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u/3000/201804/318928.html
"年薪100万,没孩子前我也以为可以留在这座城市"
2018-04-07 圆圆
每一年上海的三、四月份,整个城市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焦虑,这是上海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多少父母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在这个季节里,特别想跟大家说说我的故事。
1
我是一名程序员,跟随着我的先生来到上海,他是一名创业者。
2013年我们来到上海,拖着4个行李箱,以及托运了8个大箱子,拖家带口。
我的先生算是一个技术专家,在业界小有名气。曾经在二线城市有过成功的项目,在众多投资人和创业公司向我们伸出橄榄枝的时候,我们意气风发的选择了上海。毕竟上海是太多年经人的梦想之都。
我们有一个小算盘就是:征服了这里,未来去哪里都不怕。
第一站,张江,玉兰香苑。
每一年,张江都会迎来无数我们这样的新面孔,把这里当成梦想启航的地方。而玉兰香苑,可以说几乎成了每一个张江IT人的必经之地。
创业是艰辛的,你必须用99%的付出来博取那1%的成功可能性,这一年真的很苦,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加班。。
但人就是这么奇怪,当你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的时候,身体上的那种累就可以分分钟被鸡血所抹平。
那时候,周末仅有的休闲时间,就在这个城市里到处瞎窜,享受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美好。
上海真的很好,繁华、便利。我们都觉得,来对了。这个城市包容着我们这些外来人员,只要你有本事,你可以享受他的一切,更坚定了我们要留在这里发展的决心。
资本也给我们最大的包容,每走一步都有人愿意相信愿意支持,事业越做越大,规模都在往想象的发现去发展。
我们幻想着有一天,可以以胜利者的姿态在88层的Lounge俯视这座城市。
2
2013年同年,我们的孩子在这里哇哇坠地。
选择生孩子的理由也很简单,早点完成人生必须要做的事情,早点可以为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
毕竟这个城市可以承载太大梦想的可能。
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变的鸡飞狗跳,我甚至觉得孩子的出身完全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轨迹。我们还是平时该工作工作,周末出去溜溜娃反倒为生活增添了很多幸福感和归属感。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在考虑,是时候在上海购置一套房产了。
那一年,上海对外来人口的限购政策是这样的:1、单身人士不能买房2、缴纳两年社保才可买房。
我们暗自庆幸,觉得还好还好。第一条我们符合,第二条两年社保我们再等个一年半载的很快也能符合,而且曾经的项目经历也要我们手头有一部分闲钱可以作为首付。
似乎房子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坎,它看起来几乎触手可及。
那一年的地产的行情很不景气,楼市远没有现在那么火爆。
那一年,玉兰香苑大概2W多一平。
我们开始看房子,有些挑剔,有些眼高手低,我们畅想的是客厅要全明的,儿童房要朝南的,最好再配个小书房可以WORK FROM HOME......
因为说实话,买房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大的难度,有钱,也需要房子,等的唯一就是那个资格罢了。
3
有人说,这几年最傻逼的事情,就是创业。最闭着眼睛赚钱的事情,就是买房子。
我以前都觉得这种言论,毫无格局可言,现在我觉得,没错我就是那个傻逼。
关键是,不是我想成为傻逼,而是政策出台让我们变成了傻逼。
就像你们知道的,新政变成了5年社保,买房子短期是无望了。
可是工作还得继续,生活也还得继续啊,我们自我安慰,没事,有钱即使买不了房,我们也可以租好一点的房子呀,一样提高生活品质。
大人怎么样都无所谓,都说程序员对物质的需求很低。
可是孩子在慢慢长大,我们惊恐的发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
孩子要上学了啊,没房子没户口,怎么上学啊?
2016年的三月,我们每一天都在焦虑中度过。
我们也开始去研究公办、民办、双语、国际的差别,利弊,门槛要求。
我们一点一点的看,一点一点的焦虑。
公办上不了,民办要砸钱,国际要身份。
可能有人会说,公办租房子也能上啊,只要房东给你开证明啊。我也这么天真的认为过,可实际办理的过程中就只能呵呵了。
房东给你开证明了,那就意味着:
第一他放弃了这套房子一定年限内孩子读书的权利;
第二,即使给你开了,你去办公幼儿园去报名试试?有个东西叫梯队排序,你就等着吧看看什么时候能排到你。
我永远记得报名的那一天,那个登记处的老师在问了我房子自己还是租的之后果断把资料递还给我的那一刻,带着不耐和鄙夷。
昨天还带领着上百人的团队拼杀互联网市场,但是那一天,我觉得自己毫无尊严,我的人生失败透底。
4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上不了学。不谈名校学区,我们连基本的学都上不了。
不是输在了起跑线,而是没有给你跑道。
“那就上私立吧。”
我跟我先生一致决定了,那就上私立。我们没办法给孩子房子,没办法给他户口,那我们就努力多赚点钱,让他可以去上个好一点的私立总行吧。
张江周围不乏很多有名的私立,比如中芯,比如TCA。普通双语班的收费标准是一个8000/月,一个1W+/月。价格不菲啊。
你可能会说拼了拼了,大不了我把我所有的收入都给孩子上学好了。
对不起我提醒一下各位,上面的数字只是最基础的,你要考虑到,校内还有各种餐费车费材料费,更多的校外你还得准备各种辅导班的费用。
什么画画、乐高、英语,什么编程机器人课、思维逻辑,什么幼升小、学而思、游学,什么围棋、篮球、游泳,外面的培训机构看花了眼,放眼望去全都是人民币堆的。
在大氛围鼓吹减负的当下,我们这些当家长的拼了命的用补习的方式让孩子显得合群。
是的,学校越是减负,大家就越愿意把孩子送到第三方教育机构。
我做互联网的知道,这么多教育机构可以上市,背后的原因就是学校里以减负的名义不教了。
5
但最后我们还是选择拼了拼了,为了孩子多贵也去报吧。毕竟私立是现在我们看来可以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
没想到最后的救命稻草也这么沦陷了。
中芯没有录取,TCA张江没有名额了,只有金桥还有少许名额……
有朋友在一边数落我们:
“你们做功课做的太晚了”
“你知道中芯大部分名额是给内部员工及亲属的吗”
“你知道有多少妈妈是为了孩子上学才苦苦一直留在中芯工作的吗?”
“1W多对孩子上学来说算什么啊你们早干嘛去了纠结个P啊”
我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本来以为一切的顺风顺水,但是在一开始这个环节卡住之后,一切都变的异常纠结和挣扎。
此时此刻,我开始相信为什么一线城市生育率低,因为有了孩子之后需要面对的事情,有太多的不可控。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而稍微有点讽刺的是,如今的我买得起房,却没有购买资格,也没有入学资格。
眼看着房价一天天涨高,也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高。
说实话,这个时候真的会怀疑:我来这里干嘛?
6
说出来也不怕大家笑话,我跟我先生都是985、211,我们都是靠着知识来到大城市打拼,以为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肯拼搏,能吃苦,我们确实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一个家庭的年薪,拼一拼也有100万。
这样的收入结构,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应该都是衣食无忧,不论生几个小孩想要怎么住。
现在看来,我们还有点单纯和天真。
动物的本能告诉自己要给小孩一个不错的未来,确实自己就是靠知识改变命运,只是如今才明白,打开知识的大门需要一张房卡。
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稍微奇怪的地方。
我们白天工作日感觉是这个城市的王,一点点的在改变自己所处的行业。下班回到家就会有一股莫名的挫败感,看着孩子的笑脸,觉得做了那么多屁都不是。
今年下半年,我们就有了上海的购房资格,看着银行卡里的钱,再去各个售楼处里转转。
说实话,买得起,但没有快感,更谈不上愉悦,还有点像一个傻逼。
7
哦,对了,最后说一句,为什么我先生这么努力的创业,因为之前有个政策,融资规模过多少可以直接落户。
但是当我们差不多的时候,走到居委会打探,一个中年老大妈用了当初那个学校登记老师差不多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幽幽的说了句:
“这个政策现在在变,好像要取消了。”
呵呵哒。
评分完成:已经给 cji_work 加上 50 银元!
评分完成:已经给 cji_work 加上 50 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