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王延轶于今年初发布了关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 CCHF)的学术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刚果出血热的入侵受体 LDLR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对刚果出血热的感染机制有突破性的理解。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研究室认为:“此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引发各界担忧新冠疫情惨况再现。
首例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出现于 1979 年的伊拉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说法,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一种“病毒性蜱虫(tick)传疾病”,其媒介为蜱类,借由叮咬可以感染多种野生动物或家畜,人类可因蜱类直接叮咬而感染,或是直接接触到病畜的血液或组织而罹病。
据报道,伊拉克卫生部表示,2022 年至少有 212 人感染此疾,27 人不治。2023 年也有超过 100 人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武毒所又整出新货啦,刚果出血热,病死率 30%。王延轶事研究小组发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入侵细胞的受体,新冠最高峰意大利 11%。量子科技,区块链,哪哪都有她。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专家王延轶。
刚果出血热细胞研究分析简报
武汉病毒研究所P4实验室。
贴主:Huagout于2024_03_28 19:07:48编辑
喜欢Huagout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