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孟良崮战役
“开局一张图,其余全靠编”。红朝笑笑生版主的《红朝的那些事》系列提到孟良崮战役,老夫读后有感就顺杆子爬,决定遵循众多网文规范,也先发一张孟良崮战役前敌我态势图,然后再和大家掰道掰道国军失败的原因。粟裕和陈士渠的回忆都提到一九四七年国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投入了四十五万兵力。不同的是粟裕回忆国军一线部队以整编七十四师,整编十一师,五军为核心组成三个机动兵团,共十七个整编师二十五万五千人,剩下七个整编师约二十万人“配置在各以徐州、济南为中心及鲁西南等地区担任守备和策应”,而陈士渠回忆四十五万人是一线十七个整编师的总兵力。具体情况为汤恩伯的一兵团包括整编七十四师在内的八个整编师,二十个旅约二十万人,王敬久的二兵团五个整编师十四个旅,十三万余人,欧震的三兵团四个整编师十二个旅十来万人,加起来差不多四十五万人。老夫认为粟裕在这里可能记错了,因为当时的国军编制还比较充实,一个军级单位加上支援单位大多在两万人上下,比如之前的宿北战役歼灭整编六十九师,战果是两万多,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都是歼敌两个军五万多人。就算按每个整编师两万人计算,十七个师也应该有三十四万人了。二十五万五千除十七,每个师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明显太少,更何况现有报道已经证实国军用于重点进攻的几个主力整编师都在三万上下,四十五万五千除十七,每个整编师(军)平均约二万六、七千人就比较合理。 一九四七年一月,华东野战军主力整编为九个野战纵队(相当国军的整编师或军),一个特种兵(实际是炮兵)纵队,共二十七万余人。按当时的编制人数,只有十纵就两个师(相当于国军的旅级单位)一万六千多人,其他八个野战纵队平均人数接近三万人(两万九千)。表面上看,国共兵力对比为四十五除二十七等于一点七比一,国军拥有近两倍的兵力优势,布阵重重叠叠,对共军呈多层碾压态势。 然而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从临沂到莱芜约一百六十公里的国军第一线,实际只部署了十个整编师,由北向南,分别是以五军为核心,加上整编七十五,八十五师位莱芜地区,整编十一师位新泰,整编六十五师位蒙阴,整编二十五师位桃圩,整编七十四师由垛庄向华野总部所在地坦埠进攻,整编八十三师位青驼寺,桂系七军和整编四十八师位河阳和汤头。二线部队却远在临沂到泗水公路以西(或以南,这条公里貌似西北走向),有些甚至在更远的泰安,曲阜,邹县,藤县一线。以泗水到蒙阴的距离为例,大约一百三十公里。当时华野王必成的六纵就躲在公路以西,所以才有两天两夜飞兵激渡二百四十里,占领垛庄,塞住张灵甫屁股的故事。按照国军“友军有难,我军不动如山”光荣传统,对比王老虎,这些部队在孟良崮之战爆发后没有表现出丝毫救援积极性,虽然张帅哥整整坚持了三天。 老实说,国军摆在一线的十个整编师的确是老蒋在整个山东能拿得出手的几个部队了。除了五大主力中的三个:整编七十四,十一师,五军,还有黄伯韬的整编二十五师和桂系七军,杂牌中的主力,比很多老蒋嫡系的战斗力还强。整个解放战争中,这两支杂牌,还有傅作义的三十五军,和五大主力一样,都是国军支撑关内战局的骨干力量。另外,李天霞的整编八十三师原为王耀武的一百军,军官大多来自整编七十四师,1946年改编为整编师后所辖仅二旅四团就装备了五百二十挺轻机枪和九十五挺重机枪,武器配备相当充实,是整编七十四师的兄弟军,孟良崮战役前已经改成了三旅制。 不过从一九四六年六月底内战爆发到一九四七年五月,由于遭到解放军多次打击,这些部队的士气却相当成问题。举例来说,整编十一师在一九四六年的章逢集战役中被晋冀鲁豫野战军消灭了一个团,在宿北战役中遭到叶飞一纵的偷袭,一度打倒了距该师师部一两百米的地方,后来又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戴子奇师全军覆灭。整编八十三师此时负责整编七十四师的右翼安全,但该师在苏北首战就被粟裕歼灭了一个半团三千多人,当时该师总共才四个团。整编六十五师更惨,在苏中战役中所辖一八七旅在如皋加力地区被歼灭,旅长梁采林被俘。就是整编七十四师也好不到那里去,在之前的两次涟水战役中损失了数千骨干,严重损害了部队的战斗力,几乎所有谈论孟良崮战役的文章都会提到这一点。其实,七十四军的问题远不止此。这个五大主力之首在抗战时期的常德保卫战中损失惨重,所辖五十七师除师长余程万带着几百人逃出,几乎全军覆灭。这些失败给部队带来的心理阴影是难以估量的。 而他们面对的华东野战军,虽然也有过一些失利,比如两淮保卫战和二战涟水都是防线被突破,但很少有旅团级以上的成建制部队被全歼。相反,他们通过一系列歼灭战不断提高士气,补充战斗人员损失,改善武器装备。正如毛泽东在苏中战役后,亲自为军委起草的给各解放区的电报中所说:“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精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国军始终没有意识到歼灭战的巨大威力。可以说在孟良崮战役前,国共两军的士气已经天差到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孟良崮战役发起后,华东野战军一、八纵队乘夜色掩护向整编七十四师两翼穿插,负责掩护的黄伯韬和李天霞闻讯后惊慌失措,慌忙收缩部队,让解放军顺利穿插到位,将整编七十四师和友邻部队割裂开来。这与其说是黄李二将不顾大局或昏了头,还不如说是之前被共军打怕了。 更糟糕的是,孟良崮战役打起来以后,北面邱清泉集团的三个整编师(军)面对华野最弱的十纵几乎无所作为,而南面的桂系七军和整编四十八师面对华野战斗力较弱的七纵也不肯积极行动,让华野其余七个纵队可以从容应付汤恩伯集团的五个整编师(军),华野二纵几乎成为事实上的预备队。 一般认为,整编七十四师装备美十榴十二门,七五毫米山炮三十六门,八一毫米迫击炮和六零炮三百九十六门,战防炮四十八门,轻重机枪六百三十挺,火箭筒七十二具,火焰喷射器五十四具,冲锋枪约两千枝,步枪约一万二千枝,在国军属于顶级配置。 比较而言,当时华东野战军的各纵队的武器配备也不弱。一九四七年三月二十一日,粟裕、陈士渠就华东野战军的武器配备情况有个大致报告:每个步兵排有四个班,其中三个班为突击班、一个班为火力班,共配两到三挺轻机枪、一具掷弹筒、六具枪榴弹筒。每个步兵营配备一个机炮连,装备四挺重机枪、两门中口径迫击炮或者三门六零炮。每个步兵团配备一个机枪连,装备六挺重机枪;另外配一个迫击炮连,装备六门迫击炮和一门步兵炮。另外在师一级配有战防炮连,集中使用火箭筒、战防炮和战防枪,在纵队一级则配备一个拥有十二门山炮的炮兵营。冲锋枪配备到班长或集中于某些突击部队比如特务营。按这个标准,当时华野一个纵队拥有十二门山炮,一百二、三十门迫击炮,十多门战防炮或步兵炮,七、八百挺轻重机枪,数百枝冲锋枪。 据研究,华野军两个纵队和整编七十四师的火力输出相差无几,相当或超过了整编七十四师两翼的整编二十五师和整编八十三师。更别提当时华野特种兵纵队的四个榴弹炮连共十六门美十榴已经可以参战。一九四七年初,陈毅在《一面打仗一面建设》一文中提到:“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日寇差,问题是在组织火力与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上需要加紧学习。”粟裕的战争回忆录也说:“从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来看,我军经过十个月作战,特别是宿北、鲁南和莱芜战役的锻炼,战术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各级指挥员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经验,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善,特种兵纵队已有相当基础,火力大大加强,具备了围歼强敌的基本条件。” 所以国民党军一线十个整编师和华野在兵力和火力输出上顶多就是一比一,没有丝毫优势可言。这种情况下国军统帅部却制定了一个弧形包围,中央突破的作战方针,试图和华野主力决战,真是典型的薄皮包大馅。一旦扔锅里烧开,肯定皮破露馅。其实,粟裕在之前已经注意到:“尽管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是要与我决战,但从其战区指挥员的行动来看,实际上是尽量避免与我决战”;“这就暴露了敌军指挥上的一个大矛盾,即战略上速决的要求和战役指挥上的迟疑、犹豫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敌军各个指挥集团,从而在对我军作战的态度、决心和行动上,必然会产生差别”;“因此,蒋介石设想达到指挥和行动上的集中统一是不可能的。敌人的这些矛盾必然还会表现出来并为我所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仗就是国军统帅部昏了头,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制定了完全脱离实际的错误战略方针。比较三百年前的明清萨尔浒之战,明军兵力对清军还占据优势呢。 孟良崮战役的关键是王必成神兵天降攻占垛庄。每每次读到此,老夫都是满脸疑惑。既然命令整编七十四师突击华野总部,为什么不让整编二十五师、八十三师或者二线部队派出至少一个旅控制垛庄呢?彻底免除整编七十四师的后顾之忧,使其可以尽全力进攻坦埠不香吗? 现在总算明白了,国军的问题其实就一个:兵力不足! 就像某地连续暴雨却在喊缺水,幽默😀。 6park.com贴主:mingxiaot于2024_06_30 21:18:33编辑
贴主:mingxiaot于2024_06_30 21:20:18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mingxiaot 加上 20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