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

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5年03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物或物怪是『非常』(unnormal, unusual)的存在,反映人對未知或不熟悉世界的理解與想像。」--杜正勝

  「物怪」是什麼?物怪這一神祕現象以多種面貌現身,無論是被視為自然力量的化身、怨靈的顯現,還是不可思議的變異之物,它們的故事跨越時空,代代流傳。在不同社會、文化的詮釋下,物怪既是恐懼的象徵,也是人類面對未知時的心靈投射。物怪的故事,從古至今,未曾斷過,這些神祕的存在深深嵌入在人們對所處社會、自然環境與宇宙秩序的想像之中。

  由中研院院士、歷史學家—杜正勝所撰寫的《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文獻與民間傳說中的神祕「物怪」現象,從會說話的石頭、變成人的狐狸等古老物怪故事,帶領讀者走進中國物怪的世界,由古典時期的「物」概念、物怪的原型與象徵,到歷代對物怪變形與神祕力量的解讀。書中涵蓋「日常生活中的物怪」以及古代君子對物怪的認識與剋制方式,並進一步探討人鬼、狐魅等變形物怪的形象演變。透過對這些物怪故事的剖析,作者揭示物怪傳說或狐怪故事背後隱含的中國人精神世界,對於自然、未知與神祕事物的態度與理解,及潛藏在社會、文化深層中隱隱流動的心態。

  《物怪故事解》不僅是一部關於物怪的文化史、心態史的探索,更是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向瞭解中國人心靈世界的窗戶。透過書中所引用的豐富古籍與實例,在作者的帶領和解說下,讀者能更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社會,及存在中國人幽微深處的心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正勝(1944-)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1984-2004),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2004-2012),通信研究員(2012.8-)。

  早年(1970/80年代)專研中國古代史,著有《周代城邦》(1979)、《編戶齊民》(1990)、《古代社會與國家》(1992)等,以建構中國大歷史解釋。

  中年(1990年代)提倡新史學,闡述新社會史,領導探索醫療文化史,提出同心圓理論以為歷史研究與教育之立足點,代表作如《新史學之路》(2004)、《從眉壽到長生》(2005)。

  千禧年之初(2000-2008)從政,別有《藝術殿堂內外》(2004)之作。

  晚年(2010年代以後)對歷史有新領悟,欲從歷史表層深入內裡,除多篇史學思想與方法之論文外,也有比較通俗之作《中國是怎麼形成的》(2023)。現在正結集論著,以編輯成《再訪古代中國——從表層到內裡》(全五冊,出版中)。

  九○年代之後,旁及臺灣研究,出版《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1998)、《臺灣心臺灣魂》(1998)、《古典與現實之間》(1995),學術之外亦曾評論政治、社會與文化,而有《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2000)。

  另外還有譯作,如美國東方學家Berthold Laufer, Sino-Iranica,《中國與伊朗—古代伊朗與中國之文化交流》(1975)、日本中國古文字學家白川靜《詩經的世界》(1974)。

 
 

目錄

序 章 生活在物怪世界

第一章 一些基本思考
物怪是什麼?
研究的反思
物、魅古義

第二章 原型:古典物怪
「物」與統治
古典物怪的形象
古之博物君子
日常生活的物怪
剋制物怪的方術

第三章 變怪與變形
從「狗怪」說變怪
中古變形的物怪
人鬼之鬼物
近世狐魅的來歷

第四章 事實乎?寓言乎?
紀實的傳統
氣的玄解
寓意知多少

第五章 尾聲:物怪退場外一章
物怪退出歷史現場

後記
附圖出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66956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物或物怪,是古老的故事,但也是到晚近還留存的故事,不分男女,不論老少,不因知識水準而異,也沒有政治社會階級之別,在傳統中國社會,幾乎人人喜歡聽,喜歡講,喜歡添油加醋傳播。

就因為這麼普及而深入,物怪故事於是蘊藏一個社會與文化的特質,也能反映這個民族心底的奧祕――學術語言叫做「心態」。所以我們研討物怪故事,不只是志怪餘興,嚴肅地說,更大的興味是想藉這些故事了解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心態。

物,這個現代漢語比較陌生的古義文字,如果換成狐或鬼,不說「物怪故事」而是「談狐說鬼」,一般讀者或許容易有感。然而「狐」或「鬼」不足以涵蓋「物」,而且狐怪的出現相對晚,無法說明中國長期存在的傳統;何況古義的「物」一直延用到清代,比較適宜前近代時期的歷史論述。

石頭會講話,狐狸變成人,種種神祕的、奇異的,以至光怪陸離的氛圍隨著「科學的」和「理性的」時代之來臨,而逐漸退出人類生活的領域,退出歷史的舞臺。但理性的成人世界總覺得還缺點什麼,所以我們也就理性地容許童話的存在。讓飛禽走獸都能具人身而言人語,有人的感情,也有人的規矩。

如果我們把嬰兒胚胎成形的過程當作生物演化的速寫(很可能如此!),那麼幼兒的童話時期也不妨把它當作人類的遠古歷史階段。遠古的文化似乎並未因時代的進步而徹底消失,正如人類雖然早已進化到脊椎動物門哺乳類靈長目了,但生命的開端總還經過那個極短暫的無脊椎動物時期。

但中國歷史那段「無脊椎動物期」在「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中幾乎掃除淨盡。《史記》說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讀下來,堂堂的中華民族「始祖」倒十足像是馬戲團的馴獸師。後世大概也只有像王莽這種食古不化的人,在生死存亡的昆陽大戰中,猶模倣黃帝驅虎豹以戰,終至於身敗名裂,成為歷史上的大笑話。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年之始,聽史!歷史人文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科普高單套書展
  • 年度旅遊計畫
  • 年度學習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