波更強冷空氣

半伴依戀/電影《到我們為止》:童年的家庭創傷 讓人不自覺陷入「共依存」泥淖

布蕾克萊芙莉主演電影《到我們為止》摘北美票房亞軍。美聯社
布蕾克萊芙莉主演電影《到我們為止》摘北美票房亞軍。美聯社

作者:Inka(一肩伴侶心理諮商所 伴侶心理師)

到我們為止》(It Ends with Us)是近期的一部好萊塢電影,有別於常見的浪漫愛情故事,這部影片更多著墨在描述主角們的童年家庭創傷,如何影響一個人未來的伴侶關係。女主角莉莉(Lily)從小目睹父親對母親家暴,父親是成功且受人尊敬的政治人物,外界對於父親家暴的行徑幾乎毫不知情。長期處在父母關係充斥著傷害與辱罵的環境下,深深影響著莉莉的愛情觀以及伴侶互動模式。

莉莉在青少年時,遇到一位無家可歸、三餐不繼的男孩阿特拉斯(Atlas),莉莉對於這位生活艱苦、受虐且家庭不溫暖的男孩莫名感到興趣,莉莉主動幫助他、照顧他,並愛上了他。喜歡種植花草的莉莉,她這麼形容自己與植物的關係:「只要我好好照顧植物,它們就會用花和蔬果來回報我;而當我不照顧時,它們就會枯萎而死。」阿特拉斯發現到:「這有點像我們的關係」。莉莉對待植物的信念,如同她與阿特拉斯,是一種共依存的關係。

共依存簡單來說,是一種兩人相處起來「一方像父母,一方像小孩」的固定人際模式。共依存者將生活重心都放在照顧、滿足他人身上,人生目標以他人為主,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導致一種關係上嚴重的不平衡。阿特拉斯在當時就像是個需要被照顧的「小孩」,莉莉扮演提供照料的「父母」角色,儘管他們倆人當時都是年齡相仿的青少年。

共依存(co-dependency)這個名詞的出現,剛開始是從酗酒者家屬身上觀察到一些現象。毫無疑問地多數家屬都費盡心力想幫助酗酒者戒除惡習,但是他們卻有著不合理的想法:認為只要他們「無微不至地照顧、幫助」,成癮者一定能戒酒成功;而家屬也才能擺脫長期以來內心的羞愧、憤怒、恐懼、痛苦等強烈的情緒。但現實卻是,無論酗酒者是否成功戒酒,家屬仍然受困於痛苦情緒之中,甚至有時並不希望成癮者真的康復,好像需要成癮者繼續沉迷並依賴家屬的照顧,這樣家屬才能讓自己內心的痛苦有所依歸。

而另一方面,有些酗酒者非常自我中心,甚至對家屬有身體、精神的虐待,若一般人遭遇這些暴虐傷害,早就為顧性命逃之夭夭,但成癮者家屬卻是不離不棄,他們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缺一不可、互相依賴的共生關係。之後隨者更多的研究發現,共依存現象不僅是出現在酗酒、吸毒等物質濫用的人際關係裡,在其他的情境下也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功能不良,或長期高壓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發現到這些孩子長大後容易具有共依存的特質。

為何會如此呢?當孩子生活在失功能或長期有壓力的家庭裡,常發現到這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有下面的狀況:原本應該是父母要關心照顧孩子,卻反過來讓孩子被迫成為「小大人」來照顧父母的身心需求;父母顯得相當不可靠,常常不能信守承諾,讓孩子失望;家中感覺隨時有危機出現,心中很不安穩;父親或母親的注意力都放在問題行為者身上,而無法好好關心孩子,並提供孩子需要的情感與支持;父母時常有意無意傳達出「羞恥感」,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不值得被愛;另外對於家裡發生不對勁的事,還會要求孩子必須保守家庭秘密,傳遞出家醜不可外揚的規條,重視面子勝過現實考量與家人的幸福。

孩子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為了求生存,勢必將個人的生活重心放在滿足父母的需求與期待,而壓抑自己的需要,逐漸失去了自我。當他們長大後容易身處於共依存的關係中,因為這樣的關係重現了兒時與父母相處的經驗,這是他們最熟悉的親密關係模式。他們在關係中常常忽視自己內在的真實,將痛苦埋藏起來,為了符合重要他人的期待,將人生的自主權交出去,他們不相信自己還有其它的選擇,常常會感受到自己被困住,左支右絀、動彈不得。

共依存在關係中常見的特質

共依存的傾向必須在關係中才能顯現出來,以下是常見的特質,幫助我們覺察自己是否也有共依存的傾向?

1. 以他人為焦點:將生活重心放在他人身上,總是忽略自我需求去配合他人。

2. 過度認同照顧者的角色:被他人的問題強烈地影響,總是想著要怎麼照顧對方、為他人解決問題,卻忽視照顧自己。

3. 依靠在關係中證明自己的價值與意義:內心渴求愛與肯定,期待透過與他人建立關係,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獲得存在的價值感、意義感。也因此常不自覺地想當拯救者,想成為對方不可或缺的存在

4. 無法表達真實情感:壓抑自己的情緒,難以誠實、開放地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

擁有共依存特質是不分性別的,卻發現到現實生活中以女性的比例偏高,主要原因是傳統文化中對於女性角色的期待,期許女性要成為家庭的照顧者,為家人的情緒與關係的和諧付出努力,因此女性更容易因著個人境遇,加上整體社會文化的氛圍,而形塑成共依存的樣貌。

另外,華人文化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家醜不可外揚」,強調服從與忍耐的「孝順」精神,讓身處家庭暴力與虐待的子女,為了存活下來,逐漸學會隱藏自我的本性與感受,去承受遠超過其所應承擔的責任。另外還有許多僵化的、教條式的、權威且不合時宜的宗教或經典詮釋,導致人們相信:在乎他人、順服環境,會比關照自我的感受與需求更值得被稱許。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共依存的特質,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以及與當時社會文化交互影響,所產生的一種對個人來說功能不良的生活狀態,長久下來會壓抑一個人健康的人格發展,造成我們對外界過度敏感、討好,卻與自我內在失去了連結。

再回到這部電影,莉莉長大後開了一家花店,遇見帥氣的外科醫師萊爾(Ryle),兩人就似天雷地火的一見鍾情。萊爾幼年時過失造成的悲劇,心理的創傷讓他總是逃避情感上真正的親密,且當萊爾在關係中感覺到一絲絲不安,就會情緒失控並習慣性以暴力想要控制莉莉。起初莉莉如同母親面對父親家暴的態度,總是為對方著想,認為他只是不小心,而採取隱忍、迴避與忽視。萊爾雖然是暴力行為人,在電影中也讓我們看見影響他性格的脈絡,體會到人性的多面向,並非絕對的善與惡。

這部電影值得深思的是,它不是走浪漫和解的圓滿大結局,儘管男女主角的情感如此的千絲萬縷,互相吸引卻又極度痛苦,但女主角莉莉終能領悟到是童年的傷痕造就現在的自己與伴侶,雖然對方的痛苦情有可原,但過去傷害的模式仍會不斷循環甚至代代相傳。為了剛出生的女兒,她必須放下迷思,毅然分手,讓心中一直停留在過去家暴陰影的小女孩再次成長茁壯,學習好好善待自己、傾聽自己的心聲,如此一來,她才能在情感上逐漸長成一棵堅韌的大樹,將原生家庭的傷害留在過去,繼續庇蔭、滋養著下一代。

童年的創傷陰影,讓人不自覺陷入共依存泥淖,這部電影提醒我們:你/妳是否有勇氣,讓跨越世代的共依存創傷輪迴,到我們為止就好!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作者:Inka,一肩伴侶心理諮商所 伴侶心理師。在婚姻關係與生養孩子的經驗中,再次成長、重新認識自己。關注伴侶與家庭中的精神暴力、情緒操控、以及自戀型人格的議題。

Inka的社群專頁:「與自戀相遇。Inka的奇幻之旅

Inka的YT頻道:「Inka的奇幻之旅

(本文經《一肩伴侶心理諮商所》授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共依存 到我們為止 創傷 原生家庭 拯救者 親子關係

延伸閱讀

半伴依戀/戀愛談久了該不該結婚?從狩獵、農耕到工業時代婚姻制度的演變 談麵包與愛情

半伴依戀/新婚後的第一個過年 在婆家或娘家過?

半伴依戀/電影《親愛的愛莉絲》:病態自戀情人如何對你精神操縱

半伴依戀/擁抱伴侶關係中的不安 《腦筋急轉彎2》教我們愛回真實的自己

相關新聞

28歲男走出公司大門突倒下 送醫檢查卻沒大礙…醫:職業過勞引發

二十八歲的秋天,還是上班族的我,某天下班走出公司竟在大門口暈倒。完全不知道原因,送到急診室後醫師也說沒有大礙,休息一會兒就好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週末過去了,我還特地請了特休,情況卻沒有好轉——總是頭暈、常常放空,有時會突然呼吸急促。我覺得很害怕,跑了好幾家醫院進行檢查,但所有醫師都說我血壓偏低,其他沒有特別異常。在最後一間醫院,醫師對我說:「要不要去身心科看看?說不定是壓力或其他因素。」

半伴依戀/親密關係中當男人脆弱時 可以溫柔又美麗

過去的經驗裡,常常聽到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一個男生的在掉眼淚,這像什麼樣?」…對男性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在這個時候無形中對於情感表露的這個部分成了一種束縛,而這樣的束縛,並非步入婚姻家庭而產生,而是早在我們的童年經驗裡就已經開始被灌輸、內化,形塑了一個男性該有的樣子經歷了青少年,來到了成年。

從一位公務員之死 看職場霸凌的黑暗真相!8種慣用手段大揭密

有一位以管理嚴格聞名的主管,經常對外強調:「我的手下誰敢混水摸魚,我一定讓他滿地找牙。」儘管並未有人目睹公司員工真有如此狼狽的場面,但從員工們的表情不難看出他們每天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幾乎能感受到內心的壓力如同腸子打結。在員工眼中,這位主管是缺乏同理心的,他每日早晨總要進行所謂的「精神訓話」,嘮嘮叨叨地逐一指導每個人的工作方式,要求員工百分之百遵從他的指示,不容許任何個人意見的加入。一旦員工稍有改變,他便會暴跳如雷,怒斥:「誰讓你自作主張?」

權力越高越可能外遇?研究:如果想要引誘其他人 「我很有信心我會成功」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一句話:「權力是終極的春藥(Power is the ultimate aphrodisiac)」。一般人對有權有勢的人的刻板印象是他們有許多花邊新聞或婚外情。而實際上,權力跟不忠行為真的有關係嗎?

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在關係中無法守護發自內心「最深層的在乎」

有一天來訪者提到和家人的關係時,聲音愈來愈大聲、感覺上情緒愈來愈激動,然後說自己很生氣…,「你在氣什麼?」一段的對話之後,了解到讓來訪者感到生氣的緣由。

超越正念:每一個念頭和感受的湧現 無論多麼負面刺耳 都可以以它們的「本來面目」得到接納

常規的正念練習教你如何對待念頭、感受以及其他體驗,而不是認同它們,或將它們轉化成行為,透過培養一種不執著於客體,或體驗的寬廣的覺知力,讓你逐漸從頭腦的制約中擺脫出來,即使是習慣性的思維模式和感知模式不斷湧現,你也不一定會被它們誘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