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博士进入高校求职市场迎来历史性拐点。地方院校曾经为吸引人才慷慨提供的安家费,如今正加速退出历史舞台。
某地方二本院校青年教师投稿称,入职时承诺的安家费已被取消,类似的遭遇在2025年求职的博士群体中已非孤例。
这是“情理之外”,却是“意料之中”。
01 情理之外与意料之中
安家费的取消,对博士群体而言实属“情理之外”。博士毕业年龄大多在30至35岁,正值人生阶段中最需要经济支撑的时期。在博士圈内,安家费被约定俗成地视为“第一桶金”,其核心意义在于为经历了漫长求学生涯的博士们提供“成家立业”的基础资金。
这笔预期收入的消失,对于早已将此纳入人生规划的博士们而言,无疑是一种现实的打击,显得格外残酷。
然而,从宏观层面看,这又是“意料之中”。自2016年起,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以年均10%的速度扩张,在学博士人数从2013年的32.67万增长到2024年的67.63万。预计2025年我国博士生毕业规模在10万 - 12万之间,而高校约需要5万 - 6万教职岗位,实际国内高校教职“空缺量”预计在3.8万 - 6.5万之间,难以满足博士就业需求。
2025年6月,Nature期刊更以头条发文探讨“全球博士过剩”问题,指出博士数量远超学术界岗位需求,部分领域博士薪酬甚至低于硕士,印证了全球性的供求变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安家费“取消”也就不足为奇。
02 安家费早已 “名存实亡”
事实上,不少安家费早成 “看上去有,实际难到手” 的存在。每年高校入职季,“诱惑”“骗局”“避坑” 都是青椒们谈论安家费时的高频词,这与发放形式直接相关:
有的相对友好,如一次性发放、按年发放、考核通过后一次性发放;有的则暗藏门槛,如年度考核后按年发放,或中途离职、考核不通过需 “退还”—— 后者还分部分退还、全额退还、含个税全额退还(比如税前 50 万,税后到手 40 万,退时却要补 10 万)。有教师调侃:“就像骡子今天少拉了几圈磨,得把前几天吃的草全吐出来。”
例如,之前浙江某二本学校 110 万安家费引进人才的新闻在学术圈火了。不要帽子,不要职称,优秀博士可拿 90/110 万安家费。
都说落袋为安,但想完全拿下这笔钱,并不容易。
• 表格里的数字,全都是税前,扣税后还有多少?
• 给的安家费与购房补贴合计,如果不买房,那只能拿安家费,到手能有多少?
• 安家费与购房补贴不是全由学校给,还包括当地政府给的那部分;而且讲明,购房补贴得在购房后申领,还得符合相关规定,补贴金额浮动很大。
• C 类以上人才的安家费和购房补贴在入职后只能领三成,还是扣掉当地政府能给的那部分之后,学校说了算的那部分的三成。那么 D 类人才能拿到几成呢?
以上还只是一张图里能读到的最直接的信息。如果再往深里想,坑可能更大。
首先是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严重的比例失调。比如 D2 类优秀博士,安家费跟科研启动金的比例超过 10:1,甚至接近 20:1,这似乎暗示出高校就没想让博士们搞科研,也反向证明了安家费当中的猫腻。
第二是最右一列的首聘期薪酬:D 类博士对应「年薪或按学校薪酬执行」,单看「年薪」二字,似乎有想象空间,但不要「按学校薪酬执行」已经把年薪的范围基本锚定。
刚来的博士不可能给高级职称,撑死就是讲师中最高的八级岗位,岗位工资 2000 多,没有工龄的话,绩效等各种名目的收入全加起来,每月能到手 6000 就不错了。再加上各种福利,相信年薪不会超过 10 万。
两项综合来看,高校很可能是用安家费做噱头,实现低成本用人。
这种 “套路” 让安家费成了 “不敢动的钱”—— 有人干脆存起来 “摆烂”,间接证明:没了安家费,似乎也能走下去。毕竟,安家费本就是 “博士稀缺时代” 的产物,是高校 “抢人” 时的竞争手段。如今红利退去,它的消失本就有迹可循。
03 安家费 “归零”,博士该褪去 “特殊光环”
安家费的消失,本质是博士 “特殊光环” 的褪色。过去,“博士 = 高薪稳定工作通行证” 的认知已过时;2025 年的现实则明确传递信号:博士只是一个朴素的学历头衔。
未来博士培养必然转向 “解决实际问题”—— 规模化培养尖端人才,鼓励投身国家发展前沿。对个体而言,需认清:进高校的红利期已过,若只为安家费或待遇选择教职,已不合时宜。博士学历是学术兴趣与求知过程的证明,而非 “就业保证书”。
正如 “全球博士过剩” 的大背景所示,高学历不再是 “优秀证明”,真正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市场认可。做题家思维、学历崇拜已行不通,“脱下长衫” 反而可能是种 “解脱”。
或许多年后回望会发现:当年一笔安家费的有无,远不足以决定一生的 “安稳”。真正能支撑人生的,从来是自身能力与清晰选择。面对现实,与其纠结过往,不如静下心想想:自己真正能胜任、契合长板的路,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