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报
解析
2025年7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麻鹏达教授团队联合阿坝师范学院杨子松教授团队在《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题为“Biosynthesis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anshinones and phenolic acids in Salvia miltiorrhiza”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丹参酮和酚酸活性成分的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丹参作为传统大宗中药材,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肝脏损伤、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其活性成分包括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和水溶性的丹酚酸类。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与多组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在揭示其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该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丹参酮和酚酸类物质合成途径的解析工作,并深入梳理了多类关键转录因子(如MYB、bHLH、AP2/ERF、WRKY、bZIP、GRAS等)在调控丹参活性成分合成中的作用,阐明了多条信号通路(如茉莉酸、脱落酸和水杨酸信号通路)如何共同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此外,文章还总结了在表观遗传调控、翻译后修饰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在合成生物学、丹参遗传育种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该研究为丹参的分子育种和代谢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推动丹参中药现代化、提高药用活性成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邵帅、博士后吕兵兵、博士生王梅和曾思佳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麻鹏达教授和阿坝师范学院讲师王仕英、杨子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270278)和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5ZNSFSC0615)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111/tpj.7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