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 YouTube 上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如何用 AI 比任何人快 10 倍地学习任何东西?
视频创作者丹·科伊(Dan Koe)出生于 1993 年,个人资产超过 5000 万美金,仅 2023 年就收入 420 万,利润率高达 98%!
这么高的利润率从哪来呢?
关键在于,他打造了一家真正的「一人公司」,没有员工,不用团队,几乎所有工作他一个人就能完成。
在视频的开头,丹·科伊毫不留情地指出一个残酷现实:当下,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懂怎么学习。
如今网络上学习资源多如牛毛,视频教程、书籍教材、播客铺天盖地。
可是,很多人学得越多,负担越重。过了半年,回头一看,学了不少东西,却没什么实际成果。
他直言:问题根源不是学得不够多,而是学习效率太低。
我用 BibiGPT 提取了视频的内容( https://bibigpt.co/r/nyyfBl ),结合 AI 学习圈主理人快刀青衣分享的内容,总结了 6 个颇有启发性的学习心法,并用 Napkin AI 生成了一些示意图。
1. 先画靶心再射箭
学习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学知识」当成目标。
学习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达成目标的途径。
当今世界变化飞快,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每天都在快速发展,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力是最核心的「元技能」。
元技能,就是所有技能的底层逻辑。掌握了自我驱动的元技能,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很多人一开始就陷入「我要学习某某事物」的误区,比如「我要学习 AI」。这样的目标太宽泛、模糊,很容易陷入低效学习的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预先设定一个具体目标,为学习指明方向。
不少人学不进去,是因为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没直接关系,缺乏学习动力,只能靠意志力硬撑。
真正的高手,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对特定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人,他们学东西快、记得牢、进步大。
所以,下次学习前,你不妨问问自己:「今天学这个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
2. 找个 AI 战略顾问
但有些人连自己的目标都不知道是什么,这咋办呢?
丹·科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办法:用 AI 梳理目标。
他建议从记录日常生活开始,每天详细记录自己的活动,从起床后的早餐,到工作事务处理,午休后看的文章,一直到下班后的活动,全都记下来。
坚持记录一周,你就能有一份真实的「时间账单」。
然后每周复盘一次:想想哪些事处理得好?哪些方面还得改进?这周有没有值得感恩的人或事?下周有什么计划?
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就是你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你「努力方向」的线索。
然后,把这些记录发给 AI,让它给出改进的建议。注意:你不能简单地问 AI 「我该怎么进步」,而要让 AI 以「战略顾问」的角色进行分析,然后给出专业的建议。
丹·科伊分享了一段很实用的提示词,我按照 RTF 模型修改如下:
# 角色
你是我的个人战略顾问,精通心理学与执行策略,有很高的情商,还能直言不讳地给我提出行动建议。
# 任务
请你从我提供的时间记录中,找出阻碍我进步的关键差距,帮我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 要求
1. 每次回答都以「你最需要听的真话」开头;
2. 给出具体可执行的步骤;
3. 最后给我布置一个直接的挑战或者作业。
我把自己的时间记录和上面的提示词一起发给 AI,让 AI 从我的日常行为中精准发现问题,比如是不是把时间花在低效事务上、目标是不是太模糊,或者是不是总拖延关键事务。
AI 不仅会指出存在的问题,还会提供相应的改进方案,甚至布置任务,帮我优化行动策略。
不过,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时间记录要详细,而且要绝对诚实。
要是刷了 3 小时短视频,就别美化成「深入研究短视频行业趋势」;要是下班后啥也没干,就别记成「进行深度思考」。
AI 很强大且对成长很有帮助,但前提是我们要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当然,AI 也不是万能的,很难一下子给出完美答案。你得持续和它互动,优化输入内容,让反馈更符合自己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打磨,你就能得到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执行计划。
3. 用项目倒逼学习
丹·科伊认为,高效学习不是先看很多教程,而是直接投入真实项目,遇到问题再查资料。
只有根据项目实际需求学习,把所学知识用起来,才能真正掌握和吸收。
很多人习惯先搜一大堆教程,让大脑塞满信息,可到实际动手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又得重新翻资料、补教程。
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陷入信息焦虑。所以,与其被动接受大量知识,不如先建一个清晰的目标框架,带着问题去学习。
当然,这不是说完全不用教程,而是先开始项目,遇到难题再针对性学习。
而且,别被「项目」这个词吓到,项目可大可小,可以是任何具体目标,像制定健身计划、改善亲密关系、修改一张照片,甚至写一篇文章。
项目的意义是给学习设定一个目标,让每次查资料、看教程都有明确的方向。
比如,只说「我要学习 AI 绘画」,要学的软件、历史、指令词等信息太多,根本不知道从哪开始。
但目标是「为孩子制作一张活动海报」,那只要学会选合适的软件、找合适的模板,掌握一些基础指令就行,学习任务就具体又可行。
没有目标的学习会让大脑很快混乱。有了明确目标后,每次阅读、看教程,甚至和别人交流时,都会围绕这个目标思考,学习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4. 从微小动作入手
很多人学习或工作时,最大的难题不是执行,而是怎么迈出第一步。
根据齐格尼克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事情。
也就是说,当你开始做一件事但没完成时,大脑会一直提醒你接着做。
可要是连开始都没做到,怎么产生「未完成」的感觉呢?
所以,不妨养成一些「微习惯」,在正式学习或工作前,先做一些简单的启动动作,比如简单整理桌面、随便点点软件界面等。
这些动作不用花太多脑力和体力,也不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开始,大脑就会自然想继续下去。
就像很多人不想跑步时,会先告诉自己:「先去散步五分钟,要是实在不想跑就回家」。
结果往往是,散步几分钟后就开始跑了。这个方法的关键是降低心理启动门槛,用一个小举动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当然,前提是你得清楚自己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目标框架」要明确。
对于学习,要是连「小动作」都不知道从哪做起,不妨让 AI 帮忙拆解学习计划。
比如,你可以跟 AI 说:「我希望在 30 天内掌握用 Python 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请帮我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按天划分,每天定一个小目标。」
这样,每天学习都有明确的起点,也就不容易拖延或陷入信息过载。
5. 整合学习与实践
丹·科伊给出了一套简单高效的学习时间规划方案,特别适合工作忙、但又想推进个人项目的人。
他建议,每天先花 30 到 90 分钟推进项目,不管进展怎么样,先行动起来,别一开始就陷在理论学习里。
只有亲身实践,学习效率才能大幅提高。
然后,用 30 到 60 分钟查资料、看书或看视频,但重点是带着问题学,不是盲目浏览信息。
最后,每天留 30 分钟散步或做轻松的活动,这时候可以听播客或有声书,给大脑留思考空间。
一旦有灵感,就马上记下来,别错过好点子。
这种时间安排的核心是,先实践,再学习,最后用轻松的方式巩固知识、反思总结。
虽然每天进步看起来很小,但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很大的积累,不会陷入「学了很多,却不知道怎么用」的困境。
6. 用写作锻炼大脑
丹·科伊建议:把所学内容写成文章,公开分享出来。
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让自己思考更深入。
写作是所有内容创作的基础。
无论是视频,还是社交媒体文章,核心逻辑都来自文案。
更重要的是,当你用文字解释一个概念时,往往能发现自己理解的漏洞,然后去查资料、补充知识,最后真正掌握。
这里涉及两种经典学习方法——费曼技巧和学徒效应。
费曼技巧,也叫费曼学习法,核心是选一个概念,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给没基础的人讲。要是讲不清楚,就说明自己没学透。
学徒效应是说,当你教别人时,自己学习速度往往比学生还快。
因为你要教会别人,得重新组织所学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深度学习。
所以,要是想真正学精一门知识,不妨先写成文章,或者试着教别人。
分享,是最强的学习助推器。
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不仅分享了知识,还倒逼自己不断学习。
为了讲清楚一个知识点,我会与 AI 进行深度沟通,去查询各种资料,还看了不少以前很少看的书籍和学术论文等。
此外,丹·科伊还分享了具体写作的方法,比如:每周写一份总结,整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记录遇到的问题和思考过程。
写作不仅是知识输出,也是整理思维、加深理解的过程。
总之,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学习是最核心的「元能力」。
别等所谓的最佳时机,先行动起来再说,然后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这才是学习比别人快 10 倍的关键所在。
文章内容来自公众号:林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