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少子 保費恐壓垮年輕世代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同時受到少子化夾擊,連龍年效應都失靈,生育率持續下探創新低。人口結構變遷,實施卅年的健保制度備受挑戰,繳交保費的人變少,高齡化卻讓醫療需求攀升。專家表示,若是僅靠增加健保費率支應醫療支出,費率將愈調愈頻繁,愈晚出生的世代,保費的負擔愈重,加重世代不公,健保永續備受挑戰。
台北商大財稅系教授韓幸紋回想自己剛出社會時,當時健保費率百分之四點二五,卅年後,她從學生變成教授,現在的健保費率是百分之五點一七;而她現在的助教,一出社會即面對超過百分之五的健保費率,且預估三年後費率就會突破百分之六,未來健保費率調高頻率將愈來愈快,是年輕人必須面對的事實。
健保法規定,健保費率每五年精算一次,每次精算廿五年,根據最近一次「一一一年度健保財務評估報告」,醫療成本隨高齡化增加,若要維持法定一個月的安全準備金,健保費率必須在民國一一七年調升至百分之六點○七;到了民國一二八年,健保費率為百分之七點九二;民國一三五年,健保費率需達百分之九點五四。
繳費者變少 世代不公更嚴重
從精算報告可知,全民健保費率從百分之四點二五上升到百分之六,花費卅三年,但從百分之六提到百分之八,只要十二年;從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更縮短至八年。韓幸紋表示,年輕世代面臨健保費不斷調漲,累計繳交費用高,加上通貨膨脹,薪資相對縮水,負擔不可說不沈重。
再加上目前全民健保採取論口計費,由工作者負擔眷屬的保費,我國人口結構呈現鑽石型,即高齡者多,年輕人少,勞動人口減少可預期,保費收入減少,僅靠費率成長支應不斷上漲的醫療支出,愈晚出生的世代愈繳不起保費,嚴重影響健保永續。
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是健保開辦時的第一任健保局總經理,他說,卅年前,台灣人口有二千一百多萬人,人口持續成長,二○○八年突破二千三百萬人,如今人口數正逐漸下降,且「老人愈來愈多」,繳費者變少,健保結構怎麼會撐得起來?如要讓健保「續命」,給付項目不能包山包海,收入面也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推動家戶制 總收入決定費率
韓幸紋表示,目前論口計費,雖收取補充保費,但仍是以薪資收入為主,未計入房產、股票等資本利得,對低薪資、低所得、後出生世代、多眷口家庭不利。建立在健保「社會保險」性質被彰顯前提的「家戶總所得制」原本預計於二代健保實施時推動,將論口計費改成論戶計費,但一直未能實施。
「以家戶所得制取代眷口制,有助扭轉頹勢,促進健保永續。」韓幸紋說,兩制度相比,在保費收入相同的情況,眷口制讓生養小孩較多,即眷口多的家庭,支出更多保費;家戶所得制以家庭作為收費基礎,總收入愈高的家庭要付愈多保費,而不是家庭成員愈多付愈多,可避免讓願意生育的夫妻,覺得多生孩子被健保懲罰。
現行眷口制 懲罰家庭生孩子
韓幸紋舉例,依照現行健保費率百分之五點一七計算,撫養三個孩子的主要收入者,實質費率高達百分之十五,非常驚人。在同樣收入下,生養小孩的夫妻除要維持自身生活,還要負擔孩子費用,支出更多保費並不合理,「願意生養孩子的家庭這麼少,不是應該多給鼓勵?」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為了增加健保財源,健保署應繼續研擬提高投保薪資上限,讓富人多繳健保費,挹注健保資源,尤其行政院主計處去年公布,國內貧富差距高達六十六倍,以此達到繳交健保費的公平性。對於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則採用社會救助,這部分已有相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