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油氣OUT!歐洲能源大洗牌,有哪些戰略新夥伴?
「供應來源越多越好!...」烏俄開戰之後,歐洲極力擺脫對俄羅斯化石能源的依賴,相比俄羅斯隨即找到中國、印度等新買家,歐洲要找到足以填補巨大空缺的能源夥伴卻非易事——《華爾街日報》報導,作為可能取代俄羅斯的新來源國,美國、挪威、阿爾及利亞、亞塞拜然等國都在這場能源大洗牌中暫時領先,這些可能夥伴各有各的優勢,但也為歐洲帶來意識形態的挑戰。
烏俄戰爭之前多年,俄羅斯早已仰仗地利之便與低廉價格成為歐洲化石能源的最大供給國。戰前,歐盟有45%的天然氣、27%的進口石油來自俄羅斯,每年支付4,000億歐元給俄方。開戰之後,西方國家極力降低對「敵人」的依賴,除美國、英國陸續將俄國石油的進口量歸零,歐盟也在去年12月正式實施俄羅斯石油禁運。在天然氣方面,減運甚至禁運的腳步較緩慢,但《華爾街日報》報導,從2022年2月至今,歐洲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比例已從45%下降到13%。
對俄羅斯而言,禁運是危機也是轉機,2021年俄羅斯出口的石油有高達45%送往歐盟,天然氣則有74%輸出至歐盟。開戰之後,俄羅斯快速在東方找到可靠的新買家:中國與印度,2國增加的購買量幾乎已足夠填補歐洲減少的份額。此外,因為歐洲禁運令設有緩衝期,多國反而趕在禁令生效前大量囤貨,加上能源價格飆漲等因素,2022年俄羅斯的能源收益不減反增。
在歐洲一方,能源供給卻成為一大棘手難題。先前疫情期間各國企業紛紛降低投資,解封後本就難以應付陡然上升的需求,更沒料到接踵而來的戰爭衝擊。俄羅斯也將能源轉化為武器,以斷供作為反制西方制裁的手段,去年9月波羅的海2條天然氣管道——北溪1號和2號被炸,歐洲更急於尋找替代的進口來源。
傳統盟友行列中,挪威與美國是最先填補上的選項。一年來挪威向歐盟出口的天然氣增加8.5%,由於價格飆升,盈餘也上漲將近3倍。儘管國內有人擔憂會破壞減碳目標,挪威氣候與環境部長艾德(Espen Barth Eide)15日仍強調「只要歐洲還有需要就會持續供應」。美國更是制裁政策的獲利者,現在從墨西哥灣開往歐洲的油輪運量近乎是過去的2倍,美國輸往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增加了144%,並從去年12月開始成為歐洲最大的原油供應國,佔比達18%。
同樣在賽道上的還有過去較少受矚目的參與者,北非阿爾及利亞即是其中之一。阿爾及利亞原來就是歐盟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國,透過地中海跨境管線向歐洲供應天然氣,戰前已佔據歐盟天然氣市場的四分之一。但在俄羅斯國營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i)的削價競爭下,阿爾及利亞先前一直難以擴大市佔率。
直到2022年4月,戰爭爆發後幾星期之內,義大利國營石油公司埃尼集團(Eni)的幹部就抵達了阿爾及利亞,義國時任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也立刻會見阿爾及利亞總統塔布納(Abdelmajid Tebboune)並簽下了新的協議,將天然氣進口量增加約40%。埃尼集團石油與天然氣生產部門營運長布魯斯柯(Guido Brusco)表示:
「我們立刻開始與鄰居打交道,特別是那些最有可能快速回應的,就像阿爾及利亞。」
埃尼駐阿爾及利亞的總經理提亞尼(Alessandro Tiani)也說 :「我們把油門催到了最大。」
快速升溫的合作下,阿爾及利亞2023年至今已向歐盟出口約1,0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幾乎已經達到2021年俄羅斯輸往歐盟的65%,正以飛速填補市場份額。除現有設備提高產量之外,阿爾及利亞也與埃尼合作,在首都阿爾及爾以南800公里的比耳利巴(Bir Rebaa)開挖數十座天然氣井,新的井可能幾個月內就能投入生產。
英國石油公司(BP)也曾在阿爾及利亞南部成立天然氣加工廠,2013年蓋達組織(al Qaeda)的北非分支還曾闖入BP工廠挾持人質,造成38人死亡。埃尼集團已在去年9月買下BP當地業務,阿爾及利亞也加強維安,派出軍隊與保全鎮守工廠和營舍。
在義大利協助下,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更容易賣到歐洲其他國家,義大利正在加緊推廣與建設新管線,將北非天然氣送往奧地利、德國、荷蘭等國家。阿爾及利亞如今在國際舞台可說是「走路有風」,德國、法國、美國、中國與俄羅斯的國家領袖或外長都在2022年造訪該國。軍事史與能源安全學者費薩諾提(Federica Fasanotti)形容:
「前所未有地,阿爾及利亞成為了歐洲的焦點。」
隨著籌碼增加,阿爾及利亞在外交上也開始展現過往少見的硬氣,特別是對法國和西班牙的示好不太領情。例如阿爾及利亞去年大力推動英語教育,明顯是意圖擺脫法國殖民遺緒。緊接著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因為西撒哈拉領土問題產生爭端時,因為西班牙態度偏向支持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也罕見「硬起來」,切斷了與西班牙超過20年的貿易關係,還一度中斷經由摩洛哥送往西班牙的天然氣管線之一。
不過阿爾及利亞身為「明日之星」,在歐洲和美國眼裡仍有致命缺點。阿爾及利亞與俄羅斯交情匪淺,是俄羅斯軍武最大的買家之一,阿爾及利亞2023年度預算還明白寫到,油元收益讓他們可以多出一倍的軍武預算,這些恐將統統流入俄羅斯的口袋。今年6月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還大方與阿爾及利亞總統與總理等在莫斯科會面,表示雙方會「增強戰略夥伴關係」。
此情此景令西方非常尷尬,美國曾警告阿爾及利亞,與俄國過多交易可能違反美國對俄羅斯、北韓與伊朗的制裁法案。美國與其他歐洲軍事強國也表示,只要不跟俄羅斯買武器,他們願意補上這個缺口。「我們正在鼓勵阿爾及利亞拓展來源,採購俄羅斯以外的武器。」一名駐阿爾吉爾美軍軍官告訴《華爾街日報》。
阿爾及利亞能源部長阿爾卡(Mohamed Arkab)也表示:「我們的確(與俄羅斯)有交誼和政治連結,但生意歸生意嘛。」
單靠阿爾及利亞並不足以撐起歐洲的能源安全,歐洲同時也在亞塞拜然、卡達、埃及與剛果等國四處開發機會。其中又以亞塞拜然最有潛力。英國BP公司積極促使裏海的沙赫德尼茲(Shah Deniz)氣田提高產量,並持續在裏海的ACG油田(ACG field)繼續開挖天然氣。亞塞拜然已在2022年簽署一項協議,承諾5年內將天然氣供應量增加一倍,從100億立方公尺提高到200億立方公尺,儘管還需大量投資基礎建設,但在歐洲強力驅動下也不會是問題,義大利更已派人向亞塞拜然接洽。
然而,野心勃勃的亞塞拜然卻與阿爾及利亞有同樣的「麻煩」,即是與西方的「敵人」太過交好。經濟學人智庫(EIU)7月份指出,亞塞拜然去年11月才跟俄羅斯簽約,答應向俄羅斯購買1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同時它也與土庫曼簽約購買15至2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以便轉手賣給伊朗。這不免令歐洲擔心,目前投入亞塞拜然氣田建設的資金最後會以同樣的方式轉進俄羅斯的金庫。
就算不與俄羅斯交好,亞塞拜然的天然氣管線必須通過土耳其送往歐洲,這一點同樣是個充滿不穩定的高風險因子。土耳其與俄羅斯關係撲朔迷離,雖偶有交惡,卻從不曾大力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土耳其本身與歐盟也是忽遠忽近,經常為了土國能否加入歐盟和人權問題發生齟齬。
在其他地區,歐洲仍在戮力開發更多機會。卡達是全球天然氣蘊藏量第三大的國家,過去主要銷往東亞如中國、日本。但在2022年1月到9月間,卡達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量就增加16%,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去年11月親赴卡達簽下為期15年的合約,要求卡達每年供應約11.2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連埃及也夥同近年新盟友──以色列──加入這場競爭,由以色列輸出天然氣至埃及,埃及負責液化處理後再輸出到歐洲,2022年就為埃及帶來50億歐元的收入。埃及也加強地中海油氣探勘,去年底宣稱於祖爾(Zohr)天然氣田旁邊發現更大的氣田。祖爾氣田是由埃尼集團於2015年發掘,目前世界排名第20位。
義大利埃尼集團更進一步擴大其在中非剛果的天然氣產量。埃尼已在剛果外海營運天然氣田超過50年,並協助負擔剛果全國70%的電力生產。今年4月,埃尼集團與剛果總統薩蘇-恩格索(Denis Sassou-Nguesso)議定了新計畫,要在2025年以前一步步令產量提升至每年45億立方公尺,包括購買能直接在海上進行液化處理的載運船,並加開逾30個油井等等。
以上盤點只是暫時突出的要角,歐盟還在積極開拓更多來源,包括土庫曼、利比亞、摩洛哥等國。但無可避免的是,戰爭將繼續迫使歐盟面對兩大意識形態的拉扯,第一即是安全與民主層面,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指出目前歐盟122個能源協議內,至少37個合作對象是所謂「不自由」的國度。
除挪威與美國之外,歐盟新添的能源夥伴幾乎全由威權強人政府把持,更有不少與俄羅斯「過從甚密」,不僅對戰爭下的歐洲大陸帶來更多安全疑慮,長期而言也有損全球民主與人權的發展。亞塞拜然近日就對爭議地區納卡區發動「反恐任務」,猛烈攻擊亞美尼亞裔分離主義派人士,而居中斡旋成功的,正是與兩國都擁有良好關係的俄羅斯,足見其影響力之深。
第二則是環保層面,歐盟宣誓要在2030年以前將碳排放減少到1990年水準的55%,並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現在卻必須大量開挖油氣、鋪設管線、增設港埠以擺脫對俄依賴,無疑將在短期內增加許多汙染。(延伸閱讀:〈大減碳時代來了:歐盟「碳關稅CBAM」如何影響全球企業?〉)
儘管有人樂觀認為,歐洲也可能加快風電等綠色能源建設,但以急迫程度而言,化石能源的高需求仍將在可見的未來繼續主導一切。歐洲自詡對抗極權入侵,同時卻必須拋棄更多信念,恐怕才是危機中最最無奈之處。
文/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