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形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4P1113课程类型:专业选修
课程名称:计算机图形学 英文名称:Computer Graphics
学 分:2.5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图形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图形学的研究思想,并能运用到其它领域以解决相关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和图形编程的能力,并能设计、使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应用软件处理图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算法,对计算机图形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能充分理解图形学中的各种基本算法在整个图形系统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1.1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应用领域与研究前沿,了解常用的图形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图形显示设备,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掌握计算机图形系统的组成;
1.2了解图形模式下的文本处理,掌握屏幕设置、图形颜色设置、线的特性和填充、图形存取以及基本图形函数,理解一些绘图程序实例,掌握利用C语言图形函数绘制一般图形;
1.3了解椭圆、规则曲线的生成算法和反走样、区域采样算法的基本思想,了解字符裁剪技术,理解区域、区域填充、裁剪、走样、反走样、窗口区、视图区的概念,掌握图形基本绘图元素、直线段和圆的生成算法、区域填充算法、线宽处理与字符生成以及直线段、多边形裁剪算法,上机编程绘制各种类型和要求的直线与圆以及实现裁剪一组线段和一多边形;
1.4了解曲线的参数表示和曲面的参数表示的基本知识,理解B样条曲线的定义、基本性质和B样条曲面的定义、生成技术,掌握Bezier曲线的定义、性质、Bezier曲线的拼接条件、de Casteljau递推算法和B样条曲线的生成技术,掌握Bezier曲面的定义、性质和Bezier曲面的拼接条件,上机编程绘制Bezier、B样条曲线和Bezier、B样条曲面;
1.5了解一些三维图形的裁剪和消隐技术,掌握二维、三维图形几何变换的基本原理和矩阵表示及三维图形的投影变换,上机编程实现一些简单图形的几何变换。
2.专业技能目标
2.1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2.2运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3运用图形学的研究思想,解决其它领域相关问题的技能。
3.专业素质目标
3.1具备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和数据库的能力;
3.2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处理的能力;
3.3具备使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应用软件进行图形编程的能力。
三、本课程支持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指标点
1.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3.2.1具有坚实的计算机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1~1.5,2.1~2.3和3.1~3.3。
2.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3.2.2熟练掌握计算机开发软件。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2~1.5,2.1~2.3和3.2~3.3。
3.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4.1.1具备计算机软件熟练应用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2.1~2.2和3.2~3.3。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知识、C语言图形程序设计基础、基本图形的生成与计算、曲线与曲面的生成与计算和图形变换技术,是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知识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是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值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数学分析等。
五、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环节16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序号教学单元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环节设计学时分配支持教学目标
1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知识1)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应用领域与研究前沿,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
2)掌握计算机图形系统的结构、基本功能及其硬件性能要求;
3)了解常用的图形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图形显示设备。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模式;
2)讨论式,探讨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领域与研究前沿;
3)启发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使用的图形设备。31.1
3.1
2C语言图形程序设计基础1)掌握屏幕设置、图形颜色设置、线的特性和填充以及图形存取,了解图形模式下的文本处理,掌握基本图形函数;
2)理解一些绘图程序实例。1)回顾互动式,结合C语言内容以提问形式互动教学;
2)多媒体教学,将一些绘图程序的结果形象地展示。51.2
2.1
2.2
3.2
3.3
3基本图形的生成与计算1)掌握图形基本绘图元素,掌握直线段、圆的生成算法;
2)了解椭圆、规则曲线的生成算法;
3)理解区域、区域填充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区域填充、边填充、种子填充的算法;
4)掌握线宽处理与字符生成的一些基本概念;
5)理解走样、反走样的概念,了解反走样、区域采样算法的基本思想;
6)理解窗口区、视图区的概念,掌握直线段、多边形裁剪算法,了解字符裁剪技术。1)课前预习式,提前预习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知识;
2)回顾互动式,针对圆的相关数学知识提问,以互动的形式进行圆的生成算法教学;
3)启发式,设立线宽处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如何编程实现。101.3
2.2
2.3
3.2
3.3
4曲线与曲面的生成与计算1)了解曲线的参数表示的基本知识,掌握Bezier曲线的定义、性质,掌握Bezier曲线的拼接条件以及de Casteljau递推算法,理解B样条曲线的定义、基本性质,掌握B样条曲线的生成技术;
2)了解曲面的参数表示的基本知识,掌握Bezier曲面的定义、性质,掌握Bezier曲面的拼接条件,理解B样条曲面的定义、生成技术。1)课前预习式,提前预习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知识,课堂上结合板书、多媒体互动教学;
2)多媒体动画教学,将不易理解的de Casteljau递推算法用动态形式展示,变成形象易于理解的知识;
3)根据Bezier曲线的性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Bezier曲面的性质。81.4
2.2
2.3
3.2
3.3
5图形变换技术1)掌握二维图形几何变换的基本原理和矩阵表示,包括:平移、旋转、比例、对称、错切变换以及组合变换等;
2)掌握三维图形几何变换的基本原理和矩阵表示,包括:平移、旋转、比例、对称、错切变换以及组合变换等;
3)了解一些三维图形的裁剪和消隐技术,掌握三维图形的投影变换。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模式;
2)启发式,根据二维图形几何变换的基本原理和矩阵表示,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给出三维图形几何变换的矩阵表示;
3)讨论式,通过展示组合变换的步骤,重点探讨组合变换的计算过程和特点。61.5
2.2
2.3
3.2
3.3
实践环节设置安排如下:实验项目编号实验名称内容提要及要求实验
学时实验
类型实验
要求支持教
学目标
1504P111301利用C语言图形函数绘图掌握常用C语言图形函数的功能和用法;使用C语言图形函数绘制一般图形和制作简单动画。4设计必做1.2
2.1
2.2
3.2
3.3
1504P111302设计算法绘制直线与圆上机编程实现直线和圆的基本生成算法,并绘制出各种类型和要求的直线与圆。2综合必做1.3
2.2
3.2
3.3
1504P111303图形裁剪算法的具体实现根据图形裁剪算法的基本思想,上机编程实现裁剪一组直线段和一多边形。2综合必做1.3
2.2
3.2
3.3
1504P111304绘制Bezier和B样条曲线根据曲线算法的基本思想,上机编程绘制Bezier、B样条曲线。2综合必做1.4
2.2
3.2
3.3
1504P111305绘制Bezier和B样条曲面根据曲面算法的基本思想,上机编程绘制Bezier、B样条曲面。2综合必做1.4
2.2
3.2
3.3
1504P111306图形几何变换的算法实现根据二维、三维图形几何变换的基本原理和矩阵表示,上机编程实现一些简单图形的几何变换。4综合必做1.5
2.2
3.2
3.3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若有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60%,期中和期末均为闭卷考试。若没有期中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期末为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成绩等情况综合评定,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依据课堂问答、讨论环节的准备和参与、平时测验等情况综合评定成绩;作业主要依据所交作业质量结合网络平台作业完成情况评定成绩;实验成绩主要依据课堂实验完成情况结合所交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各项成绩取平均得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
七、参考教材与资料
1.《计算机图形学教程》,王汝传、黄海平、林巧民、蒋凌云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第3版。
2.《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孙家广、胡事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3.《计算机图形学教程》,唐荣锡、汪嘉业、彭群生、汪国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计算机图形学实践教程(Visual C++版)》,孔令德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
执笔人:张克军、刘风华、米军利
审核人:杜法鹏
批准人:苏有慧
制定(修订)日期: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