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91字
今年剛跨過30歲門檻的嘉興(化名)已經半年多沒有工作了,由於有投資收入,他覺得生活過得去,對目前的生活模式也很滿意,並不急於找工作,父母只能在一旁乾著急。
越來越多年輕人像嘉興一樣,對找工作不再急迫。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近10年來的勞動參與率在2019年達到頂峰後,受新冠疫情影響下滑,直至2022年疫後才開始回升,目前總體勞動參與率已超越2019年,創下10年來的新高。
然而,在這波「工作盛世」裡,25至29歲族群的勞動參與率下滑卻仍逐年下滑,5年來降了逾2個百分點,並未回到疫情前的水準。這些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去哪兒了?

陳玫:既然這輩子都要工作 索性不急了
24歲的陳玫(化名)去年大學畢業後,整整9個月沒有工作,直到今年3月才開始投入職場。
陳玫大學念的是新聞傳播相關科系,曾在多家電視台、廣播和平面媒體實習,對媒體工作並不陌生,「高強度的壓力、緊湊的時間表及長時間工作,這讓我對未來的工作生活充滿了不祥預感。」她說
在實習期間,就有許多前輩提醒陳玫,「想去哪裡玩、想做什麼,趕快去做,你現在看到的,就是你未來35年的日常寫照。」
因此,畢業後她選擇先給自己放個長假,休息了半年,期間還去了歐洲旅行一個多月。「3月初我還陪同學去了一趟台大的校園徵才博覽會,她比我還誇張,現在才開始想找工作」,陳玫說。
和陳玫不同的是,電腦資訊背景的嘉興畢業,服完兵役之後,立刻進入一家金控的資訊部門,然後被派往對岸的廣州分行。克服了異地的適應期,嘉興也結交了當地的女朋友,可惜「好景不常」,去年初銀行結束了嘉興的外派,將他調回台北,因為不想跟女友分隔兩地,他索性就把工作辭了。
嘉興:事求人多 不怕找不到工作
告別銀行金飯碗工作後,嘉興選擇「回」到廣州,住在女朋友家,靠著這些年來工作存下的積蓄進行投資,生活支出可以打平。儘管已經賦閒快一年了,暫時仍沒有重回職場的打算。
父母很著急,但是孩子大了也不好多說什麼;倒是大嘉興10歲的姊姊嘉雯看不下去,勸他早點重返職場,以免與社會脫節,但嘉興總是回答「不急」。
嘉雯透露,嘉興之所以能如此淡定,是因為他將自己在人力銀行的履歷打開後,竟然立刻就收到大量的徵才信函;讓他很篤定,「根本不用擔心,一大堆工作等著我呢!」
與嘉興的從容相對的是,陽明山一間餐廳主廚王先生,為了招聘廚房幫手和外場人員,徵人啟示刊登了一段時間,但始終沒有適合的應徵者上門。這讓他不禁感慨,「年輕人都到哪裡去了?」

年輕人不工作上哪去?
主計總處:讀書、考試與其他未掌握因素
勞動參與率是指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也就是在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勞動參與率下降,代表不參與勞動市場者增加。依照過往經驗,影響年輕人不參與勞動市場的主要因素包括,求學,準備升學,參加公職考試或國家考試。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處長潘寧馨表示,年輕人留在學校的時間越長,成為非勞動力的時間也越長,這會是導致年輕族群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但潘寧馨也觀察到,現在念碩博士的風潮不如前幾年,可能年輕人逐漸體認到,念這麼高的學歷未必對職場有幫助,因此年輕人勞動參與率下降的原因,還需要持續觀察。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名譽教授成之約也表示,現在讀碩士的人還是很多,但是近年來許多學校博士班招生情況不佳,是因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覺得讀博士未必能找得到相對應這個教育程度的工作機會,報考博士班的意願或動機不是很強大。
人力銀行:延畢的人越來越多
「延畢讓大學生待在學校的時間拉長了」,104人力銀行職涯教育長王榮春就有親身經歷,他的兩個小孩,兒子因為出國交換,延畢了一年,女兒則因為雙主修加上出國交換,更是延畢了兩年。
這不是王榮春家獨有的現象,為了瞭解大學生延畢的現象,他特別去查看了104的求職就業地圖,發現以政大心理系來說,約25%沒有在4年如期念完,台大心理系和輔大心理系的延畢比率也差不多。
「這也不是心理系特有現象,我看了其他系所,以新聞系來說,也差不多接近25-30%延畢」,王榮春說,大學生完成學業的時間拉長,投入職場的時間也隨之延後。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
共 0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