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介
为什么现在满屏都是短平快的内容?
先来看看整体逻辑:
现在刷手机的时候,看到的内容越来越 "短平快" 了。
-
-
短视频 15 秒就能看完,
-
朋友圈文案配张图就能表达情绪,
-
广告变成了 "3 天瘦 5 斤"、"7 天学会编程 "这样简单直接的句子。
-
这些内容看起来有点" 情绪化 ""简略化",就像给大脑喂 "快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互联网内容正在悄悄 "变味儿"
以前我们看的文章可能有几千字,现在刷到的短视频大多不超过 1 分钟,朋友圈文案很少超过三行,就连新闻标题都变成了 "震惊体"" 疑问体 "。
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 内容变短 ",而是变得更" 刺激神经 "。
比如,以前卖减肥产品可能会讲一堆营养学知识,现在直接说" 肚子上的游泳圈太丑了!每天花 10 分钟跟练,就能穿上 S 码小裙子 "。
这种内容像一根小针,直接戳中你的焦虑,让你心跳加快,忍不住想点击、购买。
2、商家的 "赚钱公式":短平快 = 高回报
商家们发现,做这种短平快的内容简直是 "性价比之王"。
假设你想开个网店卖护肤品,拍一条长视频需要找专业团队策划、拍摄、剪辑,可能花上一周时间、几千块钱;
但拍一条短平快的视频很简单:找个主播对着镜头说 "熬夜党看过来!这款面膜急救补水,早上起来皮肤透亮到发光",配上夸张的表情和快速的节奏,半小时就能搞定。
这种内容的逻辑很直接:
-
-
先 "发现焦虑"(比如 "你皮肤不好是因为缺水"),
-
然后 "放大焦虑"("缺水会让你显老 10 岁,同学聚会都没人理你"),
-
最后 "解决焦虑"("快买我们的面膜,立刻解决问题")。
-
其实仔细想想,皮肤变好哪有这么简单?
但在焦虑的情绪下,很多人会冲动下单。
商家投入少、见效快,自然愿意生产更多这样的内容。
3、平台的 "小心思":留住用户就是留住钱
再看看我们常用的平台,比如抖音、快手、小红书,它们为什么总是推送短平快的内容?
因为平台需要留住用户,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平台就能赚更多广告费。
短平快的内容就像 "时间黑洞",15 秒一个视频,你不知不觉就刷了一个小时。平台的算法很聪明,它发现情绪化、简略化的内容更容易让用户停留、互动(点赞、评论、分享),所以就会不断推荐类似的内容。
比如你刷到一个 "如何三天背完英语四级单词" 的视频,觉得有用点了赞,接下来几天,你会发现满屏都是 "快速提分"" 短期逆袭 "的内容。
平台不是故意让内容变"low",而是商业价值驱动下的选择 ——
用户喜欢看什么,它就推什么,这样才能赚钱。
4、我们正在陷入 "低智化" 循环
这里说的 "低智化" 不是说大家变笨了,而是我们的大脑越来越习惯 "被刺激"。
以前我们看长文章需要集中注意力,现在看 15 秒的视频习惯了快速切换,再看长文就觉得 "累"。
商家和平台发现这一点后,就会生产更多不需要思考的内容,反过来让我们更不愿意深度思考。
比如,
-
-
看到 "每天喝一杯这个茶,一个月瘦 10 斤",很多人不会去想科学依据,而是直接下单;
-
看到 "考上 985 的秘诀就是每天学习 16 小时",不会去思考是否合理,而是跟着焦虑。
-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
我们喜欢短平快的内容→
-
商家和平台生产更多这样的内容→
-
我们更习惯短平快的内容→
-
大脑越来越不愿意深度思考→
-
更多情绪化、简略化的内容出现。
-
5、给你提个醒
也许你会觉得,看短平快的内容没什么,就是图个轻松。
但慢慢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很难通过短平快的内容传递。
比如,学习一门技能需要长期练习,减肥需要科学饮食和运动,这些 "复杂" 的真相,很难用 15 秒的视频说清楚。
而商家和平台为了赚钱,会用短平快的内容 "欺骗" 你的大脑,让你以为问题有 "捷径" 解决,其实根本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下次刷手机的时候,不妨多停几秒想一想:
这个内容是在帮我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焦虑?
它有没有让我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
虽然我们很难改变整个大环境,但至少可以保持一点清醒,不让自己完全被 "短平快" 的内容牵着走。
作者简介
卫朋《硬件产品经理》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受邀专栏作家,CSDN认证博客专家、嵌入式领域优质创作者,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专家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