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教给我们的数据管理课:为什么他们把数据当武器?
当我们还在为数据治理头疼的时候,美军悄悄发布了一份
数据全寿命周期管理指南
。
这份指南的背后,藏着一个让人深思的逻辑:他们把数据当成了武器。
数据不是石油,是武器
“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这句话我们听了无数遍。
可美军不这么想,他们直接把数据定义为"增强作战准备度的战略资产
"。
什么意思?石油需要开采、提炼,最后消耗掉。武器呢?武器需要保养、维护,关键时刻一击必中。
美军的数据管理指南,从规划到销毁,整整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像在维护一把精密的武器。他们不是在管理数据,而是在锻造数据武器。
这个思维转变很重要。当你把数据当石油时,你关心的是挖了多少、存了多少。当你把数据当武器时,你关心的是能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美军的DGC(数据治理委员会)不是摆设,他们有实权,能够"制定政策、资源审批、合规监督"。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委员会说了算,有钱有人有权威。
反观我们很多公司,数据治理委员会往往是个协调组织,没有实权,开会的时候大家都点头,散会后各干各的。结果就是数据孤岛越建越多,数据质量越来越差。
为什么我们的数据管理总是失败?
说个真实的故事。
我认识一个电商公司的CDO,他跟我抱怨:“我们有用户数据、商品数据、交易数据,数据仓库建得很漂亮,就是业务部门不愿意用。”
“为什么不用?”
“他们说数据不准确,还说每次取数据都要等两天。”
这就是典型的"重建设、轻治理
"。我们花了大把钱搭建数据基础设施,却忽略了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美军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把数据分成三个密级:公开、受控非密、机密。
每个密级有不同的访问控制要求,从"无特殊限制"到"仅限授权人员+双因素认证"。
这个分级不是为了显摆,而是为了确保"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能访问到合适的数据"。
我们很多公司的数据权限管理就是个笑话。要么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所有数据(安全风险),要么是申请个数据权限比申请银行贷款还难(效率极低)。
美军还有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做法:他们建立了"单一事实来源"(SSoT)。
什么概念?就是装备数据只有一个权威版本,人员数据只有一个权威版本。再也不会出现"销售说这个月业绩是1000万,财务说是800万"的尴尬局面。
数据管理的三个关键认知
从美军的做法中,我提炼出三个关键认知:
第一个认知:数据管理是个治理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技术只能解决"怎么存"和"怎么取",但解决不了"谁能用"和"用来干什么"。
美军的指南里,有一半的篇幅在讲治理框架、合规要求、权限管理。他们深知,没有治理的数据管理就是在建空中楼阁。
第二个认知:数据质量要从源头抓起。
美军在数据采集阶段就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格式校验、完整性校验、分类标签,这些都是自动化的。他们知道,垃圾进来了,后面再怎么清洗也是垃圾。
我们很多公司正好相反,前端随便录入,后端拼命清洗。这就像在漏水的游泳池里拼命加水,永远加不满。
第三个认知:数据的价值在于流动和使用。
美军专门设计了跨域共享方案,从低密级到高密级的数据传输,都有标准化的协议和技术方案。他们知道,数据不流动就没有价值,但乱流动就是灾难。
反观我们很多公司,各个部门把数据当私有财产,谁都不愿意分享。结果就是重复建设、重复开发,数据价值大打折扣。
结语
[tu]
美军的数据管理指南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思维转变:把数据当成战略资产来管理。
当然,我们不是军队,不需要那么严格的密级管理。但美军的核心思路值得借鉴:建立权威的治理机构、设计完整的管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安全和质量
。
最重要的是,要有战略思维。
不要为了数据而数据,而要思考数据如何为业务目标服务。美军的数据管理指南,每个环节都指向一个目标:提升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