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工总会外籍劳工中心去年10月推出多语种客工自助服务,已有2000多人使用。这个服务接下来将扩大,包括添加泰语和越南语服务,今年内在线上引导客工反映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外籍劳工中心执行理事长林泽秋日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介绍,客工自助服务依托WhatsApp社交软件的聊天机器人,目前分别用英语、中文、淡米尔、孟加拉和缅甸语,为来自不同国家的客工提供关于各种信息的24小时咨询。
“这项服务吸引越来越多人使用。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包括有关薪资和就业变更、本地身份户头Singpass,以及如何成为外籍劳工中心会员。”
客工还可通过聊天机器人,了解有关住房、劳动纠纷、所得税、赌场限制、客工活动等常用信息。今年,职总计划让聊天机器人指导用户反映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报名参加各类活动。
“我们打算与合作伙伴一道推出更多新服务,让使用者通过直接点击,就能参加各种培训和社区活动。”
记者试用这个自助服务时发现,有关的聊天机器既可通过手机,也可通过桌面电脑使用。它的界面类似于在WhatsApp上与朋友联络,只是回复是自动生成的。
机器人会先让使用者选择服务语言,再点选所持有准证的类型,以及想知道的相关信息,如涉及住房、更换雇主、联系使馆、寻找律师等;一切选定之后,它就会提供联络地址、电话号码,以及如何获得进一步咨询等具体信息。
本地不少客工是工作准证(Work Permit)持有者。根据人力部网站,工作准证持有者的人数过去三年持续增加;去年6月有近114万,约占本地人口的五分之一。
客工望自助服务 能更深入回答问题
一些使用过这个服务的客工反映,这些针对客工的母语服务有用,但希望能得到更多信息。
在本地餐饮店Tiong Bahru Bakery工作的中国客工王坤(46岁)是自助服务的首批使用者之一。他受访时说,聊天机器人的中文反应速度快,用起来也很顺畅,但美中不足的是无法深入回答一些问题。
“聊天机器人可以提供住房问题的大致信息,但还无法回答好像如何在合法条件下租到适合五六个人的政府组屋那样的问题。”
王坤的老家在西安,2021年来本地打工。他还希望从自助服务获得更多有关劳动市场、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信息。
这个服务也吸引了一些S准证持有者,例如来自缅甸的宗妙(42岁)。他从2009开始在本地打工,目前在Recruit Express公司担任网络工程师。他从外籍劳工中心得知这个聊天机器人后,便尝试使用。“我以前用过Singtel的类似服务,不过都只能用英语,用母语的感觉更好。”
他试用了法律咨询服务,知道预约律师要怎么做。他受访时说:“万一我们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劳动纠纷时,这个功能就可以派上用场。”
不过,宗妙也认为,目前缅甸语的“机器翻译痕迹”比较明显,倘若能翻译得更地道,会吸引更多同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