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P2015 普及组] 扫雷游戏
一.整体思路
1. 输入处理
读取地图规模:首先,程序会从标准输入读取两个整数,分别代表扫雷地图的行数 n 和列数 m。这两个值确定了地图的大小。
读取地图信息:接着,程序会逐行读取地图的具体内容,将每一行存储为一个字符串,并把这些字符串存放在一个字符串向量(vector<string>)中,以此来表示整个扫雷地图。在这个地图里,字符 * 表示该位置是地雷,字符 . 表示该位置没有地雷。
2. 定义方向数组
为了方便检查每个格子周围的 8 个相邻格子,程序会定义一个二维数组 directions,它包含 8 个元素,每个元素是一个长度为 2 的数组,分别表示相对于当前格子的 8 个不同方向(上、下、左、右、右上、左上、左下、右下)的偏移量。通过遍历这个方向数组,就可以依次访问当前格子的 8 个相邻格子。
3. 遍历地图
程序会使用两层嵌套的 for 循环遍历地图中的每一个格子。对于每个格子,会进行处理:
判断是否为地雷:如果当前格子是地雷(即字符为 *),则直接跳过,不进行后续的计算。
计算周围地雷数量:如果当前格子不是地雷(字符为 .),则通过遍历方向数组,依次计算该格子周围 8 个相邻格子中地雷的数量。在检查每个相邻格子时,会先调用一个辅助函数 isValid 来判断该相邻格子的坐标是否在地图的有效范围内,只有在有效范围内且该格子是地雷(字符为 *)时,才会将地雷计数器加 1。
更新地图:计算完周围的地雷数量后,将该数量转换为字符并替换当前格子原来的 . 字符,这样就完成了该格子的更新。
4. 输出结果
最后,程序会再次使用两层嵌套的 for 循环遍历更新后的地图,并将每一个格子的字符输出到标准输出,每输出一行后换行,从而得到最终的扫雷地图,其中非地雷格子显示的是其周围的地雷数量。
代码:
#include < iostream>
#include < vector>
使用 namespace std;
}
bool isValid(int x, int y, int n, int m) { return x >= 0 && x < n & y >= 0 && y < m;
检查坐标 (x, y) 是否在地图范围内
int cM(const vector<string>& mineMap, int x, int y, int n, int m) {
int count = 0;
// 定义 8 个方向
int directions[8][2] = {
{-1, -1}, {-1, 0}, {-1, 1},
{0, -1}, {0, 1
}, {1, 1}
};
for (int i = 0; i < 8; ++i) {
int newX = x + directions[i][0];
int newY = y + directions[i][1];
// 检查新坐标是否有效且是否为地雷
if (isValid(newX, newY, n, m) & mineMap[newX][newY] == '*') {
++count;
}
}// 计算指定位置周围的地雷数量
return count;
}
int main() {
int n, m;
cin >> n >> m;
vector<string> mineMap(n);
// 读取地图信息
for (int i = 0; i < n; ++i) {
cin >> mineMap[i];
}
// 遍历地图并更新非地雷格子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0; j < m; ++j) {
if (mineMap[i][j] == '.') {
int mines = countMines(mineMap, i, j, n, m);
// 将地雷数量转换为字符并更新地图
mineMap[i][j] = mines + '0';
}
}
}
// 输出更新后的地图
for (int i = 0; i < n; ++i) {
cout << mineMap[i] << endl;
}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