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落地窗,东边是旧铁道,偶尔有绿皮火车缓缓驶过,西边是残阳,落在楼宇间的树梢上。这样的景象,我已看了三日。虽说是自己的房子,来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第二次来时甚至跑错了楼层,拿钥匙在907门口捣鼓了半天,最后门开了,被骂了一顿,才想起自己是八楼。办公室将就惯了,若不是单位改造,无处落脚,想必这房子还得继续空着。房子不大,70多平,添了燃气灶,平底锅和空气炸锅,大卧室里有一张床,客厅有一张可以摇来摇去的电动沙发。搬回来了床垫铺盖,却并没有在床上躺太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摇摇椅上睡去的。摇椅在夜色中摇晃,我的梦也随之摇摆:梦见天上掉下一个荔枝,梦见卖荔枝的商贩,梦见马岭的荔枝园,甚至梦里写了一段关于荔枝的文字,把自己感动醒了,我赶忙拿手机备忘录记下,结果到早上再次醒来时候,只发现手机打了几个字:“天上掉下一个荔枝”,其余的,再也想不起来了。我常常经历这样的遗忘,——一种迫不得已的、带着遗憾的遗忘:街角的一棵树、书店墙上的一幅画、路口的一片叶子、几点几分的落日、书页上的几句文字、梦里的奇景……。思绪在不经意间翻涌,我总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却立时无暇提笔,闲暇提笔时已时过境迁,一切已悄然消退,感思全无,就像我温驯地走入良夜:平静的湖面上,繁星数点,这黑夜,不算灿烂,却也不至于孤寂,月亮出来了,银辉洒在湖面上,鱼儿跃出水面,划破寂静,泛起粼粼波光,一颗流星划过,消失于夜色中。这一切的美好,我分明感受到了,只是天亮时,又忘记了一切。这如何不让人遗憾呢?房间的墙上有一幅画,是梵高的那幅《星月夜》,那是梵高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天上是璀璨的星空,地上是被星空映照着的阴暗的人间。画面的左侧有一棵柏树,它像一个梯子或一座高塔,直插星空——那是他通往理想世界的路。人是平衡的动物,世间一切都需要平衡。生活给了梵高太大的压力,他不善言辞,唯一的宣泄途径就是绘画。他拼命地画,将对生活的热爱与控诉都倾注在画布上。然而,他的画,在他活着的时候却无人欣赏,他唯一的宣泄途径被堵死了——梵高崩溃了,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枪下。梵高是不幸的。此刻我躺在摇椅上读的是赫尔曼·黑塞的《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当黑塞走进南方的拉古诺的夏天的时候,他没有想过再回来。然而,当他在夏夜画下最后的自画像,画出死亡与新生、纯真与欲望、痛苦与欢乐、孩子与无赖、半神与病人、漫游与乡愁、迷狂与安宁这些矛盾的一切,在挣扎的灵魂中归于统一的时候——克林索尔死了。当克林索尔死在了生命繁茂的夏天的时候——赫尔曼·黑塞活了。那个夏天,黑塞发现这个世界依然值得被热爱与铭记——热爱生活,就是自我疗愈的过程。赫尔曼的人生中的三次处于崩溃的边缘,三次都挺了过来,继续爱着这个世界。“左手绘画,右手诗歌”——他为自己找到了疗愈的办法,蜕变成为了真正的悉达多。黑塞是幸运的。我想起了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名人传》)我也热爱着生活,热爱诗歌、散文、音乐、足球......也有挚友苏东坡、李太白与范仲淹。然而,热爱生活并非说说而已。海子的诗,我只读过这一首: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
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起初我觉得他是热爱生活的,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卧轨。昨日再读,才明白了“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并不是什么温暖景象,也并不是什么热爱生活,这是一个悲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只愿意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而生活大多时候是不美好,甚至是残酷,他失去了面对生活的阴暗面的勇气,只能寄希望于明天(来生)。于是在八十年代末的三月二十六日,那个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面朝大海的山海关,海子去追寻他的“明天”了。这不是热爱生活,这是懦弱且无能的逃避,说热爱生活的人,往往如此——热爱生活不是说出来的。相反,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北京出版社2020版)这本200多页的散文选里,被提起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死”,我仔细数了一下,平均每页一个“死”字。如果让我给铁生先生写墓志铭,我会选八个字——“死去活来,向死而生”,这八个字是轻盈、明快,是歌颂的、充满敬意的,正如他的文章里的那样,未曾言明、却无处不在的对生命的憧憬与热爱。书的封面上,除了《我与地坛》的标题外,只有一句话:“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想我是懂先生的:地坛最初于“我”,是瘫痪后的疗愈圣地;而今,“我”已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生活。“我”虽已很少去地坛,地坛却在“我”心中,心中有地坛,处处是地坛了。当然,最懂史铁生的,是余华,铁生先生写道:“自从我的腿残疾后,家人们都很忌讳谈起我的腿。只有余华,他带我去踢球,让我守门,他没把我当残疾人,也没把我当人”。这三日,我有了闲暇读书,有感悟,便即刻记下,最终没有让想法溜走,留下遗憾。日间下了雨,傍晚放了晴,天凉快了,是时候该出去走走了,没有人知道我住在这里。我庆幸自己不是80岁,唯恐有一天我突然死掉了,在这里腐烂。
(2025.07.23)


贴主:牵牛福克南于2025_07_23 6:02:28编辑
贴主:牵牛福克南于2025_07_23 6:08:22编辑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
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起初我觉得他是热爱生活的,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卧轨。昨日再读,才明白了“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并不是什么温暖景象,也并不是什么热爱生活,这是一个悲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只愿意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而生活大多时候是不美好,甚至是残酷,他失去了面对生活的阴暗面的勇气,只能寄希望于明天(来生)。于是在八十年代末的三月二十六日,那个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面朝大海的山海关,海子去追寻他的“明天”了。这不是热爱生活,这是懦弱且无能的逃避,说热爱生活的人,往往如此——热爱生活不是说出来的。相反,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北京出版社2020版)这本200多页的散文选里,被提起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死”,我仔细数了一下,平均每页一个“死”字。如果让我给铁生先生写墓志铭,我会选八个字——“死去活来,向死而生”,这八个字是轻盈、明快,是歌颂的、充满敬意的,正如他的文章里的那样,未曾言明、却无处不在的对生命的憧憬与热爱。书的封面上,除了《我与地坛》的标题外,只有一句话:“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我想我是懂先生的:地坛最初于“我”,是瘫痪后的疗愈圣地;而今,“我”已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生活。“我”虽已很少去地坛,地坛却在“我”心中,心中有地坛,处处是地坛了。当然,最懂史铁生的,是余华,铁生先生写道:“自从我的腿残疾后,家人们都很忌讳谈起我的腿。只有余华,他带我去踢球,让我守门,他没把我当残疾人,也没把我当人”。这三日,我有了闲暇读书,有感悟,便即刻记下,最终没有让想法溜走,留下遗憾。日间下了雨,傍晚放了晴,天凉快了,是时候该出去走走了,没有人知道我住在这里。我庆幸自己不是80岁,唯恐有一天我突然死掉了,在这里腐烂。
(2025.07.23)



贴主:牵牛福克南于2025_07_23 6:08:22编辑
喜欢牵牛福克南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牵牛福克南 已标注本帖为原创内容,若需转载授权请联系网友本人。如果内容违规或侵权,请告知我们。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