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的故事
一間明亮的會議室,桌上擺著白板、便條紙和一杯熱咖啡。顧問大衛受邀來協助一家軟體團隊釐清需求與品質問題,與會者包括專案經理小李(PM)、研發工程師阿志(RD)和測試人員小玲(QA)。
大衛(顧問):各位,今天我們先聊聊「現在最痛的點」是什麼?別急著談工具或流程,先從最直接的困擾說起。
(1)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小李(PM):(嘆氣)
「我們看過各種 DevOps、CI/CD、SBE、BDD……最後還是摸不到頭緒。大家最能共識的就是『品質』這件事,因為誰也不會反對要把品質顧好。」
大衛:
沒錯,品質是個絕對安全牌。但光講「品質」很籠統,得再往下拆──要從哪個面向切入,才不會全團隊陷入「到底該先做什麼」的焦慮。
(2) 主管最有感:需求就是他們的責任
小李(PM):
「對我來說,需求這塊直接關乎我的 OKR,業績能不能上、客戶滿不滿意,都指望我把需求訂得又清又準。所以一提到『需求品質管理』,我整個人起來很專注!」
大衛:
「很好,只要需求先釐清,其他人就能跟著進度往下做,不會卡在半路出現無解問題。」
(3) 工程師的同一聲音:需求模糊+文件缺失
阿志(RD):(翻開筆記本)
「拜託,PM 給的需求常常像口述歷史,一下要這樣、一下又改那樣,文件幾乎沒有,生出一堆疑問還得一直揪人開會。」
小玲(QA):
「對啊,寫測試腳本前我根本不知道要驗什麼,只能到處問開發或 PM,痛點一樣到處都是。」
(4) 程式開發問題太多、太分散
阿志:
「可是除了需求,我們專案還有架構、相依套件、效能、資安……每個人遇到的技術挑戰不一樣,根本沒辦法全團隊在同一頁。」
大衛:
「那就先不要一次解決所有技術問題,而是在『需求釐清』這個最共通的痛點上取得突破,團隊先練習一個範例如何從討論到驗收,再循序漸進去處理其他技術議題。」
(5) 過度聚焦自動化,卻沒解決核心痛點
阿志:
「很多顧問都跟我們說,先導入 Cucumber、SpecFlow,寫自動化測試才能顯示技術含量。但寫完腳本後,需求一改自動化又要重寫,根本沒解決『需求不清』的問題。」
小玲:
「對,測試腳本只是後段流程,真正的痛點在前面──沒有人一起討論好例子,導致自動化只是形式,卻沒幫助團隊共識。」
(6) 「沒空做自動化」成為放棄的藉口
阿志:(苦笑)
「我很想把自動化弄好,但我每天都在追進度、修 Bug,哪來時間寫測試腳本?於是我們根本沒機會好好搞 SBE/BDD。」
大衛:
「這就回到一開始的重點:先把『手動撰寫範例』當作主要任務,大家只要用 10 分鐘就能在白板上,把一個核心業務場景寫成 Given/When/Then。等共識到手,再慢慢把最關鍵的場景導入自動化。這樣既減少門檻,也能讓自動化更有價值。」
大衛(結語):
「總結一下,我們不需要從工具或自動化起步,而是從『用業務範例落實需求品質』開始。下一步就讓我們挑一個最常見的功能場景,實際動手在白板或文件上寫出來,先把共識抓到,大家覺得如何?」
眾人:
「好!(紛紛拿起白板筆)我們開始吧!」
從上面對話中你可以,要改的東西太多,痛苦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說了半天後最容易找到的共識就是品質,尤其是對於需求的品質。無論是主管、PM 還是工程師,都對「需求說不清、改了又改」深感痛苦。從這點開始入手,不僅能快速凝聚共識,更能真正提升開發效率與產品品質。
GenAI – 另一個更高速的自動化??
但是,就是這個但是,最近這一年,往往還會出現下一段對話:
會議室裡,白板上還留著「實例化需求」的討論筆記。眾人先歸納接下來最想釐清的問題,真正的解方將由顧問在下一階段詳述。
小李(PM):(皺眉)
「最近聽大家都在談 GenAI,能不能用 AI 直接產出需求範例?或是接上 MCP,讓 AI agent 幫我們跑整個流程?」
阿志(RD):
「沒錯,我看過有人說,只要丟給 GenAI,需求品質就自動搞定,也能快速產生測試自動化程式,馬上就可以交付。」
小玲(QA):(搖頭)
「我試過用 AI 產文字範例,裡面常常漏掉邊界條件,還要再請 PM 補、開發再釐清,最後搞得更混亂。」
小李(PM):
「那 MCP + AI agent 呢?聽說可以自動管版本、自動提醒該補文件,真的能省掉一堆會議?」
阿志(RD):
「技術上可行,但如果 AI 沒搞清楚我們的業務邏輯,最後還是得回到白板前手動討論。」
小玲(QA):
「大家似乎都以為 GenAI 上場就沒問題,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
「實例化需求」到底能幫上什麼忙?
大家都知道要改善品質,但多數人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這時候,「實例化需求(Specification by Example, SBE)」就像一盞燈塔。它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流程,而是讓團隊坐下來,針對一個需求,用具體例子來對話,共同釐清到底什麼才算「做完」,什麼情境要處理,邊界在哪裡,錯誤要如何應對。
當範例清楚,開發就不需要靠猜;測試也不必事後補破網。它讓團隊的共識,不再是靠記憶或口述,而是白紙黑字、可以回顧、可以討論的東西。這,就是實例化需求最實用的地方。
那在 GenAI 時代,實例化需求還重要嗎?我認為:比以往更關鍵。
很多人誤以為,現在有 AI 了,就可以「跳過對話,直接產出文件」。但事實上,GenAI 再厲害,也沒辦法幫你想清楚「你到底要什麼」,尤其是那些模糊的業務邏輯與例外狀況。
AI 不會讀心,它只能根據你給它的上下文工作。
而「實例化需求」正好提供了 AI 理解需求的最佳上下文:具體、結構化、可被驗證的輸入。
在 GenAI 流程中,SBE 可以:
幫你快速生成清晰、一致的 Prompt 範本
幫你讓需求文件與測試流程有一致依據
幫你建立 MCP + AI agent 的追蹤基礎
幫你補上 AI 漏掉的場景與業務例外
最重要的:讓 AI 成為共識的加速器,而不是混亂的放大器
所以,這系列文章的初衷是:不是要介紹一個又一個新工具,而是想告訴大家:
從需求的共識開始,你才能真的讓流程自動化有意義,讓 GenAI 有舞台發揮。
你不需要一次推動整套實例化需求,你只需要從白板上的第一個例子開始,就能一點一滴把團隊從混亂中拉回對話中心。就請大家繼續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