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昨12月12日深夜發文透露,腫瘤經過切片後發現不是多數醫生判斷的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且已是第四期、擴散至多個器官。黑色素癌(瘤)是所有皮膚癌中最惡性的一種,少見但死亡率最高,容易轉移、擴散至其他組織及器官而致命,當發現皮膚長痣伴隨 5 症狀表現務必小心。
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醫務科衛教資料顯示,惡性黑色素癌,或稱黑色素瘤,是所有惡性皮膚癌中最惡毒的一種,較少見但死亡率最高,通常會轉移、擴散到其他組織或器官而致命。
惡性皮膚癌分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與惡性黑色素癌,其中以惡性黑色素癌死亡率最高。與歐美人士相比較,亞洲人的惡性黑色素癌發生率較低,常見於手掌、腳掌、甚至指甲以及指縫,通常被發現時已是末期,不易根治。
醫曝皮膚癌5大危險因子,皮膚反覆發炎要當心
台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李京軒醫師指出,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任何只要有皮膚的部位都可能生成皮膚癌,其危險因素包括:紫外線暴曬、家族史、接觸化學藥劑、皮膚反覆發炎等,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
李京軒指出,皮膚癌可依癌細胞來源不同分為多種形態,如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及黑色素細胞癌三種。
其中,由黑色素細胞癌病變引起的黑色素細胞瘤是當中最棘手的,惡性度、轉移率都高,所幸發生率僅為十萬分之一。
皮膚癌症狀有這些,長痣伴隨5表現小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皮膚癌初期往往因不痛不癢毫無症狀,被民眾誤以為是黑斑、痣,或是不小心弄到的小傷口而延誤治療。
李京軒表示,皮膚癌雖與斑痣相似,但仍有區別。舉凡不對稱、邊界不清楚、顏色不均勻、大小超過 0.5 公分、短期出現不尋常變化、不明出血或是潰瘍久不癒合等,都可能是皮膚癌的徵兆,應該盡早尋求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師診治,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臨床上惡性黑色素癌的外觀特徵有 ABCDE 5 點要留意。
A(Asymmetry)不對稱性:腫瘤長得不勻稱。
B(Border)邊緣:不規則或不平滑。
C(Color)顏色:不一致,深淺不一。
D(Diameter)大小:腫瘤直徑大於 6 公釐。
E(Elevation)隆起:另外如有流血、潰瘍、疼痛的情形出現也要立即就醫檢查。
台北榮總收集過去 22 年來共 64 個皮膚惡性黑色素癌病例,其中男性 46 人,女性 18 人;年齡分布從 27 到 87 歲,平均年齡 69 歲;發生在肢端的惡性黑色素癌有 57 例,佔 89.1 %,與歐美人士的肢端惡性黑色素癌約佔 8 %,有明顯的差異。而其中腫瘤有潰瘍的有 33 例,顯示多為晚期的惡性黑色素癌,預後很差。
惡性黑色素癌的基本療法為早期診斷和手術切除,必要時包括放射治療、化學療法和免疫療法等。
因此提醒國人多多關心自己身上黑痣的變化,若有異常,及早就醫,同時注意防曬,應可降低罹患皮膚癌的機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