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取信任的選區精算師:英國工黨如何靠著「不被討厭」贏得游離選民?
在爭取選民信任上,英國工黨領袖施凱爾(Keir Starmer,沿用英國在台辦事處譯名)不需說服整個國家。其實,在單一選區制之下,這群選民並不需要多,而且全國「總數」根本不重要,重點在於個別選區:工黨如果要贏,重點就必須瞄準「上次保守黨拿下較多票數,但這次會流失一些票」的選區,吸引這些對保守黨失望的選民改投工黨,翻轉本來差距就比較小的選區,或至少不要因為太過厭惡工黨而含淚回流保守黨。
工黨這次將此一「精算」的策略發揮到了極致。整體而言,工黨本次的全國總得票率33.7%,僅略勝上屆「慘敗」時的32.1%,甚至少於2017年的40.0%。但表面上的得票率數字,掩蓋了檯面下的劇烈變化:在這屆選舉中,雖然工黨這次取得大規模勝利,但「要爭取連任的議員」得票數其實普遍不增反減。
工黨在上次表現最好的「前段班」安全選區得票率從三分之二衰退到僅剩二分之一,其實衰退的幅度相當可觀——但這無妨,因為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能當選。相反地,正是在本來他們得票的「中後段班」,工黨平均得票率卻能增加6%至7%不等,成功吸收保守黨流失出的選票,享受保守黨崩潰之後的空間。
這樣的發展也是單一選區制下的特色,而工黨這些年來的策略完全善用了此一特色。前次工黨的失敗問題正在於太過集中。身為大黨,支持率必須更廣泛,在上一次工黨雖然催動不少核心支持者,但這些核心支持者大量聚集於工黨最具優勢的選區,票數堆疊再高也只是拿到一席。
這次選舉中有不少核心支持者認為施凱爾帶領下的工黨不夠有企圖心、不夠積極,在環境與社福議題上尤其如此,但如果流失一些這樣的核心支持者(多數居住在安全選區),可以換來一些在關鍵選區裡「準備放棄保守黨,但還沒做出決定」的選民青睞,在單一選區制下,這就是一場很划算的交易。
反過來說,許多人以為單一選區制不利小黨、獨厚大黨,這是過度簡化的說法。事實上,單一選區制真正的特色,是獎勵「選票集中的小黨」以及「選票分散的大黨」。本次,極右翼的改革黨以14.3%的選票卻僅能取得5個議席,不到總額1%,但綠黨的得票率僅有6.7%、不到改革黨的一半,卻仍能獲得4個議席,更不用說自由民主黨也僅拿到12.2%的選票,同樣小於改革黨,卻能一舉斬獲72席。
所以,自由民主黨跟綠黨的專長是在幾個特定選區建立強大的地方組織和服務紀錄,再贏得地區議會的幾席議席,逐步取得該地選民的認可,終於進軍國會;此外,本次部分選區有較多穆斯林和進步派青年,也有主打加薩議題的獨立參選人擊敗工黨候選人,同樣走的也是在地社群經營的路線。
相反地,改革黨主打反移民等訊息,雖然在全國各地都能有一定的支持者,但要在任何社區、任何地方取得夠多的支持都非常困難;尤其,口才一流的領導人法拉奇(Nigel Farage)常被批評帶有種族歧視色彩,雖然為他帶來許多熱情支持者,但也讓更多人非常厭惡法拉奇所代表的一切,形同為改革黨在各選區支持率設下「天花板」,要在足夠多選區脫穎而出更加困難。
值得補充的是,自由民主黨此次的勝利,也標誌著他們終於掙脫長達10年不被選民信任的惡夢,終於重新在英格蘭西南方吃下保守黨的選票。自由民主黨於2010年至2015年與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執政期間背棄許多選戰時的承諾,尤其以大學學費調漲最具指標性,之後連續兩屆選舉大敗,這次終於復健成功,在60幾個選區都能拉下爭取連莊的保守黨,也是工黨可以取得龐大席次優勢的主因——而在此,信任又再度成為關鍵詞。
▌游離選民不一定站在兩黨正中間
再往後推一個層次,關鍵其實是從「一般選民」的角度看待政治,這是許多泛政治圈的人反而容易失去的能力。太多時候,熱中政治的人會把政治當成每週甚至每日的攻防戰,認為讓對方失血越多,己方就越有可能獲勝。也有太多時候,熱中政治的人會從既有的政黨定義選民,認為可以直接用「比較親近這個黨還是那個黨」來理解選民的政治立場,而中間選民就意味著在各種政治攻防的議題上都屬於「中間」。
但其實,個別政黨最需要爭取的「關鍵選區游離選民」樣貌經常未必真是如此。很多時候,選民經常未必在乎各種吵吵鬧鬧,甚至還會因為無聊的攻防而感到抽離甚至反感,覺得兩邊的政治人物都沒有好好做事,都不值得信任。同時,很多游離選民並不是真的「站在中間」,而是有很多核心的、真切的關懷,可能關於自己的生活(比如家庭生計,又或者公共服務的品質),可能是關於自己所屬的社區、社群、產業,也可能關於倫理和人格(比如這個人是否具有誠信,或者過於極端),未必總是和眼下的個別政治攻防緊密相關。
所以,英國的選舉討論中,常會發明出各種關鍵游離選民的標籤,比如「位於某地的中年婦女,可能最在乎什麼」等等,而在近年,也有研究單位嘗試做出更細緻的區分,更精確掌握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舉例而言,民調單位More In Common就將英國大眾分為七類,除了「進步派倡議者」(13%)和「保守派骨幹」(15%)之外,中間選民其實還應該細分為五類:「務實派公民」(13%)會關注新聞,會捐錢給自己支持的團體,但並不把政治看成自己身分的一環,推崇共識與讓步,對於政治衝突感到疲憊,基本上不太在乎移民議題;「冷漠派鬥士」(12%)的工作低薪或不穩定,經常覺得整個體系都不為他們服務,已經感到放棄,絕大多數認為政治人物普遍都不關心像他們這樣的人,但他們也在乎生計、醫療、住房問題遠多於在乎移民。
「安穩自由派」(12%)通常有高教育和不錯的收入,認為移民、多元文化是好事,但在經濟上通常屬於中間甚至偏右,整體而言不覺得需要顛覆「現狀」,因而在傳統上親近保守黨;「對國忠誠派」(17%)則對英國的歷史成就高度自豪,但認為世界越來越不安全,也經常覺得倫敦的菁英們並不在乎他們這些人的意見,是最可能反移民的一群人;「冷漠傳統派」(18%)則強調辛勤工作的價值、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對政治的關切相對少,與忠誠派相比更傾向從個人而非社群的角度看待問題,也最有可能採取比較右派的社會價值立場。
根據這樣的分類,在兩次選舉之間,工黨不僅繼續守住「進步派倡議者」的支持,僅流失了大約一成(主因是被認為企圖心太低),且在務實派公民和冷漠派鬥士之間的支持率都維持穩定,持續擁有他們的信任,完全沒有流失的跡象。
勝負的關鍵,就在於工黨幾乎完美接收保守黨流失的所有「安穩自由派」,所以能夠贏得英格蘭南部許多富庶地區的席次;同時,「對國忠誠派」在上次選舉中因為脫歐等議題大規模倒向保守黨,而在本次選舉中,保守黨所流失的支持則由工黨和改革黨平分,並非全面流向極右翼或「乾脆不投票」,甚至可以分庭抗禮,也讓工黨可以重新取回許多舊工業城鎮的議席;最後,工黨甚至在「冷漠傳統派」中也有一定的成長,更是錦上添花。
不少人看到工黨的總得票率不高,就誤以為工黨此次勝利是出於保守黨自爆,其實僥倖大於一切。工黨雖然並未將總支持率衝高,但他們做好的準備是讓關鍵選區的關鍵選民願意信賴,願意「給他們一次機會」,提出的訊息也切合幾群關鍵選民的需求和期望,至少並未加劇任何既有的負面印象,帶來額外讓人不信任的理由——這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這個信任低迷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