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全面解析
1. 雄激素简介
雄激素是负责男性生殖系统发育的男性性激素。睾酮是主要的雄激素,但也存在其他循环雄激素,如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和雄烯二醇。在某些组织中,睾酮可通过 5α - 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双氢睾酮。女性体内也有睾酮,但水平远低于男性,且睾酮可通过芳香化酶转化为雌二醇。睾酮有 19 个碳原子,主要由睾丸中的莱迪希细胞从胆固醇合成。
雄激素负责男性的第一和第二性征,还对骨骼肌质量和力量的发展、红细胞生成和骨密度等功能有影响。其在两性间的不同作用可通过浓度、代谢和受体表达的差异来解释。男性性激素在一天中以及一生中都会波动,青春期前男性睾酮水平通常较低,青春期后升高并在 20 - 25 岁左右达到峰值,随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目前,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一些研究指出,高循环雄激素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这与血压变化、离子通道活动和心肌细胞肥大等反应有关;而另一些研究则支持这些类固醇激素具有长期的心脏保护作用。
2. 雄激素的作用机制
2.1 基因组作用机制
雄激素的大部分作用是通过直接与特定的细胞内受体结合来实现的,这些受体作为转录激活剂发挥作用。细胞内雄激素受体已在新生儿和成年心肌细胞中被发现。对睾酮的基因组反应是通过细胞内雄激素受体介导的,该受体是一种 110 - kDa 的蛋白质,具有雄激素结合、核定位、DNA 结合和反式激活等结构域。其保守的结构域结构有三个主要功能区域:N 端反式激活结构域、位于中心的 DNA 结合结构域(DBD)和 C 端激素结合结构域(HBD)。
当配体结合后,核受体转移到细胞核,在那里它们二聚化并与靶基因上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