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系统是一款优秀的操作系统,在移动设备、企业服务器、嵌入式领域等被广泛使用,这篇文章简单梳理一下Linux系统的历史、组成、特点、应用场景及主流的Linux发行版本。
目录
1、Linux发展历史
Multics系统:早期的计算机都是大型机,主机数量少且无法供大量用户访问,1965年前后,Bell(贝尔实验室)、MIT(麻省理工学院)及GE(通用电气公司)共同发起Multics计划,目标是开发出一个可以让大型机同时供数百个终端用户接入使用的多用途、分时及多用户的操作系统,但是后来资金短缺,计划进度落后,Bell退出该计划。虽然最终该计划也开发出了自己的系统,但由于系统较为庞大和复杂,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尽管没有获得成功,但该计划为后续操作系统的发展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
Unics系统:1969年,Bell的Ken Thompson(原Multics计划参与者)由于个人需要(想要移植一款游戏到Multics 系统上),使用汇编语言开发出一套基于DEC的PDP-7主机的内核程序,同时包含了一些内核工具和一个小的文件系统,命名为Unics,与庞大复杂的Multics相比,这个系统已经精简了很多,这便是Unix的原型,这个系统已经提出了"一切皆文件的思想"。
Unix系统和C语言的诞生:Thompson开发的Unics使用体验还不错,在Bell内部广泛流行,但是由于其使用汇编语言编写,跟硬件强相关,在不同架构的设备上运行时要重新编写,为了使其便于移植,1973年,Thompson与同事Dennis Ritchie合作将 Unics 用当时的高级语言 B 语言重写,但重写出来的程序性能较差,于是Ritche 将 B 语言重写为 C 语言,再用 C 语言重写了 Unics 内核程序,最后正式发布的新版本就称为Unix。Unix系统由于其高度可移植性和强大的性能,得到了广泛使用。
Unix的重要分支—BSD:1977年,Ken Thompson在休假期间到Berkeley大学进行教学,无偿提供Unix供大家学习研究(实际上是当时AT&T被美国反垄断制裁,Bell实验室也不能销售Unix),在这种开放环境下,Unix的功能和特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Berkeley一个专门研究Unix的小组为Unix开发了很多新特性,如著名的 TCP/IP协议,其开发完成的Unix系统称为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 (BSD) 。很多公司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购买BSD并发行其商业版本,BSD小组的Bill Joy也创办了SUN公司,开始发行商业版的BSD—Sun OS,其销售量一度超过了AT&T本家的Unix。BSD的最终版本即是BSD 4.3 ,它是混合开源的,即有开源部分也有闭源部分。由 BSD Unix衍生出的SCO Xenix(Microsoft 及 SCO 共同开发)、Sun OS(SunMicroSystems 开发,Solaris的前身)、NEXTSTEP(NeXT 开发)等商业版本均闭源且受专利保护。
Unix的产权纠纷:早期Unix只是Bell内部一个个人项目,没有得到母公司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特别关注,Unix的开发人员对其也持开放态度,所以外部的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也都可以自由使用Unix。随着Unix的流行,许多商业公司都开始基于Unix系统开发为自家硬件定制的系统,如AT&T自己的System V、IBM的AIX、HP的HP-UX、SUN公司的Solaris,1979年,Bell母公司AT&T 出于商业考虑,决定将 Unix 的版权收回,Unix第7版中特别申明禁止向学生提供Unix的源代码,后来为了捍卫版权,甚至一度将一些使用Unix的公司告上法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0年AT&T 起诉BSD 侵犯Unix版权的事件,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双输的决定。
Unix和BSD的没落: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AT&T沉迷于打官司,不顾其创始人和开发者的愿望,导致 Unix 丧失活力,大量开发者无法参与项目,最终选择离开,1994年,AT&T把 Unix 卖给了 Novell 公司,1995年Unix又被转卖给其他公司,至此Unix的原始版本开发基本结束,后续只有其衍生的商业版本(如Sun 的 Solaris 、HP 的 HP-UX 等) 和开源版本的BSD还在继续演进;而BSD在打官司期间(90年代初期)开发停滞,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机,官司结束以后,分裂成了 FreeBSD、NetBSD 和 OpenBSD 三个版本,这直接导致BSD 的竞争力直到今天还落后于其他操作系统。Unix引发的产权纠纷对现代操作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开源和闭源的深入思考,后来的操作系统也分开源和闭源两条支线发展。
小型机系统的崛起:AT&T和BSD打官司期间,Intel 的 80x86 芯片得到巨大的发展,性能快速上升、成本快速下降,为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市场迫切需要能够运行在386芯片上的操作系统,但是 Unix 和 BSD 都没精力去做移植操作系统这件事。而拥护闭源专利的代表 Bill Gates 在这期间创建了Windows 系统,后续获得巨大成功,几乎垄断了个人计算机以及服务器市场;捍卫开源共享的代表 Richard Stallman 开展自由软件运动,创建 GNU 项目,使自由软件精神深入人心,并促进了 GNU/Linux 等开源操作系统的普及和发展。
GNU计划:1984年,一直从事自由软件开发 Richard Stallman 为了摆脱Unix专利的束缚,发起GNU(GNU‘s not Unix) 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Unix操作系统(Free Unix),但开始这个项目只有他自己,要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比较困难,主要开发一些与Unix系统上的应用软件功能类似的免费软件,来替代Unix上的专利软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Emacs(文本编辑器)、GCC(GNU C Compiler)、Glibc(GNU C library)(C语言函数库)、Bash Shell(操作系统接口),这些GNU软件得到了广大软件开发者的欢迎,也进一步壮大了自由软件团体。
GPL许可:1985年为了避免 GNU 所开发的自由软件被其他人所利用而成为专利软件,Stallman与律师草拟了有名的通用公共许可证 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 并且称呼它为 copyleft (相对专利软件的 copyright),GPL强调公共版权和鼓励自由传播,它允许对程序进行自由地使用、复制、修改、再发行,但要公布修改后的全部源代码,且不能修改授权,即修改后的程序仍旧要使用GPL授权,必须保证自由思想的传递。
FSF基金会:Stallman还组织成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 FSF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是一个致力于推广自由软件、促进计算机用户自由的美国民间非盈利性组织,其主要工作是执行 GNU计划,开发更多的自由软件,完善自由软件理念。
Stallman的GNU计划对自由软件风潮有着深远影响,但由于一直没有研发出自己的内核,其开发出的自由软件也只能暂时在有专利(不自由)的Unix平台上使用。
Minix系统:198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任教的教授Andrew Tanenbaum,因为要教授操作系统但无法使用Unix的源代码,所以独立开发出了一款能够在 Intel 386 机器上运行的且兼容 Unix 的Minix (mini unix)系统。当时Minix是闭源的,但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并发行了对应的指导书籍,在大学里边广受欢迎,由于教授比较佛系,Minix仅仅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没有做更多扩展开发和演进,教授也比较傲娇,注重代码的纯洁性,不愿接受学生提供的适配其他机器的代码修改或代码优化。
Linux内核诞生:1988年,Linus Torvalds进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但学校只有一台Unix主机,仅能供16个终端机接入,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想搞一台自己的Unix主机。之后就了解到了Andrew教授的Minix系统,购买Intel 386主机并安装Minix系统后,发现这个系统确实不错,但是Andrew教授不愿意进行功能的加强,导致很多进一步的需求无法满足,于是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写一个,之后Linus Torvalds参考 Minix 的设计理念和书上的程序代码,借助GNU提供的Bash和GCC编译器等自由软件,最终写出了一个可以在Intel 386主机上运行的内核程序。
1991年,Linus Torvald在BBS上发表了一个帖子,宣称他以 bash 、gcc 等开源工具写了一个小小的核心程序,这个核心程序可以在 Intel 的 386 机器上面运作,另外他将自己写的内核程序代码放置在网络上提供给大家下载,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建议与回馈来发展这个操作系统,因为Linus Torvald放置核心的那个 FTP 网站的目录为Linux, 因此,大家便称这个核心为Linux, 由此宣布了Linux的诞生(第一个Linux内核版本为0.02)。(类似于Linux这种可以兼容Unix的系统,也被称为unix-like系统)
*Linux内核的吉祥物:Linus Torvalds小时候去动物园被企鹅咬了,记忆深刻,Linux2.0发布时大家请他想一个吉祥物,结果实在想不到,就想到用企鹅作为吉祥物,后续就一直沿用企鹅作为Linux的吉祥物了。
Linux系统的发展:Linux内核开发时遵循了POSIX标准(是IEEE发布的可移植系统操作系统接口规范),使其可以兼容Unix系统,从而很多Unix系统上的软件可以直接在Linux上运行,同时Linux继承了GNU开源的思想,使用GPL授权,人们可以自由下载和使用,Linus也鼓励使用者共同参与Linux内核的开发和维护,受益于这种开源模式的贡献,Linux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最初Linus一个人开发和维护,到现在已经有了1000+开发维护人员,由于其良好的可移植性、强大的网络性能、高性能等特点,很多商业公司或社区组织基于Linux内核发布方便普通用户使用的Linux系统发行版,极大地促进了Linux系统的普及和流行。
2、Linux系统组成
Linux本身指的是 Linux内核,主要提供基本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设备驱动管理,并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系统调用接口。但单独一个内核只能让硬件设备运行起来,用户要使用计算机实现一些自己的实际需求,还需要借助一些上层软件来实现,Linux内核+常用的上层软件(系统软件+用户软件)就构成了一个完整可用的Linux操作系统。早期Linux系统配套的基础软件大多数是GNU的自由软件,所以也把Linux系统叫做GNU/Linux系统。
从一个开发者的角度来看,Linux系统的组成如下:
内核:负责直接管理各种硬件
系统调用:内核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的访问接口
库函数:系统将实现特定功能的一组系统调用封装成库函数,方便上层应用程序调用
shell:系统为上层用户提供的与内核进行交互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在shell中执行各种命令来对操作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其底层是通过系统调用和库函数来实现与内核交互。
应用程序:系统上安装的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一般通过库函数或者系统调用对内核进行访问,也可以通过shell进行访问。用户可以直接在本地或通过网络访问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shell来进行间接访问。
3、Linux系统的特点
Linux系统能得到用户广泛的使用,自然是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主要特点(不限于)如下:
免费开源:Linux使用GPL授权,任何用户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和修改,不需要购买专门的许可证,这也使其可以吸收大量使用者的反馈和修改意见,不断改良和壮大。
良好的可移植性:Linux内核基于高级程序语言C语言编写,对硬件依赖程度较小,可以方便的移植到不同硬件平台,只需修改少量底层代码,这也使其可以轻松适配和支持不同的硬件平台。
强大的网络功能:Linux系统作为Unix系统的衍生版本,天然继承了Unix完善的网络功能,内置的网络协议栈支持丰富的网络协议和网络功能。
安全性高:Linux支持多种安全特性,如基本的文件读写权限、用户身份、审计跟踪、核心授权等,这为网络多用户环境中的用户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
可靠性高:Linux系统比较精简,且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可以实现长时间不间断运行。
多用户和多任务:Linux系统支持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也支持多个任务同时执行,不同用户和不同任务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开放性:Linux内核开发遵循POSIX标准(Unix提出的操作系统国际标准),这使其可以兼容Unix系统,运行Unix系统下的程序,此外Linux下通过相应的模拟器也可以运行常见的DOS、Windows的程序,这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Windows系统的兼容。
设备独立性:Linux内核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其把所有外部设备都当作成文件来处理,只要安装相应的驱劢程序,任何用户都可以像使用文件一样操作这些设备。
良好的用户界面:除了提供基于文本的命令行界面外,Linux还可以通过X-Windows为用户提供跟Windows系统类似的图形化界面,使得普通用户和跨平台用户可以快速上手。
4、Linux系统应用场景
Linux系统的使用领域按设备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服务器:Linux系统由于其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安全性、强大的网络功能、免费开源等特性,是很多企业服务器系统的首选,在常见的业务服务器场景(FTP服务、Web服务、数据库服务等)、虚拟化场景、云计算场景都有广泛使用。
移动端:Linux系统在移动端也占据半壁江山,如手机上使用的Android系统,就是基于Linux内核开发的,其为移动设备提供了高效、稳定和安全的运行环境。Linux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使得Android能够支持各种硬件配置,从低端到高端,满足了不同用户和设备制造商的需求,此外,继承Linux开源特性的Android,也允许开发者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定制和优化,从而为用户带来丰富的应用和功能。
嵌入式系统:Linux的稳定运行、可移植性、对网络的良好支持性、低成本以及可软件裁剪的特点,使其在嵌入式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如一些常见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无线接入点等使用的系统大多也是使用基于Linux内核定制开发的。
超级计算机:在用于科学研究和计算的超级计算机领域,Linux几乎占绝对主导地位,在全球TOP500的超级计算机中,Linux系统几乎占90%,剩下的则使用Unix。一方面,一个超级计算机通常用于单个特性或需求的研究,研究团队可以轻松的修改和优化 Linux 源代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使用Linux,研究者可以借助庞大的Linux开源社区,获得免费的支持和开发者资源,大大降低成本。
个人计算机:Linux系统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占有率不高,但是一些对个人用户比较友好的发行版(如Ubuntu、Fedora)正受到越来越多个人用户的青睐,此外在学校、培训机构等教育场景,也常使用Linux系统进行研究和教学。
5、Linux发行版及其特点
Linux内核最开始主要靠Linus和一些黑客工程师维护,使用上对普通用户不友好,用户使用Linux系统时,需要在x86服务器上,将内核源码编译成可执行的二进制程序,然后再自行安装需要的各种上层软件才能使用,后来一些商业公司或社区组织就将已经编译好的Linux内核和常用的软件打包成一个可以直接通过CD/DVD或网络安装的安装包,从而使普通用户就可以直接无脑安装使用,不需要关注太多底层细节,这样一个 Linux内核+常用的GNU软件+商业公司或社区自定义的软件+安装程序 组成的Linux版本就称为Linux发行版(Linux Distribution)。现在市场上使用Linux系统大多是Linux的发行版。
Linux的发行版本按照维护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公司维护的发行版本,由 Linux内核+常用的GNU软件+商业公司提供的个性化软件(闭源)+安装程序 组成,这种发行版还会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所以通常是付费的,典型的代表是Redhat的RHEL;另一类是社区组织维护的发行版本,由 Linux内核+常用的GNU软件+社区提供的免费个性化软件+安装程序组成 ,其使用的都是开源的软件,通常是免费的,典型代表是Debian。
Linux的各种发行版众多(据说现在已经有500+),下边简单列举一些常见的发行版及其特点。
Linux发行版本 | 特点 | 是否收费 | 适用场景 | |
Redhat系列 |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 | Redhat发行的企业级Linux系统,以稳定性、安全性和专业的商业技术支持著称。使用基于二进制rpm包的YUM软件包管理工具 | 付费 | 适用于对业务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且预算比较充足的企业用户,目前在企业级服务器领域占有较大份额 |
Centos | 基于RHEL中的免费源代码重新编译发布的社区发行版,继承了RHEL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拥有庞大的社区支持和用户群体 | 免费 | 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较高但预算相对较少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在企业级服务器和个人服务器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 |
Fedora | 基于Redhat分支发展而来的社区发行版,提供了较好的图形化界面,Redhat的一些新的特性会先加入Fedora进行测试,稳定后才会加入RHEL,所以Fedora上也可以体验到一些最新的特性,但稳定性相对较差 | 免费 | 适用于希望体验新特性的技术爱好者或者习惯使用图形化界面的用户,不适用于生产环境 | |
Centos Stream | Centos8之后的版本转向该项目,采用滚动更新的发布模式,旨在寻求新功能和新技术,有点类似于Fedora,在稳定性、兼容性方面有所欠缺 | 免费 | 适用于希望体验新特性的技术爱好者,不适用于生产环境 | |
Rocky Linux | CentOS创始人Gregory Kurtzer创建的CentOS克隆分支,作为Centos8停止更新后的替代方案 | 免费 | 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较高但预算相对较少的用户 | |
Alma Linux | CloudLinux社区维护的CentOS克隆分支,作为Centos8停止更新后的替代方案 | 免费 | 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较高但预算相对较少的用户 | |
Debian系列 | Debian | 是一个社区驱动的Linux系统,以稳定性和安全性著称,是迄今为止最遵循GNU规范的Linux系统,社区支持强大。使用基于二进制dpkg包的APT包管理系统,有丰富的软件包支持 | 免费 | 适用于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用户 |
Ubuntu | 基于Debian的社区发行版,继承了Debian的优点,同时提供非常友好的图形化界面,对硬件的支持更加全面,有庞大的用户社区,是个人用户中最受欢迎的Linux桌面版,具有丰富的软件仓库和良好的软件兼容性 | 免费 | 适用于习惯使用图形化界面的个人用户或开发者 | |
Linux Mint | 基于Ubuntu的社区发行版,追求易用性和优雅的用户体验,引入了一些开箱即用的功能,对用户界面进行了优化 | 免费 | 适用于习惯使用图形化界面的个人用户或开发者 | |
SUSE系列 | 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SLES) | SUSE是基于Slackware二次开发的Linux系统,SLES是面向企业级服务器的SUSE发行版,跟RHEL一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使用强大的系统配置工具Yast和Zypper包管理工具 | 付费 | 适用于对业务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且预算比较充足的企业用户(SUSE最初是面向德语用户开发的,在欧洲地区和一些外企使用比较多) |
SUSE Linux Enterprise Desktop(SLED) | SLED是面向企业桌面用户的SUSE发行版,对桌面用户更加友好 | 付费 | 适用于对需要使用桌面环境的企业用户 | |
OpenSUSE | 基于SUSE的社区发行版,提供优秀的图形化用户界面,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性能 | 免费 | 适用于对稳定性要求较高但预算相对较少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 | |
其它 | Kali Linux | 基于Debian的社区发行版,旨在为安全专业人士和渗透测试人员提供一个强大且全面的操作系统,专门设计用于渗透测试和数字取证 | 免费 | 适用于从事安全领域工作的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 |
Gentoo | 面向高级用户的Linux系统,安装比较复杂,但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用户可以对系统配置和软件编译参数进行优化和自定义,将设备的硬件性能发挥到极致。使用基于源代码包的Portage包管理系统,软件包必须编译后才能运行 | 免费 | 适用于对性能要求比较高或者希望对操作系统进行高度定制的高级用户 | |
Arch Linux | 面向高级用户的轻量级Linux系统,以简洁和灵活性著称,提供了最小化的安装,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自定义。使用Pacman包管理器 | 免费 | 适合喜欢从源代码构建系统的高级用户 | |
国产发行版 | OpenEuler | 华为主导开发的一款Linux社区发行版(也有商业版),高度兼容CentOS,注重创新技术的开发,更新快,漏洞修复及时,社区正在完善中 | 免费 | 适用于有国产替代需求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 |
Anolis OS | 阿里主导开发的一款Linux社区发行版(也有商业版),高度兼容CentOS,更加注重稳定性和高性能,社区正在完善中 | 免费 | 适用于有国产替代需求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 |
6、Linux发行版的选择
Linux发行版看起来数量众多,但实际选择起来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受众比较广的就那么几款,其它小众的主要看自己的需求。
对于政府单位或者国企,由于政策和安全原因,主要以国产Linux系统为主,有些还在用国外Linux发行版的,基本也会逐步过渡到国产的Linux系统,他们的选择比较有限,甚至只能用某些定制的国产Linux系统,在有选择的情况下,OpenEuler或者Anolis可能是不错的替代品,相对其他国产系统,社区更加活跃,技术更新也比较快,而且有专业的社区技术支持。
对于私企,企业级服务器一般要求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国内常用的就 Redhat 和 Debian 两个体系,欧洲区域则使用SUSE系列较多。这三个体系的系统还是有不小差异的,不能兼容,实际选取时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对不同体系系统的熟悉程度。如果是选择Redhat系列,财大气粗就可以直接购买 RHEL,稳定安全省心,没钱的使用CentOS稳定性也有保证(现在没了);如果选择Debian系列,使用Debian发行版就可以,稳定可靠;如果选择SUSE,同样财大气粗的可以直接购买 SLES,没钱的使用OpenSUSE作为替代。
当前国内使用CentOS的企业用户群体相当庞大,但遗憾的是CentOS 8及之前的版本已经停止更新和支持,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而之后的新版本由CentOS Stream项目维护,采用滚动更新的发布模式,旨在寻求新功能和新技术,在稳定性、兼容性方面有所欠缺,不再适用于生产环境。所以已经在使用CentOS或正考虑使用CentOS的用户有必要考虑一些替代方案,当前的替代方案有以下几种:
使用RHEL替代CentOS:由于RHEL完全兼容CentOS,原有业务可以平滑迁移到RHEL上,这是最可靠且有保障的方案,就是价格比较贵,不太适合成本有限的中小企业。
使用其它社区维护的CentOS克隆分支:如CloudLinux社区维护的CentOS克隆分支AlmaLinux 和 CentOS创始人Gregory Kurtzer创建的CentOS克隆分支 Rocky Linux ,好处是保证CentOS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但是社区都是刚起步,可能没办法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务。
使用国产系统替代CentOS:OpenEuler 或者 Anolis 是不错的选择,虽然没有CentOS那么成熟,但基本可以保证与CentOS的兼容性,也有良好的社区支持,使用国产系统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规避一些海外系统的开源政策变动风险,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迁移到Debian或SUSE体系:虽然Debian和SUSE也可以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将业务迁移到新的体系意味着上层业务需要重新适配,用户和维护人员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发行版,相对来说成本较高。
对于个人用户就可以随意一点了,如果是要学习Linux系统或部署个人服务器,首推Centos,网上支持文档很多,实际应用也比较广泛;如果是Linux入门用户或者个人开发者,使用对用户友好的Ubuntu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它的就看个人需求和兴趣了,搞安全的可以玩一玩Kali,国产系统可以尝试一下OpenEuler,国产化也是当前的大趋势。
选择生产环境使用的发行版时,不仅要考虑发行版的特点和自己业务场景的匹配度,还要考虑以下因素:
1)版本发布节奏:版本发布太快,稳定性没法保障,同时业务要频繁适配新版本成本较高;版本发布太慢,意味着其活跃度低,可持续发展存疑
2)更新频率:版本BUG和安全漏洞能否得到及时更新和修复,如果长期没有更新补丁和修复方案,版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没有保障
3)是否提供LTS版本:如果发行版没有提供LTS(Long Time Support)版本,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没有保障
4)社区活跃度:社区活跃度高意味着版本发展势头良好,容易获得技术支持,且可靠性和可持续发展有保障
5)政策因素:项目或社区组织关系变化、国家政策变化都可能影响发行版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要及时关注
以上都是一些个人的浅见,有不足之还望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