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怎麼做刊物?爬梳傳奇地方誌《新竹風》創辦歷史

《新竹風》試刊號 1991 年 6 月 15 日發行,提出「科學人文城鄉」的新竹想像,並關注甫發生不久的「獨台會案」。此時刊物專欄正在成形,但可見性別、族群、語言的關懷已有雛型。
《新竹風》試刊號 1991 年 6 月 15 日發行,提出「科學人文城鄉」的新竹想像,並關注甫發生不久的「獨台會案」。此時刊物專欄正在成形,但可見性別、族群、語言的關懷已有雛型。

文/吳亭均、陳冠儒、劉之筠
攝影/陳冠儒
圖片設計/劉卲真

30 年多年前甫解嚴不久,出現一份承載濃烈的人文和在地關懷的:《新竹風》。關於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前輩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當時《新竹風》關心的議題,時至今日有了哪些變與不變?透過前輩講座的現身說法,和編輯的梳理分析,本文不藏私一次告訴你!

30 年前有陣《新竹風》 熱血青年辦雜誌

1991 年,新竹颳起一陣勁風,集結了一群對這片土地抱持不同關懷的青壯年,希冀以書寫的力量,為新竹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想像,地方誌《新竹風》因而誕生。《新竹風》有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從環境、文化、歷史,到性別、公共、教育等面向無所不包,編輯團隊藉由報導、討論、評論直抒胸臆,創辦刊物的夢想、對新竹的愛、守護這片土地的信念,都在《新竹風》的字裡行間淋漓展現。

2024 年 8 月 25 日,見域團隊舉辦「《新竹風》33 週年同學會」,邀請過去參與過《新竹風》運作的團隊成員,包含前新竹市長蔡仁堅與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前理事長鍾淑姬前來分享辦雜誌的經驗。或許你沒有見證這本傳奇刊物的過去,但不妨跟著書頁,一探那個熱血年代!

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 追求自由民主的《新竹風》

在出版界、政治界的江湖上總流傳著這麼一句話:「要害一個人,就叫他去辦雜誌、去選舉。」在甫走入民主改革的 1990 年代,當時的有志青年如果想要說自己想說的話,甚至為民喉舌,在那個話語權尚不自由的時代,總會被前輩勸退。

在當時,政治工作者蔡仁堅登高一呼,匯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創立了《新竹風》雜誌社,由陳天鵬醫師擔任發行人,創刊號作者包含關注國際社會文化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傅大為、執筆書寫客家詩的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范文芳、提倡公害防治議題的前國大代表的鍾淑姬,致力於新竹社會發展研究的退休教師張德南等人,耕耘不同領域的各方豪傑因《新竹風》而匯聚。

《新竹風》試刊號於 1991 年 6 月發行,儘管彼時解嚴已經五年,「獨台會案」卻於當年 5 月發生,調查局以刑法一百條內亂罪之名,逕自進入校園拘捕五名清大、臺大的學生,顯示民主並非在解嚴後一次到位。事發後,兩校學生快速聚集抗爭,觸發社會上更多對自由和民主的迴盪之音,《新竹風》試刊號便是餘波的一份子,刊物匯集了一批新竹的知識分子,在「獨台會案」當下予以紀錄和反思。

試刊號上,邀請稿約的欄位中表達了《新竹風》自身定位的想望:「以期建立自主的『新竹觀點』」,在尚有《出版法》管制力道減少但仍存、刑法一百條叛亂罪空間模糊未解、黨政軍相關媒體雄霸等發聲阻礙的時刻,參與《新竹風》的團隊無疑提供了官方以外的另一種聲音,揚起了追求自由的風,更是一陣「新竹人談新竹事」的風,在地發聲,就是《新竹風》的民主姿態。

《新竹風》寄送給訂戶的專用信封套。

三十年前怎麼辦雜誌 打字行、手稿辨認的手工時代

創辦雜誌至今仍不是件稱得上容易的事,不論是選題、經費、受眾……,一關又一關的考驗折騰著編輯團隊。三十年前,這群熱血的前輩們經費不夠,就硬著頭皮四處籌錢;稿件來源不夠,編輯們便捲起袖子,以筆名撰稿,甚至一位筆者還「一人分飾多角」!

除了內容生產層面上作者拖稿、開天窗等惱人難解的問題,在三十年前個人電腦尚未普及,印刷得尋求打字行協助的年代,不時也會有將手寫稿轉為打字稿而鬧笑話的軼事,諸如姓氏「杜」誤植為「林」,字跡潦草的稿件造成打字人員印象深刻,個人書寫習慣方向與刊物直書版面不同等等,因為印刷技術限制而出現的各種「手民誤植」現象,回想種種現在看來是趣聞的記憶,想必也讓當時的校稿人員很是頭痛吧!

選題無疑是出版刊物不可忽視的一環,《新竹風》除了書寫自己的見聞與觀點,同時也不斷思考:大家喜歡什麼?對什麼事情有興趣?走進民眾的日常,從生活周遭切入觀察角度,也許更容易親近讀者。從三月婦女節、四月兒童節,到五月母親節、六月畢業季,每期刊物也都有婦女與環保議題的固定欄位,如此多元的對話空間,放眼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實屬難得,也促進了更多討論的機會。

「麥當勞.中興百貨.科學園區」是 30 年前的新竹孩子們對家鄉的印象。放眼現在,將中興百貨替換為「巨城」,似乎仍是當今許多新竹人眼中的日常寫照。

《新竹風》從哪裡吹過來?爬梳新竹風起的背景

要了解《新竹風》,不能只將焦點放在《新竹風》之上,還需要把視角拉遠、拉廣,回看《新竹風》出現前的四十年間,發生了什麼樣的歷史事件?社會環境如何變遷?那個時代的「雜誌」又各自關注什麼主題?將《新竹風》放到其生長的脈絡中理解,才能更全面、細緻地認識這本深耕新竹的傳奇雜誌。

冷戰與戒嚴的緊張情勢

二戰過後,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冷戰局勢,深深影響著位居不同地域與陣營的國家。許多政治及軍事衝突在各地發生,從遙遠的拉丁美洲、非洲,到我們身處的亞洲,韓戰、越戰、國共內戰……黨派與黨派之間的衝突不只牽動了該地的人,也代表著各自所屬陣營的角力、對抗與爭奪。駐軍於新竹,於 1958 年成立的空軍第三十四中隊(黑蝙蝠中隊),即是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合作的秘密偵測部隊之一。

1949 年起,臺灣被一片名為戒嚴的白色濃霧籠罩,惡法箝制人民的思想與話語;若將目光聚焦於新竹,會發現那沉重的白色恐懼,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斑斑傷痕。其中一起事件是 1951 年的「竹東水泥廠案」,共有八人因為組織、參加讀書會,而被冠上匪諜之名,遭到槍決。「出去一下,馬上就會回來」被抓走的受害者離家時隨口道別,卻就這樣永遠消失在親屬的生命之中。

1960 年代,臺灣透過出口擴張、發展勞力密集的紡織業,度過戰後惡性通貨膨脹的時期。進入政治與經濟局勢動盪的 1970 年代,臺灣經歷了退出聯合國、臺美斷交、第一次石油危機等重大事件,雖其後度過了經濟危機,社會上的不安及對民主的追求仍持續發酵。

執筆作為思想抗爭

在多元思想等於叛變訊號的年代,雜誌資本額小、彈性高、有保護性封面等特質,吸引異議人士利用雜誌作為傳播媒介,承載文化與思潮的不放棄,一刊繼一刊,傳下黑夜中的點點光亮。

從《自由中國》到《文星》,作家李敖認為,是從「政治上直接與國民黨衝突,挖他們的根」到「用思想的方法挖國民黨的根」,用刊物吸引更多青年一代投入參與政論。到後來的《大學雜誌》、《臺灣政論》、《八十年代》和《美麗島》,政論雜誌有愈來愈多知識分子投入,論述的議題面向也愈發廣泛,但仍不脫離追求民主與人權、關心社會情勢等關懷;並重論述與群眾力量的《美麗島》,甚至號召了有志之士,投身運動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第一本女性刊物《臺灣婦女月刊》在 1946 年正式發刊,期許新的時代能夠使女性展開自由的新生活,刊物內容包羅萬象,婦女的政治參與、家庭與就業、生活日常……希望能夠為各階層婦女發聲。

邁向民主路:性別與環境

 

1987 年,歷經了漫長的 38 年,白色恐怖的煙霧終於逐漸散去;解嚴後,社會運動開始蓬勃發展,關心不同議題的人相繼組織團體,被壓抑多年的民間聲音終於得以釋放。

《新竹風》就是出現在這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於 1991 年在新竹吹起一陣短暫卻激昂的風,閱讀《新竹風》,會發現「性別」和「環保」是兩個持續出現在多期刊物的主題,而這兩者皆不是空穴來風。1987 年,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女權團體一一成立,這些團體除了從事服務與救助等活動外,也積極組織運動、監督修法,討論像是雛妓、兩性平等工作與教育、政治改革、家內平權關係以及身體自主等議題,將過往被視作不值一提或是個人的問題,帶入大眾視野之中。

除了對於性別想像的解放,1980 年代,臺灣社會也開始注意到經濟成長與工業化帶來的環境問題,各地興起環境運動、組織環境團體,並於 1985 年成立第一個民間反公害團體。新竹則在兩年後的 1987 年成立新竹的的一個民間環保團體「新竹公害防治協會」,前繼「李長榮化工事件」後市民的怒火與監督,後起護樹、關西垃圾場、竹市空氣品質等問題的關注。

《新竹風》在民主與人權價值得以疾呼的社會風氣中形成,難能可貴的是《新竹風》融入地方尺度的議題討論,為地方的性別議題和環境現況留下紀錄,為後續的新竹風起儲備能量。

從「黨外論述」到「多元對話」

解嚴前後這段時間,人們仍在努力爭取完整的民主與自由,當時《文星》(1986 - 1988 年復刊)、《人間》、《自由時代》等黨外雜誌承襲政治批判、社會關懷的性質,這樣的特質讓它們被當權者視作非法的黨外刊物屢遭查禁,以致停刊。一直到 1992 年刑法第一百條修正後,思想、學術與言論自由才獲得具體保障。

民主開放之際,許多學者引入大量西方思想,希望以此使臺灣社會進步;但同時,思想、政論,甚至文學為主的雜誌漸漸不受多數民眾關注,人們花較少時間閱讀大量論述文字,轉向休閒性或商業性的雜誌,多樣化的主題百花齊放,博取大眾的注意力。

然而,1991 至 1995 年,獨樹一格的知識型雜誌《島嶼邊緣》,仍為臺灣雜誌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島嶼邊緣》一方面引介西方經典知識,一方面也書寫本土論述,再加上撰稿成員多元,使《島嶼邊緣》成為一本對話開放、內容混雜的雜誌;《島嶼邊緣》討論原住民、誰是「臺灣人」、酷兒……正如期封底所述:「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島嶼」。

將視線轉向地方,讓我們一同深入新竹的山川之間,看看《新竹風》所關懷的幾個重點議題,於這三十多年來的今昔樣貌變化。

●本文為 《》35 期「地方書寫者,世界募集中」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原文為「30 年前怎麼做刊物?傳奇地方誌《新竹風》(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新竹風》停刊卻未曾消失?回顧在地議題關懷與雜誌精神

貢丸湯Vol.35〈地方書寫者,世界募集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貢丸湯 雜誌 新竹 閱讀藝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蘇軾到李榮浩都被圈粉!大唐彼得潘「李白」的傳奇與魅力

台幣500元改鈔遭熱議!盤點英鎊民選改鈔流程與設計巧思

冬天食物必有薑?讓人愛到涕泗橫流的美食:番仔薑麵線

令人驚嘆三大布達佩斯的圖書館 從書海探索匈牙利文化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