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路由选择协议
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它所采取的路由选择协议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
自适应:因特网采用动态路由选择,能较好地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
-
分布式:因特网中的各路由器通过相互间的信息交互,共同完成路由信息的获取和更新。
-
分层次:将整个因特网划分为许多较小的自治系统(AutonomousSystem,AS)在自治系统内部(域内路由选择)和外部(域间路由选择)采用不同类别的路由选择协议,分别进行路由选择。
-
自治系统内部使用内部网关协议
IGP
,自治系统之间使用外部网关协议EGP
-
外部网关协议
EGP
和内部网关协议IGP
只是路由选择协议的分类名称,而不是具体的路由选择协议。 -
外部网关协议和内部网关协议名称中使用的是“网关”这个名词,是因为在因特网早期的
RFC
文档中,没有使用“路由器”而使用的是“网关”这一名词。
动态路由协议
动态路由协议分为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s):
- 通过向相邻路由器定期通告自己的路由表,逐跳传递路由信息。
- 典型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 优点:实现简单。
- 缺点:收敛慢,容易产生路由环。
-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s):
- 每个路由器通过广播链路状态信息构建整个网络的拓扑图,使用
Dijkstra
算法计算最短路径。 - 典型协议: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 优点:收敛快,路由精确。
- 缺点:实现复杂,资源消耗大。
- 每个路由器通过广播链路状态信息构建整个网络的拓扑图,使用
-
路径矢量路由协议(Path Vector Routing Protocols):
- 主要用于大型互联网络(如互联网),通过通告路径信息,避免路由环。
- 典型协议: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
- 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网络,避免路由环。
- 缺点:实现复杂,路由策略灵活。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协议是为了克服路由信息协议RIP的缺点在1989年开发出来的,是一种用于网际协议(IP)网络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
“开放”表明
OSPF
协议不是受某一厂商控制,而是公开发表的, -
“最短路径优先”是因为使用了
Dijkstra
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ShortestPath First,SPF) -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只是一个路由选择协议的名称,但这并不表示其他的路由选择协议不是“最短路径优先”。用于自治系统AS内部的各种路由选择协议(例如RIP),都要寻找一条“最短”的路径。
-
OSPF
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而不像RIP
是基于距由离向量的。 -
OSPF
基于链路状态并采用最短路径算法计算从算法上保证了不会产生路由环路。 -
OSPF
不限制网络规模,更新效率高,收敛速快。
链路状态
链路状态(Link State,LS)是指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相应链路的代价(cost)。“代价”用来表示费用、距离、时延和带宽等,这些都由网络管理人员来决定。
如思科路由器中 OSPF 协议计算代价的方法是:100Mb/s除以链路带宽。
- 计算结果小于 1 的值仍记为 1
- 计算结果大于 1 且有小数的,舍去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