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涉及众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在中英文之间有对应的翻译。下面将对部分关键术语进行详细解释:
1. **区域边界路由器 (Area border routers)**:在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中,这些路由器连接了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区域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
2. **序列号控制的洪泛 (Sequence-number-controlled flooding)**:一种在分布式系统中防止重复信息的策略,通过在数据包中附加序列号来控制广播的范围和频率。
3. **逆向路径转发 (RPF, Reverse path forwarding)**:在IP路由中,用于防止环路和伪造源地址的策略,数据包只被转发到其源地址所表明的路径的反方向。
4. **最长前缀匹配 (Longest prefix matching)**:路由选择过程中,路由器会选择与目标IP地址最长匹配的路由条目来转发数据包。
5. **调度 (Scheduling)**:在网络资源管理中,是指如何分配网络带宽或处理时间给不同的数据传输任务。
6. **分片 (Fragmentation)**:在IP层,当一个数据包大于传输媒介允许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需要将其分成多个较小的部分进行传输。
7. **报文段偏移量 (Fragment Offset)**:每个分片中的位置标识,用于在接收端重组原始数据包。
8. **网络地址转换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一种技术,用于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转换IP地址,以节省公共IP地址并保护内部网络。
9. **NAT穿越 (NAT traversal)**:允许设备通过NAT设备进行通信的技术,通常用于P2P网络或VoIP等应用。
10. **组播 (Multicast)**:一种网络通信方式,允许单个数据包同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
11. **单播 (Unicast)**:最常见的网络通信方式,数据包从一个发送者传送到一个接收者。
12. **隧道技术 (Tunneling)**:将一个网络协议的数据包封装在另一个协议的数据包中进行传输,例如在IPv4网络中传输IPv6数据包。
13.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Link-State Routing Algorithm)**:如OSPF,通过收集和传播网络拓扑信息来计算最短路径树。
14.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Algorithm)**:如RIP,通过交换路由表更新来计算到目的地的最短距离。
15. **无穷计数问题 (Count to Infinity Problem)**:在距离向量路由算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路由信息的多次迭代可能导致距离值无限增加。
16. **分层路由 (Hierarchical Routing)**:将大型网络划分为小的管理区域,以简化路由表和提高效率。
17. **自治系统 (Autonomous Systems, AS)**:互联网上的独立管理单位,有自己的路由策略,并通过BGP等协议与其他AS交互。
18. **边界网关协议 (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用于AS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
19. **网内复制 (in-network duplication)**:在数据链路层中,可能导致广播风暴,消耗网络资源。
20. **生成树 (spanning tree)**:在局域网中防止循环路径的一种方法,如STP或RSTP。
21.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OSI模型中的第二层,负责错误检测、帧的成帧和传输以及介质访问控制。
22. **广播信道 (Broadcast channels)**:所有设备都可以接收到的通信通道。
23. **奇偶校验 (Parity checks)**:一种简单的错误检测方法,通过添加额外位来检查数据的奇偶性。
24. **前向纠错 (FE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在数据发送时加入冗余信息,允许接收端纠正错误而无需重传。
25. **循环冗余校验 (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一种基于多项式编码的错误检测方法。
这些术语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多个方面,包括路由、网络层、数据链路层、错误检测和介质访问控制等。理解这些概念对于深入学习和工作在计算机网络领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