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 “初恋 · 白月光” 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初恋,凭什么是他永远的白月光?
2020-09-23 19:05:02 来源: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初恋仿佛是每个人心中难以忘怀的回忆。
每个现任最怕的不是前任而是初恋,也有人说初恋是永远的白月光,是仿佛如月光一样明亮皎洁而又可望不可即的存在,代表着一个人最开始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在近几年也不乏与初恋题材相关而大火的影视作品,从泰国电影《初恋那件小事》再到改编自九把刀同名小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小幸运》等等,对初恋的回忆似乎成了大众的情结。
会在天气晴朗的下午回想起和初恋一起手牵手走过的小巷,会在无意间偶遇初恋时仍然心头一紧甚至小鹿乱撞。
除了因为喜欢而放不下一个人的执念,还有什么原因使人即使找到了爱情里新的归宿也仍然对自己的初恋恋恋不忘?
01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偏爱的却有恃无恐
初恋为什么被无数人回忆留恋,有较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初恋都是无疾而终,或许只是表露了好感还来不及珍惜彼此的挥手作别,又或许只是停留在牵手的懵懵懂懂的爱恋,最后所有的感情随着季节的更替变换而悄然远去。
无疾而终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像是人们尚未处理完的事情,被人们一直记挂在心上甚至忍不住回想。
蔡格尼克曾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也叫蔡格尼克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手头上事情没有按时完成就浑身难受的人群,很多时候初恋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较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都是仍没有被完成的状态,正如歌词所说的那样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偏爱的却有恃无恐”。
02 我们的回忆都带上了滤镜
在心理学中,怀旧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于过去事物的偏好。怀旧的内容多种多样,去过的地点、见过的人物、经历过的事件和情境,都可以成为怀旧的对象。
许多人都会怀念过去,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而当我们处在恐惧、不连续、焦虑或不确定的环境中,或是被拒绝时,更容易产生怀旧的情绪。
有的人回忆过去与初恋相处的点点滴滴感慨曾经的美好,却殊不知在我们怀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回忆并非都是完全真实。
说到回忆不得不先说说遗忘,心理学上比较认可两种遗忘理论。
一是痕迹遗忘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痕迹随着逐步消退。
二是干扰理论,强调记忆痕迹之间的相互影响,先后材料的干扰会对记忆结果产生影响,这种干扰抑制作用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主要指后来的学习内容对先前学习内容的干扰,也就是说人在回忆进行记忆重组的过程中,会受到事后经历的影响比如个人感知、想象、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记忆、信念、社会影响等等。
换句话来说每个人的回忆容易不知觉地带上一定的滤镜,或许当年与初恋之间的相遇并没有回忆里的那般美好然而因为倒摄抑制现象的出现,我们的记忆也发生了改变。
03 第一次因你心跳加速
初恋让人难以忘怀自然是离不开那些曾经心里小鹿乱撞的瞬间,第一次牵手,第一次亲吻,第一次真正地信任对方将情感毫不保留地倾诉。
根据贝勃定律,第一次给人的刺激最为明显,而随着次数的增加,即使再给予刺激也会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这与经济学领域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谋而合。
换句话来说,遇见初恋所带来的第一次心动注定会成为人们心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因为那是第一次人们如此坚定地相信眼前这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而又胜似亲人的恋人,学会如何去用尽全力地对另一个人好。
初恋意味着第一次心动、第一次接触爱情的酸与甜,无论最后的结局是无疾而终的挥手作别还是轰轰烈烈的转身离开。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再留恋也只能把这份念想放在心底,忘不掉初恋或许并不等于仍然喜欢着初恋,认真过好眼前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祝大家晚安,好梦。
-END-
编辑 | 虾
排版 | Duuuer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网络 banzisu
参考资料:
[1]《潘光花 完形视域与认知范式——论格式塔学派关于记忆与问题解决研究对认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促进》
[2]《Know Youself 是不是大多数男生最爱的永远是初恋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对 “白月光” 念念不忘?
原创 于木 Take It Eeeeasy 2025 年 04 月 24 日 21:40 天津
“如果某一天在路边擦肩而过,我想,我的心脏会比眼睛先认出 ta。”
大约 “白月光” 的杀伤力就在于,即使很久不见,即使没有可能,即使再无交集,也会在深夜里反复想起, 理性上深知没有回响,但感性上依然念念不忘。
似乎在生命里最难以抹去的,总是那些没能得到的遗憾。如果注定无法拥有,我们要如何 “祛魅”?
晚上好,我是小编于木。
1 疯狂迷恋着,难以触碰的
我们好像总是迷恋着不属于自己的 ——
“如果当初在一起,现在会不会不一样?” 这样的念头总会在黑寂里不可控制地盘旋,没能拥抱的 “白月光” 是时间抚不平的意难平。
“ta 好漂亮啊,舞台上的 ta 闪闪发光。” 看到班上受欢迎的同学,总觉得 ta 自带光环,自己怎么努力都比不上。
- 刷到网红的精致生活、流量带来的 “泼天富贵”,忍不住想,要是我能像 ta 一样就好了……*
或许正是由于得不到,这些人和事更添几分滤镜,让我们难以释怀。
格式塔心理学曾提出 “未完成情结”,指的是人们对那些没有完成或没有获得成功的事情往往记忆更深刻。
- 譬如,一场考试里,留下更深印象的,会是卡壳或是纠结的难点,而不是轻松解出的题目。*
因为从未真正完成,所以白月光难以忘记。不曾拥有、不曾走近的人与事,更容易套上完美的标签,于是更让人挂怀。
2 为什么我们总是放不下?
01 信息不对称:“冰山一角” 的美好
或许你羡慕着网红生活,精致妆造、轻松赚钱、环球旅行……
亦或向往着考公考编上岸,朝九晚五、人际简单、稳稳的幸福……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幸存者偏差” 提出,人们更容易看到成功者的故事,而忽略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公务员稳定的背后,是基层的彻夜通火通明,有写不完的材料、迎不完的检查,是一眼望到头的绝望,缓慢增长的薪资、没有盼头的晋升。
首页里飘满百万网红的光鲜亮丽,但看不见的是 99%的新媒体博主沉浮在大数据推介里,苦苦熬着爆火的小概率事件。
任何职业都有 AB 面,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那一面。
02 社会比较:别人的生活更 “香”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被动进行着 “向上比较”。
- 受欢迎的同学身边总围绕着许多示好的人,但也因此承受着更多舆论压力:
“ta 好装啊”“跟谁都玩得好,这种人最可怕了”……
光环之下的议论甚至是恶意揣测,是人缘好的负面效应。
也许你没有过众星捧月的高光,但你也有三两好友,点缀你平静的生活。
比较是偷走快乐的小偷,别人的生活也并非你想象里的轻松如意。
03 心理补偿:幻想为现实 “撑伞”
当现实不如意时,大脑会自动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将已经过去的或未得到的东西理想化,产生反事实思维,然后有了 “如果当初我勇敢一点,或许就会……” 的懊恼。
人不能活在梦里,而忘记生活
感情不那么顺利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怀念 “白月光”,“要是当初和他在一起,现在应该很幸福吧。”
但其实,契合与美好是仅存于幻想的、从未尝试的可能。
也许你放不下的,不是执念里的 ta,而是过去的自己、回不去的时光和 “可能性” 带来的慰藉。
3 人生祛魅指南
01 打破神秘感
当你对人或事产生好感时,会不自觉地产生 “光芒效应”,认为 ta 方方面面都是优秀的。
但当你靠近时,光环会随着距离的缩小而减弱。
试着创造你和 “崇拜对象” 的相处机会
例如:一起做小组作业、参加社团活动,也许就会发现 ta 的不完美 —— 逃避责任、没有担当;借口拖延,影响集体;态度冷淡,情绪波动……
你也可以罗列 ta 的优缺点,也许 ta 长在你的审美点上,有吸引人的小聪明,笑起来也很温柔阳光,但人类的特质是一体两面的 ——
浪漫会变成风流,活力会变成疯癫,善感会变成忧郁,专注会变成冷漠……
也许,你喜欢的只是某个瞬间或是某种状态下的 ta,而非接纳完整的、真实的、不完美的 ta。
02 时间会模糊记忆
心理学上存在**“玫瑰色回忆效应”**,指人们在回忆过去时,倾向于淡化负面记忆,强化或美化积极体验,使得过去的经历比真实发生的更美好。
也许,白月光只是回忆里甜蜜滤镜的产物。
如果很难放下,试着交给时间。
倘若多年后再见,你会突然发现,ta 早已不是那位少年,而自己放不下的一直是十八岁的记忆。
或许过上三五年,回看过去迷恋的偶像,也会生出 “我当初到底喜欢 ta 什么” 的困惑。
给自己一个期限吧,一年、三年、高考后、上岸后,倘若时间冲不淡关于 ta 的心动,那就勇敢一次。
03 打碎 “幻想”
比起得到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的痛苦,替代性尝试是更低成本的祛魅。
如果你想成为网红,试着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测试自己的网感和关注度是否能够支撑新媒体事业。
如果你想进入体制内,试着在假期到理想单位实习,看看工作氛围与性质是否与想象中的一致。
也许体验过后,你就会打破对职业 “围城” 的幻想。
写在最后
祛魅是挖掘的过程,看见滤镜下的真实,感知幻想下的理性。
你放不下的也许不是 ta,而是意气风发的岁月和朝气蓬勃的青春。
世界没那么完美,但也没那么糟糕。
依赖迷恋虚幻来逃避现实终归是饮鸩止渴,
真实的你,握得住的拥有,才是抓得住的未来。
文 | 于木
编辑 | 曼儿
排版 | 曼儿
男生心里的白月光,到底是怎么样的?
我是唐一 2025 年 05 月 03 日 23:07 广东
作者:唐一
来源:我是唐一(ID:tangyi1858)
其实说实话,每次我听到「白月光」、「满眼都是我」之类的话,就会觉得很想笑,因为这些词语总让我觉得很有童话色彩,很唯美很浪漫 —— 而我这个人比较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而且看多了人性的丑恶,就不太相信这种唯美和浪漫的事情。
扯远了,我们来聊聊男生心中的「白月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什么才叫做「白月光」?
在我的理解里,白月光大概就是,男生压根就不了解那个女生,只是和她有过几次接触,就给她开了滤镜,对她进行美化,并且过度崇拜她。
老实说,这种情况在男生群体多不多?我的观察是 —— 有,但很少。
大部分男生,在读书年代,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暗恋的妹子,但也仅仅是在读书的时候喜欢而已,毕业之后还能记得多少,我是要打一个大问号的。
毕竟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和妹子的联系越来越少,平时也没啥接触的途径,可能就是刷一下朋友圈看一下对方的情况,其实感情是会越来越冷淡的。
距离不会产生美,距离只会产生陌生和冷漠。
哪怕一开始他对这个妹子很疯狂,久而久之,肯定也会淡下来,因为可以得到的反馈太少了。
他再迷恋又怎么样?能睡到这妹子吗?能和这妹子在一起吗?不能。
如果没有正反馈,没有人可以一直这样迷恋下去,大部分人在迷恋「白月光」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对方只是一个美好的梦。
梦再好,也只是梦,早晚是要醒的。
我有个死党,他曾暗恋过大学时期的一位同班同学,校花级别的那种,各种心心念,就想着什么时候和对方在一起。
但白月光在北京,他在深圳,两个人隔着很远,他又很害羞,不敢和白月光有啥交集,就只能这样想着。
然后有一个周末,白月光说要来深圳,班里的同学知道了,就说她难得来一次,顺便搞个同学聚会,把大家都约出来见面。
我这死党自然也被邀请了,但那段时间他刚好在和一个妹子接触,妹子也是漂亮温柔的那种,双方的关系也在升温,而且那段时间,妹子的奶奶去世了,妹子就求他来她家,陪陪自己,不是做爱,就是纯陪着聊聊天。
然而,他拒绝了这妹子,跑去和白月光一起同学聚会了。
后面他不止一次和我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选择去那妹子家!」
他去了同学聚会,看到了白月光,那又怎么样?他和白月光也没聊几句,同学都在呢,他最后只是一起拍了个大合照而已。
而妹子那边,自从这一次之后,就对他冷淡了许多,后来也不再理会他了。
也就是说,他既没有和白月光产生什么联系,本来很有希望在一起的妹子也不理他了,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捞着。
后来他也想通了,觉得白月光只是他的幻想,只是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他和白月光是不会有啥交集的;
只有他身边的妹子,才是他真真切切可以交往的对象,也是他可以把握住的良缘。
放弃唾手可得的良缘,去寻找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幻象,真的太傻了。
所谓白月光,也就那回事
而且,还有一部分男生,表面上装出一副怀念「白月光」的样子,实际上只是想利用「白月光」来操控你。
男生对待白月光,其实和对待前女友差不多,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你以为他是怀念白月光,实际上是针对你。
他可能是想通过白月光,来展示自己很有魅力,来展示自己是个很深情的人,也有可能是为了让你有点压力,甚至有可能就是为了赶走你。
相信我,男生都是特别实际的动物,要是「怀念白月光」这件事没啥好处,他只能干想着,他是怀念不了多久的。
他最大的好处,当然就是你了。
怀念白月光,只是怀念旧时光
当然,确实也会有一部分男生,会像发了疯似的,非常迷恋自己读书时的那位「白月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用担心,他根本就对「白月光」没啥情感,他只是在怀念自己过去的老时光而已。
我很喜欢一句话 ——
「仰慕一个人,只是向往一种生活;怀念一个人,本质上是怀念一段旧时光。」
所谓的白月光,对于这些男生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岁月的标签,看到她的存在,就等于回到了过去那个懵懂的学生年代。
那个时候,不像工作的时候那么勾心斗角、劳劳碌碌,每天无忧无虑的,只要读好书就好,不用挂念别的事情。
而且那个时候,一切都充满希望,我们还年轻,未来有无限可能,貌似可以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任何人。
所以,如果他有心念念的白月光,其实没关系,就让怀念呗,他只是怀念那段旧日子而已。
人老了,没啥寄托了,未来也就那回事了,只能靠着一次又一次回忆过去活着了。
也不需要担心白月光会破坏你们的感情,白月光想不想和他在一起还另说呢,而且好玩的是,时光荏苒,大家变化都很大,只要他接触到白月光,是一定会幻想破灭的。
有个网友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大学时暗恋过一个女神,把她视为纯洁的象征,这几年一直心念念着她。
后面同学聚会,他看到了几年没见的女神,发现女神胖了一圈,面色也很憔悴,他对女神的幻想彻底破碎,后来就再也没怎么提起她了。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白月光是不可替代的,哪怕白月光本人来了也替代不了。****」**
别关注白月光了,关注你们自己吧
所以说,如果你很担心男生会一直惦记着某位白月光,也没啥必要,很多时候这些「白月光」是破坏不了你们的感情的。
那只是一个梦,一个幻象,总有一天是要醒过来的。
那些白月光,其实就是校园时期的一些漂亮女生,没啥特别的,只是一种象征,代表了大家过去美好的校园时光而已。
如果你说「白月光」破坏了你和他的感情,那就大错特错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只和彼此有关,和第三者无关。
如果他移情别恋了,那问题是出在你们的关系上,所以你要把目光放在你们两个人的互动上,看一下到底出现了什么事情。
光是在想着「白月光」,想着「对抗情敌」,其实没啥用,因为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什么「白月光」身上。
加油吧。
为什么 “白月光” 这个词让我一直很不适?
原创 Diane666 Diane 的只言片语 2025 年 06 月 21 日 16:49 荷兰
我真的一直很膈应 “白月光” 这个词以及任何 “把没得到的人 / 过去的人看作白月光、把眼前人看作蚊子血” 的行为,在我看来这种心理就是贱也非常病态。
对眼前人的不尊重:白月光是对现实的逃避
那天和朋友聊到,我们都是觉得 “现在的 / 当下的人就是比过去的要好”,否则为什么他们成为了过去式呢?把过去的人当作白月光,其实也是对眼前人的极度不尊重。在我看来,把没得到的人神化、贬低眼前人,本质上不是对 “爱” 的缅怀,而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的逃避。而且如果连这个过去的人在一起都没有在一起过,那就更恶心和幼稚了。都没有任何两个人在一起真实的体验,不过就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 幻觉 + 没得到的执念,也正是因为没得到,所以你根本就没有见过真实的对方,更多是自己的想象和滤镜。
但是你眼前的人和你有的是真实的回忆和互动,虽然你可能看到他们更多的缺点,但这正是一段真实关系的必要要素。对于我来说,真实的远远比那些遥不可及的来的更加珍贵。
白月光背后的冷漠与自恋
而且自动在脑海里美化那些没得到的,甚至在心里留下个不可替代的位置,这种行为真的很恶心。那合着眼前人就是你的 second choice,甚至是你向世俗妥协的工具,这种爱情中的犬儒功利主义真的很恶心。那种 “我现在虽然和你在一起,但心里永远有一个人不可替代” 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在说:你不是我最想要的,你只是一个现实可得的替代品。这种带着高高在上 “我其实可以更好” 的心态,不仅冷漠,还极度自恋。
成长视角下:过去的人无法超越当下的选择
我一直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也是不断成长的,所以我觉得我现在选择的人自动会比以前的人好也更加适合我,回头看的话,我有的一段段关系也是不断提升的,根本不存在什么 “神化过去人” 的可能性。恰恰相反,现在回头看反而会看到当时自己没有看到的对方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还总是念念不忘过去、把过去的那个人神化,其实恰恰说明:他还没有变。他还站在旧的自我里,所以才觉得那个 “曾经的人” 最好。但如果你成长了,你就会知道,过去那个人真的只是你当时阶段能吸引、能接受的那种关系,成长起来的你就不会再感兴趣了。
快速上头与下头:和幻想谈恋爱的游戏
另外再说一点,我发现很多的快速上头和下头的根源其实是你根本没有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一般快速上头迷恋的都是外在的标签,然后在发现对方一个缺点后再快速下头,其实本质上还是没有去看一个人内在和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快速上头和下头的关系,其实跟对方无关,而是你在和你脑海里构建的那个人 date, 只是急着在对方身上投射你的需求和幻想。
真实链接:成熟感情的核心
无论是 “白月光”“加滤镜”“快速上头下头”,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就是不了解真实的对方,喜欢的是一些标签的集合体,而没有和一个真实的、复杂的人建立链接。这种喜欢没有建立在深刻了解之上,自然也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
看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人发生链接,也是一种能力,否则只能停留在最浅层的关系中。我从不相信什么 “白月光”,也不觉得没得到的就更珍贵。真正有价值的感情,从来不是那种挂在回忆里的 “意难平”,而是你在当下和一个人一次次选择彼此、磨合、理解、建立真实关系的过程。
成熟的人能看到完整复杂的人性。
成长的本质 | 探索人性、研究规律与剖析文化
我的成长开窍:学习的本质就是研究 “人性、规律、文化”
2025-07-28 15:23・正直喜鹊 lURYF
我曾经以为,学习就是啃书本、记公式、拿高分。g
直到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栽过跟头,也尝过甜头,才恍然大悟:真正的成长,原来是搞懂三件事 —— 人性、规律、文化。
一:搞懂人性,社交不再踩坑
社会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和人打交道(家人、朋友、同事、老板、客户、陌生人)。
学习人性,就是学习看透人心、理解行为,让你在人群中游刃有余。
以前我特直,说话做事只认 “理”。
结果呢?明明是好心提建议,却得罪了同事;明明方案很完美,却说服不了客户。
为啥?因为我只盯着 “事”,忽略了 “人”。
后来我明白了:
人都有需求: 老板要业绩,同事要认可,客户要解决问题。你得先看到对方 “想要什么”,才能找到合作的突破口。
人都有情绪: 别在别人气头上讲道理,也别在别人得意时泼冷水。学会察言观色,在合适的时机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
人都有立场: 同样一件事,不同位置的人看法完全不同。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顾虑和出发点,沟通起来就容易多了。
搞懂人性,不是变得圆滑虚伪,而是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减少摩擦,建立更有效、更舒服的关系,在人群中自然就 “游刃有余” 了。
二:摸清规律,看懂时代趋势
社会不是一团乱麻,它是有运行规律的。
政治怎么变?经济怎么走?社会思潮往哪边涌?
学习规律,就是学习看清这些大趋势,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甚至抓住机会。
以前我只关心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总觉得那些宏观的东西离我很远,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
经济规律:供求关系、周期波动、发展因素…
社会规律: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发展、文化潮流、…
政治趋势:政治体系、政府结构、时政分析…
思维方式: 分析 方法论、逻辑推理…
懂了规律,你就更能:
预见变化:提前看到苗头,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把握机遇:在趋势形成的早期,发现潜在的机会。
规避风险: 识别哪些事情是逆潮流而动的,尽量避开。
理解现象:社会上很多事情,不再是 “看不懂”,而是能看到其背后的逻辑。
摸清规律,就是拥有一副 “望远镜”,能看得更远一点,在变化的世界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向,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三:理解文化,适应不同水土
世界很大,各地的人想法、习惯、规矩都不一样。
学习文化,就是学习理解这些差异,明白它为啥形成,然后学会 “入乡随俗”。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具象化表现,底层逻辑是 “适者生存”。
比如:湖南 / 江西 / 四川等喜欢吃辣,本质是因为气候潮湿,吃辣有助于排湿;再比如云南以及越南、泰国等喜欢吃酸,本质是因为热带天气热吃酸能促进食欲…
再比如:农业陆地国家容易受到邻国的入侵,而只有 “忠君爱国” 思想,才能更好的集中资源和统筹人力调动去抵御外敌,因此农业陆地文明更容易形成 “集权 / 独裁”。
而海洋文明在出海捕捞需要船上多个角色分工协作(水手、航海士、船长…),也需要集中多个人智慧,如此才能在危险的大海中提高生存率,因此海洋文明更容易形成 “分权 / 民主”。
再比如: 农村熟人社会更加强调 “道德规则”,有利于熟人社会的稳定;而城市是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更强调 “利益规则”,为了确保陌生人的协作,则会需要 “法治” 保障,因此社会法治更可能在城市中演化产生…
理解文化,核心在于认识到:
文化是 “适应当地环境” 的结果,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塑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与否。
比如:在当今高度城市化的大环境下,既需要拥抱 “道德规则”,还需要拥抱 “利益规则”,城市 “文化” 讲究的是 “互利互惠”,学会 “利益规则” 来适应城市,生活才更游刃有余。
去到不同的地方(农村或城市,公司或社群),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能让你更快融入,减少冲突,事半功倍。
理解文化,让你跨越鸿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人和谐相处。
三把钥匙,开启通透人生
我的成长 “开窍”,就是明白了学习的核心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这三把钥匙:
人性(看人):搞懂人心,社交游刃有余。
规律(看势):摸清趋势,生活更有掌控。
文化(看水土):理解差异,适应不同环境。
学习人性,让你在人群中走得更稳;学习规律,让你在时代浪潮中看得更清;学习文化, 让你在世界各地都能扎下根。
这三点不是割裂的,它们互相交织。理解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能帮你更好地理解那里的人性;看清了大的规律,也能帮你理解某些文化现象为何产生。
掌握了这三样,你看人、看事、看世界的眼光就完全不同了,会变得更通透、更从容,也更懂得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我认为学习的本质,也是成长的真正开窍之处。
当然学习的目的是 “行为改变”,不能只学而不用!
via:
- 初恋,凭什么是他永远的白月光? - 心理百科 - 南方心理在线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http://counselling.scnu.edu.cn/a/20200923/106.html - 白月光和朱砂痣是什么意思?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205939 - 为什么我们总对“白月光”念念不忘?
https://mp.weixin.qq.com/s/S-pIccwmBZkXYZRgqnXtog - 男生心里的白月光,到底是怎么样的?
https://mp.weixin.qq.com/s/LQ-YXs1D1ihjY9ONVZq3lQ - 为什么“白月光”这个词让我一直很不适?
https://mp.weixin.qq.com/s/tIQ4K5q18rKz5NQrocYVAw - 我的成长开窍:学习的本质就是研究“人性、规律、文化”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32030009108627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