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详解】
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基本过程。
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人体正常体温大约为36.5~37.5℃。
3. **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正确的使用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量程、避免读数时离开被测物体以及理解其刻度和分度值。示例中提到了使用体温计,它通常有特定的测量范围,并且因为水银或电子元件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
4. **熔化和凝固**: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凝固则是从液态转变为固态,会放出热量。蜡烛点燃后,蜡先熔化成液态,然后在冷却时重新凝固。
5. **水的相变热**:在寒冷环境中,水在凝固成冰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在地窖中放水桶可以防止蔬菜因过度冷却而冻坏。
6. **熔化图像分析**: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像可以分析物质的熔化特性,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则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并升温。
7. **缓慢加热的意义**:在探究冰熔化实验中,用常温水而不是开水可以使加热更均匀,避免温度急剧变化,从而更好地观察和记录冰熔化的过程。
8. **熔化图像的解读**:通过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以判断物质是否为晶体,其熔点,以及熔化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
9. **体温计的使用和测量范围**: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为35~42℃,未甩过的体温计显示的仍是上次测量的温度,若正常人的体温低于当前显示,读数不会下降。
10. **物态变化的实例**:“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描述的是水的凝固过程,无温度变化,说明冰是有固定熔点的晶体;“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则描述了冰的熔化过程,同样表明冰在熔化时保持在熔点温度。
11. **冰的升华和吸热**:冰块在室温下会逐渐融化,即从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有利于保持低温环境。
12. **晶体识别与熔点**:通过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识别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的阶段),并确定其熔点,同时可以观察熔化所需的时间。
13. **蛋清与蛋黄的凝固温度**:蛋清的凝固温度高于蛋黄,因此控制在60~80℃之间,可以制作出蛋黄凝固但蛋清仍保持液态的温泉蛋。
14. **水的凝固点与气温**:在抚顺的例子中,水的凝固点通常是0℃,如果地面上的积水结冰,意味着温度至少降至0℃以下,因为冰只能在0℃以下形成。
15. **晶体凉垫的工作原理**:(1)晶体凉垫内的晶体在逐渐熔化过程中吸收人体热量,使人感到凉爽;(2)长时间后,晶体全部熔化,无法继续吸热,凉垫失去效果;(3)重新将凉垫冷却,让晶体重新结晶,可以恢复其吸热能力。
16. **探究熔化规律的实验**:(1)采用水浴加热方式,可以使温度更均匀,减少温度过快上升;(2)正确的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是视线与液柱上表面水平;(3)由图像可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熔化且温度不变,故是晶体,熔化过程用了几分钟,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17. **熔点与纯度的关系实验**:小楠通过混合水和酒精后冷冻,观察它们的凝固过程,旨在探究晶体纯度对熔点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纯度的混合物凝固点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基于给定材料中的习题和描述所涵盖的物理知识要点,主要涉及物态变化、温度计的使用、熔化与凝固过程、温度图像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科学原理等。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在物理学习中进一步探索更为复杂的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