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選單

網站服務選單

登入

頁面路徑列表

子選單列表

作家專業書評

鄧九雲/如何在鈔票山裡好好當一個窮人──讀《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 》

  • 字級


作家讀書筆記bn

 

可能距離閱讀《詭畫連篇》太近了,在看《我在億萬豪宅當保姆》時,我不禁暗自期待(又有些擔憂)這些白富美雇主會不會藏有什麼陰謀,搖身一變成為誘拐殺人的瘋子。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這本看似社會觀察的經驗書寫,儘管筆觸風趣幽默,卻無法掩飾一位懷抱夢想的紐約上流社會保母所面臨的危機感。這份危機來自墜落的恐懼——每個月房租加學貸底價約八萬台幣,該如何不屈服於年薪兩三百萬的保母工作?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一個底層女孩在頂層社會的窺奇與學習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一個底層女孩在頂層社會的窺奇與學習



不是說保姆就是比較差的工作,我是指對一個願意背學貸拿到編劇學士,但影視作家夢連邊都還沒沾到的大學畢業生來說,保母所付出精氣神的代價,很難累積成編劇夢想的雛形。好在我們手中已經捧著這本書,顯然六七年的保母經驗不但沒有殺死這女孩的夢想,還確實成了一次漂亮的補籃得分(作者史蒂芬妮中學是打籃球的)。

曾聽友人與伴侶討論小孩的教育規劃。那段對話當時讓我最驚訝是,部分有錢人的思考模式除了裙帶關係沒有別的可能。伴侶覺得A小學比B小學好的原因,是因為A小學的學生來自「真正的有錢人家題」,這些同學將成為孩子一生的人脈資源。這種想法顯然源於此人成年後的生存方式——各種短暫的創業、投資都在這個「圈子」裡運作(並且成為他的主要工作。若這也能稱之為工作的話)。

當時我腦中想著,如果從小我被父母灌輸人生成敗取決於跟什麼朋友往來,而非教導我如何克服困難,學著自己去完成目標,那我此生最擅長的大概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了。更可怕的是,我可能從小就習慣用財富地位分類他人,盲目崇拜權勢。雖然在《我在億萬豪宅當保姆》作者主要書寫社會貧富落差的殘酷現實,她與有錢人的接觸經驗甚至讓她逐漸減少想要生育的意願,但在經濟壓力與原生家庭問題的夾擊下,她仍不免羨慕那些天生握有一手好牌的人。

作為台灣的專職創作者,每年重複為了幾萬塊拼寫大小的企劃書,看著放榜名單找不到自己而焦慮時,難免也想著要是能有個強大的金庫後盾該有多好。但每次與富人們短暫相處後,我沒有一刻渴望誕生過(或嫁入)那些可以隨手梭哈的家庭。我覺得那更像一個實驗室會把身體許多神經完全抽掉——人與人之間一種本質的關懷與共情會慢慢消失,儘管他們也會關注選舉、政治、戰爭,也只是因為跟他們的股票資產有直接的關係。疫情期間最能體現這點:他們有能力讓孩子維持正常社交,或是逃往安全地帶。當史蒂芬妮決定辭去保母工作時適逢COVID-19爆發,她目睹了最赤裸的人性:富人指使年邁幫傭冒險搶購物資,解雇必須通勤的員工,只有極少數雇主願意讓員工待在家中卻持續支付薪水。

身為白人且擁有大學學歷的史蒂芬妮,在保母市場上極受歡迎。她幾乎是後知後覺到自己的種族優勢——不苟言笑的瑞典媽媽願意與她閒聊,隨團度假、開雇主的保時捷也成為白人保母的特權。這些細節雖然輕描淡寫,卻令人不禁深思非白人保母的處境。

撇開窺探紐約上層社會運作的獵奇心態,這本書裡有個幽微的東西最吸引我。史蒂芬妮其實最想寫的不是保姆經驗帶來的價值觀震撼,而是她如何在屈服中不斷校正。她在篇章中穿插著自己的童年回憶與教育環境,在一個需要領救濟金的家庭成長,啟智班讀了好幾年,智能發展比同齡慢了一大截。這樣不被看好的孩子卻因為愛上打籃球而拿到獎學金,之後進入私立女校(雖然重讀一年),交到富有但不歧視她的摯友,甚至意外發現自己寫作的慾望,最後貸款完成學士學位。相較於她把屎把尿的孩子們未來的模樣,「史蒂芬妮會變成什麼樣子」才是有故事性的可能。她不僅成為暢銷作家,更擺脫虛榮心搬到紐約較平價的區域,放棄高薪保姆工作,接受朝九晚五但能兼顧創作的生活,繼續追逐編劇夢想。妥協可以成為一場行為藝術,最終是學會在有錢人之間當一個有尊嚴的窮人。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一個底層女孩在頂層社會的窺奇與學習 (電子書)

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一個底層女孩在頂層社會的窺奇與學習 (電子書)

 


女兒房

女兒房


鄧九雲

演員、作者。戲劇作品遍佈中港台,跨足電影、電視與劇場,近年致力將自己的小說結合戲劇呈現,創造新形式劇場。文字著作Little Notes系列:《Dear you, Dear me》《Dear dog, Dear cat》、《我的演員日記》《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女兒房》

 


 延伸閱讀 

上下則文章

主題推薦RELATED STORIES

回文章列表

關閉

主題推薦

《正常人》作者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新作在講什麼?(順便複習舊作)

繼廣受歡迎的小說《正常人》和《聊天紀錄》之後,莎莉.魯尼(Sally Rooney)再次以《美麗的世界,你在哪裡》獲得愛爾蘭圖書獎肯定,本作圍繞著四個角色交織的關係開展,呈現人與人之間的友誼與愛情關係糾葛。她如何刻劃這四個生動的角色?又透過哪些個人生活體驗帶入書中情節?

139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