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算数三元组的数目(两种解题方法)
给你一个下标从 0 开始、严格递增 的整数数组 nums
和一个正整数 diff
。如果满足下述全部条件,则三元组 (i, j, k)
就是一个 算术三元组 :
i < j < k
,nums[j] - nums[i] == diff
且nums[k] - nums[j] == diff
返回不同 算术三元组 的数目。
示例 1:
输入:nums = [0,1,4,6,7,10], diff = 3 输出:2 解释: (1, 2, 4) 是算术三元组:7 - 4 == 3 且 4 - 1 == 3 。 (2, 4, 5) 是算术三元组:10 - 7 == 3 且 7 - 4 == 3 。
示例 2:
输入:nums = [4,5,6,7,8,9], diff = 2 输出:2 解释: (0, 2, 4) 是算术三元组:8 - 6 == 2 且 6 - 4 == 2 。 (1, 3, 5) 是算术三元组:9 - 7 == 2 且 7 - 5 == 2 。
//方法1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arithmeticTriplets(vector<int>& nums, int diff) {
int ret=0;
for(int j=0;j<nums.size();j++){
for(int i=0;i<j;i++){
if(nums[j]-nums[i]==diff){
for(int k=j+1;k<nums.size();++k){
if(nums[k]-nums[j]==diff){
ret++;
}
}
}
}
}
return ret;
}
};
//方法2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arithmeticTriplets(vector<int>& nums, int diff) {
int ret=0;
for(int k=nums.size()-1;k>0;--k){
for(int j=k-1;j>=0;--j){
if(nums[k]-nums[j]==diff){
for(int i=j-1;i>=0;--i){
if(nums[j]-nums[i]==diff){
ret++;
}
}
}
}
}
return ret;
}
};
2,移除元素(双指针)
给你一个数组 nums
和一个值 val
,你需要 原地 移除所有数值等于 val
的元素,并返回移除后数组的新长度。
不要使用额外的数组空间,你必须仅使用 O(1)
额外空间并 原地 修改输入数组。
元素的顺序可以改变。你不需要考虑数组中超出新长度后面的元素。
说明:
为什么返回数值是整数,但输出的答案是数组呢?
请注意,输入数组是以「引用」方式传递的,这意味着在函数里修改输入数组对于调用者是可见的。
你可以想象内部操作如下:
// nums 是以“引用”方式传递的。也就是说,不对实参作任何拷贝 int len = removeElement(nums, val); // 在函数里修改输入数组对于调用者是可见的。 // 根据你的函数返回的长度, 它会打印出数组中 该长度范围内 的所有元素。 for (int i = 0; i < len; i++) { print(nums[i]); }
示例 1:
输入:nums = [3,2,2,3], val = 3
输出:2, nums = [2,2]
解释:函数应该返回新的长度 2
, 并且 nums 中的前两个元素均为 2。你不需要考虑数组中超出新长度后面的元素。例如,函数返回的新长度为 2 ,而 nums = [2,2,3,3] 或 nums = [2,2,0,0],也会被视作正确答案。
示例 2:
输入:nums = [0,1,2,2,3,0,4,2], val = 2 输出:5, nums = [0,1,3,0,4] 解释:函数应该返回新的长度5
, 并且 nums 中的前五个元素为0, 1, 3, 0, 4。注意这五个元素可为任意顺序。你不需要考虑数组中超出新长度后面的元素。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removeElement(vector<int>& nums, int val) {
int l=0,r=nums.size()-1;
while(l<=r){
if(nums[l]==val){
int temp=nums[l];
nums[l]=nums[r];
nums[r]=temp;
r--;
}
else{
l++;
}
}
return r+1;
}
};
3,基于排列构件数组
给你一个 从 0 开始的排列 nums
(下标也从 0 开始)。请你构建一个 同样长度 的数组 ans
,其中,对于每个 i
(0 <= i < nums.length
),都满足 ans[i] = nums[nums[i]]
。返回构建好的数组 ans
。
从 0 开始的排列 nums
是一个由 0
到 nums.length - 1
(0
和 nums.length - 1
也包含在内)的不同整数组成的数组。
示例 1:
输入:nums = [0,2,1,5,3,4] 输出:[0,1,2,4,5,3] 解释:数组 ans 构建如下: ans = [nums[nums[0]], nums[nums[1]], nums[nums[2]], nums[nums[3]], nums[nums[4]], nums[nums[5]]] = [nums[0], nums[2], nums[1], nums[5], nums[3], nums[4]] = [0,1,2,4,5,3]
示例 2:
输入:nums = [5,0,1,2,3,4] 输出:[4,5,0,1,2,3] 解释:数组 ans 构建如下: ans = [nums[nums[0]], nums[nums[1]], nums[nums[2]], nums[nums[3]], nums[nums[4]], nums[nums[5]]] = [nums[5], nums[0], nums[1], nums[2], nums[3], nums[4]] = [4,5,0,1,2,3]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buildArray(vector<int>& nums) {
vector <int> ret;//考查vector的插入操作
for(int i=0;i<nums.size();++i){
int ans=nums[nums[i]];
ret.push_back(ans);//利用push_back()这个接口把数据插入数组的尾部
}
return ret;
}
};
4,数组串联
给你一个长度为 n
的整数数组 nums
。请你构建一个长度为 2n
的答案数组 ans
,数组下标 从 0 开始计数 ,对于所有 0 <= i < n
的 i
,满足下述所有要求:
ans[i] == nums[i]
ans[i + n] == nums[i]
具体而言,ans
由两个 nums
数组 串联 形成。
返回数组 ans
。
示例 1:
输入:nums = [1,2,1] 输出:[1,2,1,1,2,1] 解释:数组 ans 按下述方式形成: - ans = [nums[0],nums[1],nums[2],nums[0],nums[1],nums[2]] - ans = [1,2,1,1,2,1]
示例 2:
输入:nums = [1,3,2,1] 输出:[1,3,2,1,1,3,2,1] 解释:数组 ans 按下述方式形成: - ans = [nums[0],nums[1],nums[2],nums[3],nums[0],nums[1],nums[2],nums[3]] - ans = [1,3,2,1,1,3,2,1]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getConcatenation(vector<int>& nums) {
vector <int> ans;
for(int i=0;i<nums.size();++i){
ans.push_back(nums[i]);
}
for(int i=0;i<nums.size();++i){
ans.push_back(nums[i]);
}
return ans;
}
};
5,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给你一个数组 candies
和一个整数 extraCandies
,其中 candies[i]
代表第 i
个孩子拥有的糖果数目。
对每一个孩子,检查是否存在一种方案,将额外的 extraCandies
个糖果分配给孩子们之后,此孩子有 最多 的糖果。注意,允许有多个孩子同时拥有 最多 的糖果数目。
示例 1:
输入:candies = [2,3,5,1,3], extraCandies = 3 输出:[true,true,true,false,true] 解释: 孩子 1 有 2 个糖果,如果他得到所有额外的糖果(3个),那么他总共有 5 个糖果,他将成为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孩子 2 有 3 个糖果,如果他得到至少 2 个额外糖果,那么他将成为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孩子 3 有 5 个糖果,他已经是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孩子 4 有 1 个糖果,即使他得到所有额外的糖果,他也只有 4 个糖果,无法成为拥有糖果最多的孩子。 孩子 5 有 3 个糖果,如果他得到至少 2 个额外糖果,那么他将成为拥有最多糖果的孩子。
示例 2:
输入:candies = [4,2,1,1,2], extraCandies = 1 输出:[true,false,false,false,false] 解释:只有 1 个额外糖果,所以不管额外糖果给谁,只有孩子 1 可以成为拥有糖果最多的孩子。
示例 3:
输入:candies = [12,1,12], extraCandies = 10 输出:[true,false,true]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bool> kidsWithCandies(vector<int>& candies, int extraCandies) {
vector <bool> ans;
for(int i=0;i<candies.size();++i){
candies[i]+=extraCandies;
int Maxindex=0;
for(int j=1;j<candies.size();++j){
if(candies[j]>candies[Maxindex]){
Maxindex=j;
}
}
if(candies[Maxindex]==candies[i]){
ans.push_back(true);
}
else{
ans.push_back(false);
}
candies[i]-=extraCandies;
}
return ans;
}
};