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憑什麼?對於研究韓國超過十餘年,並曾經在韓國當背包客走訪多個城市的我而言,這個題目從來不陌生。是啊,韓國究竟憑藉什麼,達到今日地位?
這些年,韓國文化從東亞次文化晉升主流,躋身娛樂輸出國的文化強權,反攻過往由歐美主導的文化場域,更讓韓語這個僅限韓半島使用的語言,成為國際間的熱門學習語言。細數近十年來韓國文化的重要瞬間——KPOP團體防彈少年團(BTS)獲得告示牌冠軍單曲;電影《寄生上流》(기생충)成為首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非英語作品;韓劇《魷魚遊戲》(오징어 게임)在全球創下空前觀看紀錄;作家韓江(한강)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獎的亞洲女性作家;韓國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則在東尼獎橫掃最佳音樂劇等六項大獎。從影視、音樂,到文學、劇場,韓國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早已遍地開花。
臺灣對於韓國的理解渴望,也幾乎總在韓國「創紀錄」的瞬間再度升高,甚至可以說,如此渴望,已然從欽羨成為某種焦慮。
討論「韓流憑什麼」前,我想先帶大家來到首爾國際書展的現場。
▌追問「韓國能,為何臺灣不能?」之前,到底我們對韓國的認識有多少?
2025年,臺灣以「臺灣感性」(대만감성)為題作為首爾書展主賓國,展出豐富臺灣文學與電影作品,也有多位作家親自飛往當地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其中,作家吳明益在書展講座結尾的話語,我認為尤其重要。他說:「臺灣因為是一個曾經被放棄的地方,因此也是一個渴望他者可以認識我們的地方,韓國曾經被很多臺灣人視為對手,那是因為韓國有臺灣人羨慕、渴望的魅力,謝謝那些願意透過我的作品理解臺灣的讀者,那份理解裡,也有著我想理解韓國的渴望。」
長年囿於國際現實,臺灣急於渴望被「看見」,被「理解」,如此急躁情有可原,然而「理解」應是雙向,盼望被理解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曾認真地、好好地理解他人?關於韓國的討論,屢屢在重大新聞事件中一窩蜂熱騰,卻常止步於一句「韓國能,為何臺灣不能」的無解詰問,抑或上升至國族主義的憤慨,這些討論往往見樹不見林,並未回答真正問題。
我想,《韓流憑什麼!》這本書,正是一個答覆的開端,也是一道通往理解之門。
▌在廣角視野下,看見歷史創痛如何成為創作泉源,也促使南韓以文化立國
翻開這本書,內容由廣至精,從人人好奇的明星培育制度、流行音樂美學與電影產業發展,到專攻各細項專業,如電影妝髮、條漫、時尚美妝、音樂錄影帶與編舞等領域;同時深入淺出,從粉絲社群切入偶像生態系,探討社群媒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並連結文化行動與公民參與,勾勒巨觀產業樣貌。
這些討論不乏時空背景穿針引線,無不交織韓國歷史與政治脈絡,例如八〇年代韓國民主運動對K-POP帶來的影響,兩韓關係與電影角色刻畫的關聯等,皆給予我們更寬廣的思考與想像空間,如此一來,也才得以盡可能地看見全貌。
以電影為例,1999 年上映的《魚》(쉬리)首次證明韓國國產電影有能力在票房上超越好萊塢鉅片《鐵達尼號》,象徵韓國觀眾開始願意相信自己的故事。隔年由朴贊郁執導的《共同警戒區JSA》(공동경비구역JSA)進一步描寫南北韓間的人性連結,體現了金大中政府實踐與北韓友善交流的「陽光政策」背景下,藝術與社會相互影響,無形中發生對話。到了《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在「貧富不均」這個全球共通的主題,選擇保留韓國文化中「不可翻譯」的細節,在全球取得商業與獎項的雙重成功。彰顯具備國際潛力的作品,非但不能揚棄在地性,反而更需深植本土,才可能通達世界。
《韓流憑什麼!》在多位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共同執筆下,揭示了韓流現象背後的結構性邏輯,讓讀者理解成功絕非美麗巧合,而是制度與集體努力下的成果。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韓國政府把文化產業視為國力重建的核心策略,從金泳三的「世界化」(세계화)政策;金大中確立「文化立國」(문화입국)方針,提供文化產業財政支持;盧武鉉對文化多樣性的推動;乃至李明博主張「品牌韓國」(Korea as a brand)等,文化成為國家戰略的延伸,且是數屆政府延續的共識與方向。韓國從國家層級對文化付出的投資與培育,讓他們在數十年後的如今,逐漸收穫豐碩成果。這是長時間的積累,我們又怎能僅看到此刻的光鮮亮麗呢?
▌在他人的故事裡,看見我們可能的未來
熟稔韓國歷史的人,絕對知曉韓國一路走來的坎坷命運。同樣地,韓國文化產業也並非總是順遂,其實危機四伏。無論是疫後電影票房疲憊,或近年來串流平台對於影劇產業的衝擊,皆是韓國的待解難題。例如 Netflix 的協助,使韓國創作者得以創造如《魷魚遊戲》這般充滿批判能量的作品。不過,創作者雖有空間發揮,卻難從串流平臺龐大盈利中分得應有利潤,那麼誰才是這場全球化文化輸出的真正受益者?這正好連結至《韓流憑什麼!》此書的特色,神化頌揚何其容易,爬梳工業機制與社會脈絡,才是讓討論得以深化的關鍵。
一心渴望受注目的我們,也許應該先按捺下比較與焦慮,放開心胸去理解他人的故事。在那裡,我們或許也能讀見自己的未來。
圖 / 《韓流憑什麼!:全方位解析撼動世界的 韓劇、電影、K-POP、條漫與時尚》內頁。
作者簡介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國際政治經濟碩士,政治大學外交系、 國貿系雙學士。曾參與柏林影展、日舞影展、 倫敦影展等國際電影節,文章散見於各大媒體專欄與報紙副刊。
著有《黑盒子裡的夢:電影裡的三倍長人生》, 長篇小說創作獲國藝會文學類補助,預計於 2025 年 11 月出版。
FB:彭紹宇Peng ShaoYu
IG:pengshaoyu
延伸閱讀
回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