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開罐

藝文短波 活動特區 閱讀藝文 文學獎 藝開罐夥伴

咀嚼帶來力量!就算淚流滿面也要吃:肉桂糖煎饅頭

文字/攝影 潘家欣 歲末,有一些新的際遇,也有一些故人離去。如何才能讓人從分離的悲傷中重拾希望呢?來一個肉桂卷吧。 每逢天冷,我就會翻瑞蒙卡佛的短篇小說集《大教堂》,當然是為了重讀〈一件很

土豪之城化身小清新!中國深圳靠文創年輕化 博物館、戲劇節樣樣不缺

誰說深圳只會搞錢?這座被稱為土豪的城市,近年不僅蓋創意園、建文化中心,還辦起年輕人最愛的文創市集。鵬城正一步一腳印,逐步甩開「文化沙漠」的大帽子。

英國「記者畫家」透納,用畫作紀錄現實暗諷時事

(內容/胡琮淨,編輯撰稿/一刻鯨選) 在一般人的觀念當中認為「西畫重寫實,中畫重寫意」,然而在十八、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 1775-1851)的風景

「思考一場地震及其漫長餘震」 ──專訪《東北東》小說家梁綉怡

七個短篇,一場關於返鄉的書寫。以一九六四年白河大地震的災難記憶為經緯,梁綉怡藉寫實的筆測量家鄉的疤,並嘗試藉此尋見己身之於家的方位。致臺南東北東四十三公里處,這是來自六十年後,安穩沉靜地回眸。

日治年代,畫家身兼模特的神祕女大生:陳雪君──#名單之後152

1931年10月17、18日,參加第五屆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的參賽者們陸續將畫作搬入審查會場,東洋畫部的參賽者中有位名叫陳雪君的女學生,這不僅是她第一次參加畫展,也可能是她第一次擔任日籍女畫家市來栞的模特兒。對當時民風保守的臺灣人來說,女學生擔任繪畫模特兒實為一項創舉。

情人節想不到說什麼?5面藏在古鏡裡的心動情話

【文房百寶】 文/送潮人 對於六、七年級生來說,小時候應該都見過一種背面有彩色人物照片的小鏡子,有人稱之為「明星鏡」。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有著明星偶像照片的鏡子,與同時代機車的「明星擋泥板」

《集合》漫畫出版雙周年!特刊《修補員的誕生》話說與陳澄波關係與台灣歷史故事如何孕育

特刊選在今年一月發行,除了作為《集合》出版兩周年的一個逗號,更重要的是與目前正在台灣博物館鐵道園區展出的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相互呼應。 這份關聯,其實源自《集合》漫畫自誕生以來,讀者最常提出的問題之一:「這套漫畫究竟與陳澄波有什麼關係呢?」 答案,或許要從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的長期研究工作說起。

從零基礎到出版繪畫專書 藝術蝦「林致維」繪出熟悉的台灣風景

白天是科技業工程師,下班後卻成了藝術家?筆名「藝術蝦」的林致維,是畫家也是作家,2018年陸續出版《台南巷框》、《旅繪台灣》、《流動日常》與多本繪畫專書,以理性思維結合感性筆觸,將所思所見,描繪成一幅幅寫實與抽象並行的風景。

絕美海濱藝術盛宴!屏東「落山風藝術節」必訪景點與餐廳

東北季風乍起,恆春半島便颳起一陣陣威力強勁的落山風。以此為名,屏東縣政府近幾年興辦融合地景特色的落山風藝術節,吸引人們循著冬日暖陽、粼粼波光及不停歇的風,遠道而來,朗誦一首山海的詩意篇章。

搶先看!國家地理雜誌2025年2月:尋找另一個人族物種

文/《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李永適 以科學解謎 近幾年在不同的自然史博物館參觀時,不只一次遇上人類演化的展區封閉調整中。這不全是巧合,而是隨著新科學證據的出現,人類演化的系譜樹也必須不斷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