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为一直努力拉车,就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骆驼祥子
挣扎
从上家公司离职有一年半了,新公司也已进入了稳定状态。前两天和前同事闲聊,问起了他们最近的情况,说已经有一年没发工资了。我再三确认后,确实整个2024年只有月初发了一次工资,之后就再也没发过。我走的时候公司确实状况已经不大好,离职2个月后公司补齐了欠发的两个月工资。
听到前同事的近况我没有感受到一丝丝的庆幸,有的只是对当下大环境的悲哀。可能也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走而是长期耗着,等待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
起初我也非常的震惊,冷静思考后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其一离职的人员中有几个月没有找到工作的,年龄太大超过35岁。其二公司一直在尝试融资,给员工承诺,让他们一直心存希望。其三公司同事相处融洽,尤其是在这种环境下大家会更加的团结,可以说是报团取暖吧。
据说25年春节会发一个月过节费,从他们的口吻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已经很满足了,甚至觉得前公司对他们挺好的。。。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长期受到压迫和侵害后,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甚至同情或认同加害者的行为。
迷茫
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安居乐业,如今偌大的北京城现在都已经这样了,不敢想全国二三线城市的状态。
求学17年作为几代人努力换来的一个大学生,如今也走上了失业、欠薪、讨薪之路,感觉多少有点唏嘘。
是不是我们还不够努力,没有努力成为一个技术大拿,没有努力转管理层,没有努力做人上人。不,即使我们拼了命,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祥子。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在一个企业干了三十多年直到退休。年轻的时候根本瞧不上父亲的职业,能在一个企业干到退休是无法想象的,同样也很不懈。
大学毕业意气奋发,感觉自己能闯出一片天,三年骨干、六年组长、十年专家。如今已经工作十年,而自己却还是一个普通码农。
结婚生子后,才发现普通人所追求的,仅仅是一些朴素的美好,健康安定。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如果你是一个初入社会的新兵,可能还不懂这两个词的分量,但如果你组建了自己的家庭,那你应该能理解这两个词的含金量。
所以当我们有了牵挂、有了家人,内心更加坚韧、笃定,成为了家庭里面最需要的人的时候,却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了。
抉择
如今自己也将迈入35岁这道大关,也要成为职场不待见的那群人。这些年常常和老婆聊起,我们什么时候离开北京,每次的结论都是再等等。我们不知道在等什么,也许就是多给自己一些喘息的时间吧。
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留的暑假作业,总是在假期快要结束才想起来做。而那时母亲总会骂道:“屎憋到屁股门边才解裤带”。
人生中有好多事情,我们知道迟早是要去做的,可是就是在等最后一刻。心理学上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当我们面临压力、焦虑或不满时,拖延成为了一种短暂的解脱手段。逃避现实,可以解脱一时,但不能解脱一世。
孩子出生后,我将近六旬的父母接到了北京,让他们顺利成为一名老北漂。 虽然有儿孙陪伴,对于好走亲访友的他们,还是不免有些寂寞。
35岁的压力,父母的期许,尽管做出抉择是难受的,但必须强迫自己动起来。和老婆商量去留北京的问题上,我们一致认为离开北京是必然的。既然结果已定,那就没什么好说的,接下来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去规划。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后,人反而是轻松的,有了方向,不再彷徨。
无论怎样,生活还要继续,靠自己的努力赚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