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了解文本的脈絡,形成知識的網絡──從「少年讀」系列談少年學古文的兩個關鍵
「少年讀」是小天下/未來親子精心經營的一個童書書系,十多年來已出版了十多部的作品。
從2013年的《少年讀史記》到2024年的《少年讀聊齋志異》,這一系列的作品有一大塊側重在國學經典或古代文史哲的知識,總不乏原典精華的摘錄。從這點可以看得出來,這些書的作者和編者希望少年讀者們能多讀一些古文,而我身為該系列的作者之一,在這裡想和大家談談少年讀者們該怎麼利用這些書來增進自己的古文學習能力。
所謂的古文,包含了「文言文」和「古白話」兩種形式:前者是古人寫文章所用的書面語,如《論語》、《史記》等古籍的文體;後者趨近於口語,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古白話小說。
對許多年輕朋友來說,古文是個惱人的東西,別說言簡意賅的文言文,就算通俗淺近的古白話也不一定理解得來。
其實,任何語文的學習都是有方法的,而我認為少年學古文,除了仰賴專家的注釋和語譯,在觀念上還應掌握兩個關鍵。下面我將就這兩個層面,仔細地來說一說。
第一,少年學古文,應了解文本的脈絡。
在語言文字的世界裡,所謂的「文本」是比「作品」寬泛的一種單位,只要訊息給得充分,任何一句話或一個段落都可以構成一個文本,不必是個完整的篇章;當然,文本也不排除本身是個篇章。「少年讀」系列所摘錄的原典精華,都是基於「文本觀」而呈現的古文,而以段落居多。
至於「脈絡」一詞,意指自成條理的語言環境,廣泛地說,也指向語言背後所涉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
「少年讀」系列非常注重讀者在古文學習方面的「脈絡化」,總希望年輕朋友學古文是「有系統的立體把握」,而不僅僅是「單點的接觸」。它有幾個具體的作為,分別是:
1.根據原典或相關的記載來進行改寫,先以現代白話語體給出一個好看的故事,讓讀者對古文文本所涉及的事件有個充分的認識。
2.在故事之後,以相關的單元(如《少年讀史記》的「三分鐘讀歷史關鍵」和《少年讀聊齋志異》的「《聊齋》裡的祕密」)對該故事的重要內容進行簡明的分析。讀者讀了這些分析文字,對於自己所面對的那些古文文本會有更加深入的認知。
3.配合原典精華的展示,在相關的單元(如《少年讀論語》和《少年讀世說新語》的「輕鬆學古文」)補充古代的語文常識或文化史常識。這樣的安排,能讓讀者的古文學習起到加深加廣的作用。
以拙著《少年讀史記1──帝王之路》的〈彼可取而代也!──項羽創立霸業的故事〉為例,我為讀者首先介紹的是項羽發跡的過程,寫他如何勇猛,為解救趙國的鉅鹿之困而擊殺上將軍宋義,奪得兵權;再寫他如何破釜沈舟,以寡擊眾,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取得威震天下的令名。
接著,我在「三分鐘讀歷史關鍵」的單元中針對鉅鹿之戰,指出司馬遷在此處的筆法是用了「間接描寫」而非「直接描寫」,也就是用配角的反應來烘托主角的內涵。
讀者讀到這裡,實際上已經充分掌握了相關的背景。當讀者再讀到「史記原典精選」中所選的鉅鹿之戰原文,尤其是下面這一段: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他完全可以想見各諸侯軍的將領在地上跪行時所流露的敬畏表情,也完全可以了解司馬遷描寫這幕景象是用來反襯項羽的威嚴,並且明白這段文字在原典中的奧妙之處。少年學古文,才剛入門,能有這樣的理解已經不錯了!
又以張小椿《少年讀世說新語1──亂世中的堅持》的〈在肚子裡做事──褚(ㄔㄨˇ)裒(ㄆㄡˊ)的故事〉為例,作者首先介紹了東晉名人褚裒(字季野)是怎樣的一個人,說他握有權勢,但生性淡泊。接著,作者又舉出同時代的兩位名人謝安和桓彞(ㄧˊ)對褚裒的評價,其中桓彞的說法見於《世說新語》的原文是:
桓茂倫(按:即桓彞)云:「褚季野皮裡陽秋。」謂其裁中也。
「裁中」,意指心中自有裁斷。「皮裡陽秋」,原文應作「皮裡春秋」,意指肚子裡放著一部《春秋》,也就是說,遇到事情能像孔老夫子那樣做出對事情的褒貶。
至於「皮裡春秋」為什麼會改成「皮裡陽秋」呢?那是因為東晉簡文帝的母親名叫鄭阿春,晉人為了避諱,便把「皮裡春秋」的「春」改成「陽」了。
這裡涉及的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避諱文化,而作者張小椿在此處相關的「輕鬆學古文」裡,很盡責地將這種文化習慣做了簡單扼要的說明,讓讀者對原文的理解有了可靠的依據。
第二,少年學古文,應形成知識的網絡。
任何一本編寫優良的書,它的內容一定是「自成脈絡」的。既然是有脈絡可循,讀者在讀這些書的時候,自然得以探索脈絡的方式來讀,以期最終達到「脈絡貫通」的境界。
這裡所說的「脈絡貫通」,其實意味著「知識網絡」的建立。當知識能以系統的形式儲存於我們的腦海,那些個別的知識點因此也都產生了互相的聯繫,不再是孤立的。
少年學古文,最怕的就是知識的零碎化,而「少年讀」系列的作者總是以自身的示範強調一點:知識應該是以有機的方式聯繫在一起的,唯有這麼做,我們才能觸類旁通,並得以擴展我們的知識領域。
以馬瑞芳《少年讀聊齋志異:筆墨裡的精靈》的〈神奇的石頭〉為例,這篇故事改編自《聊齋•石清虛》,寫男子邢雲飛偶然得到了一塊奇石,愛之成痴,即使後來為這塊奇石經受了幾番磨難都不改初衷。這塊奇石有感於此,就在邢雲飛過世後也以自身的粉碎來回報主人的情義。
作者在「原典精讀」中,引用了蒲松齡假託「異史氏」對這件事情所做的評論:
誰謂石無情哉?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非過也!石猶如此,何況於人!
接著,作者在相關的「文化史常識」中,舉出歷史上真有那麼一個人,就像邢雲飛那樣愛石成痴。這個人就是北宋書畫大家米芾(ㄈㄨˊ)。據說他有次得到了一塊模樣像老翁的奇石,一時高興,竟向那塊奇石跪拜。
然後,在「哲理金句」裡,作者又提到蒲松齡所評論的「石猶如此,何況於人」這句話是用了《世說新語》的典故。根據《世說新語》,東晉大臣桓溫(他的父親就是前面提到的桓彞)有次率兵北伐,在經過金城時,看到往年手栽的柳樹已經長大,他感慨地流淚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作者所做的這些補充,將一個故事的虛構和歷史中的現實進行了聯繫,從而表達了這個故事儘管是想像出來的,但「此中有真意」,仍然具有足以感動人們的真誠的質素。
談到如何形成知識的網絡,我們不能不提邱昭瑜的《少年讀成語故事》,因為這部書在這方面的操作更加可觀。
《少年讀成語故事》共分五冊,分別是自然篇、概念篇、人物篇、動作篇和地理篇。儘管這五冊各有不同的主題,編寫的方法卻是一致的,即:先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帶出一篇中作為核心的字;以這個核心的字再帶出一些相關的字,並就其中某個字介紹它在字形上的演變;最後列出約十個與此核心字相關的成語,用例句來加以說明。
看得出來,這種編寫方式同時運用了「字族」和「語族」的觀念,真可謂「左右開弓」「雙箭齊發」。由於方法運用得當,這部書將字和成語的知識連綴成網的效益十分顯著。
我還特別欣賞作者在書中所流露的考證工夫。例如自然篇那冊提到了「夜郎自大」,一般的成語辭典在解釋這個成語時大多會說它的典故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但邱昭瑜有別於一般的做法,是將其典故出處標示為《聊齋志異•絳妃》一篇。
事實上,邱昭瑜的標示法才是對的。《史記》的確提到了夜郎,但「夜郎自大」作為一個具有貶義的成語,首次出現卻是在《聊齋》。作者能注意到這個細節,可見其用心。
以上就是我對年輕朋友如何從兩個關鍵的層面來學古文的解說。了解文本的脈絡,可以讓少年深化對文本的閱讀,較深刻地去觸及它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文化等,不至於停留在古文的語言表層;形成知識的網絡,可以讓少年避免知識的零碎化,愈加鞏固古文習得的系統化。說是年輕朋友該留意的學習方法,其實這也是「少年讀」系列的作者們用來編寫作品的機制。
關於這兩種機制的運作,我在上面已經舉例說明了。除了先前提過的那些作品,我在這裡也想提一提「少年讀」系列中其他幾部還沒提到的作品。
第一部是拙著的《少年讀諸子百家》。它主要是透過一名大學哲學系講師給兩個孩子上的「週末哲學課」,向讀者們介紹了先秦儒、墨、道、法等各家的重要思想。
兩個孩子在上課時有所吸收,有所反饋(他們提出的問題有時會讓老師感到驚訝),而課中所學到的東西也促進了他們對生活的反思(在我的觀念裡,哲學本來就不應脫離生活)。至於課堂中所涉及的那些思想精華,其原文都羅列在每章的後頭,並加上簡單的注釋。
為了調動整部書的氣氛,我在書中沒少安插漫畫,也沒少說笑話,但原則是它們必須能反映哲學的智慧與趣味。
我尤其喜歡自己對每則漫畫的主題的詮釋,就像《孔子:仁的世界》的第一章的第二個漫畫,我寫下的詮釋是:「生命就像一齣戲,人必須有一口氣才能把它演『活』,沒了這口氣,再高明的演員都只能演『默』劇。」以這樣的詮釋為背景,再去理解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我想,少年讀者們應該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吧!
第二部是《少年讀西遊記》,這也是我所編寫的。它以少年讀者為對象,基於「刪(刪減)、增(增加)、調(調整)、解(解釋)」四個原則,對《西遊記》的原著進行了改寫,將原先的一百回濃縮為二十四回。
每回故事的後頭都附有「西遊情報誌」,根據該回故事出現的事物,對它進行跨學科的探討。如第一回故事出現了觔斗雲,該回的「西遊情報誌」便向讀者介紹了雲有哪些家族成員。又如第二回故事提到了孫悟空在天庭當弼馬溫,該回的「西遊情報誌」便向讀者介紹了馬該怎麼養才能養得白白胖胖的。
這當然也是「西遊記知識」的一種盤整,只不過它的盤整方式十分別緻而有趣,因此其所形成的知識網絡也格外吸引少年讀者。
第三部是李欣歆等人所編寫的《少年讀歷史故事》。這部書分成四方面,就歷史上各個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皇帝、丞相、大將軍和大才子,重點式地介紹他們的事蹟,並給他們的品德、能力和施政等打分數。
我曾說過,給孩子編寫的歷史讀物可分成「正經讀歷史」和「輕鬆讀歷史」,而這套書恰恰屬於後者。它利用「諧擬」的方式,以第一人稱模仿歷史人物來進行生平的自述,接著又模仿該歷史人物的老師或友朋等,來對他進行評論。以這種方式收穫到的歷史知識也可以自成體系,但絕不枯燥。少年讀這套書,一定會覺得愈讀愈好玩!
談了許多,行文至此,文章也該告一段落了。但對於「少年讀」系列,我卻衷心期盼它能長長久久,不會有中止的一天。事實上,「少年讀」一直都在開發新的產品,正顯示著蓬勃的朝氣。年輕的朋友經由此一管道,得以接觸到重新整理過的國故,令閱讀的視野有所拓展,我想這應該也是當代少年享有的一種福氣吧!
少年們一起讀國學經典吧!>>>https://bit.ly/3WMdgf8
Photo:photoAC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