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访遭拒绝”别误读了家长心声

“老师家访遭拒绝”别误读了家长心声
2025年02月10日 15:38 新京报

  ■ 观察家

  家访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不会“过时”。

  近日,一则“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的热搜,引发了关注。

  据报道,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通过家访,老师能够亲眼观察到学生的家庭氛围、居住条件等,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其生活背景,调整教育策略方法。

  尤其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入户式家访能让老师深入感受学生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学业辅导。

  亲其师,则信其道。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关爱时,也会更加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情感问题。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访,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家访就没有必要了。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所以,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既然如此,为何有这么多家长抵触家访,家访这个“老传统”究竟还要不要保留?

  实际上,抵制或拒绝家访的家长,也并非反对老师家访,而是反对那种“一刀切”的做法,千万别误读了家长的心声。

  如果孩子表现挺好,平时的沟通交流已经足够了,一定要老师深入家庭,甚至还要“拍照打卡”,岂不是在搞形式主义?尤其是在注重隐私保护的时代,家访是否入户,确实应当尊重家长的意愿。面对家长的呼吁,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已经对家访进行了优化。

  有相关部门就曾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家访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不会“过时”,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老传统”也确实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比如,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提前与家长预约,如遭拒绝,则要了解具体原因并作出解释,消除其顾虑。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完成家访,保持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胡欣红(教师)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