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是基于广播传输的网络。
1、以太网连接
半双工(half-duplex)以太网:
在半双工工作模式下,通信的两台设备在同一个时刻只能有一方发送数据,而另一设备负责接收数据。对讲机就是这种方式。
这种以太网是争用方式工作的。所以容易发生冲突。IEEE802.3采用了CSMA/CD工作机制以避免和处理冲突。
CSMA/CD工作机制:
先听后发(CSMA)。工作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侦听网络上是否有数据在传输(载波),若有则继续侦听直至载波消失 ,如果没有侦听到载波,则发送自己的信息。
若此时网络是空闲的,而网络中A、B恰好同时侦听,那么它们没有侦听到载波,则同时发送自己的信息。这样必然会网络的某处发生碰撞。因此只有CSMA不能完全避免冲突。
边听边发(CD) 。站点A、B在发送数据的同时还应检测冲突,一旦检测到则停止发送。首先检测到冲突的站点会发送一个拥塞信号(jam signal)。此时A、B的数据都没有传送成功,必须尝试重传。何时重传呢?收到拥塞信号的站点会执行回退算法(back-off algorithm),确定下次发送时间。
CSMA/CD机制中,协议规定设备进行碰撞检测的时间固定为发送64字节所消耗的时间。这就是以太网帧最小长度为64字节的原因。小于64字节的帧为碎片,将被弃。
冲突的类型:
本地冲突。在单一的传输介质上,一台设备传输信号遇到另外一台设备产生信号。
远程冲突。传输的帧小于64字节,同时FCS检验码错误。几乎所有的冲突检测工具都可以检测到。
以上两种冲突为正常冲突。网卡会自动重传冲突帧。
后期冲突。在数据帧前64个字节传输完成后发生的冲突。后期冲突中,网卡不会自动重传冲突帧。例外:在802.3标准中,允许网卡重传后期冲突帧,但没规定必须重传;而在吉比特以太网中明确禁止重传后期冲突帧。
这种工作机制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不执行冲突发生后尝试重传的过程。
全双工(full-duplex)以太网:
在全双工工作模式下,通信的两台设备可以同是发送和接受数据。电话就是这种方式。
这种以太网中,连接的两台设备利用两对线,一对发送,一对接受,建立起无冲突的环境。
以太网帧的格式:
在每种格式的以太网帧的开始处都有64比特(8字节)的前导字符。其中,前7个字节称为前同步码(Preamble),内容是16进制数0xAA,最后1字节为帧起始标志符0xAB,它标识着以太网帧的开始。前导字符的作用是使接收节点进行同步并做好接收数据帧的准备。
Ethernet II类型以太网帧的最小长度为64字节(6+6+2+46+4),最大长度为1518字节(6+6+2+1500+4)。其中前12字节分别标识出发送数据帧的源节点MAC地址和接收数据帧的目标节点MAC地址。
接下来的2个字节标识出以太网帧所携带的上层数据类型,如16进制数0x0800代表IP协议数据,16进制数0x809B代表AppleTalk协议数据,16进制数0x8138代表Novell类型协议数据等。
在不定长的数据字段后是4个字节的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采用32位CRC循环冗余校验对从"目标MAC地址"字段到"数据"字段的数据进行校验。
接下来的2个字节标识出以太网帧所携带的上层数据类型,如16进制数0x0800代表IP协议数据,16进制数0x809B代表AppleTalk协议数据,16进制数0x8138代表Novell类型协议数据等。
在不定长的数据字段后是4个字节的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采用32位CRC循环冗余校验对从"目标MAC地址"字段到"数据"字段的数据进行校验。
以太网的自动协商: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衍生许多技术变体:10Mbit/s 、100Mbit/s等,半双工和全双工模式。
自动协商可以让网络中的设备相互确定对方的能力,并将自己设置成双方共同支持的功能状态。协商包括发送速率和工作模式两方面。如果协商不 一致,将导致双方无法正常连接。
PS:
5-4原则:两台通信主机之间,最多情况下,5段网络介质、4个集线器(中继器)、3段网络。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debug/6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